平遙,又稱古陶地,據傳是堯帝的故鄉。根據曆史記載,平遙古城初建於西周時期,當初為夯土城垣。明朝時期重建,由於防禦的需要把原來的土牆改成磚石牆。此後,又曆經多次修葺完善,但都保留了明朝時期的形製。
城牆上有七十二座敵樓,三千個垛口,據說這象征著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賢人。平遙古城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它的形狀像烏龜,所以又被人稱為“龜城”。城內有三處聞名的古建築,它們分別是建於北漢的鎮國寺萬佛殿、建於北齊的雙林寺與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惠濟橋。平遙古城的建築基本上還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建築格局,被稱為明清時期的城市博物館。
目前,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都在雙林寺舉行有相當規模的廟會,人們都爭相參加,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廟會。關於廟會還有一個神話故事。據說有一年,雙林寺廟會那天,一位姓溫的老漢前去廟會賣竹簾,由於人太多,當他到達廟會時,已經找不到擺攤的地方了。被迫無奈,老漢隻好把竹簾放在了一個山門口東邊的空地上,山門後的牆壁上還有一個小窯洞。老漢高聲叫賣,人們似乎隻是來廟會湊熱鬧,沒有人願意買他的竹簾,直至日頭偏西老漢也沒有賣出去一個竹簾。溫老漢十分饑餓,就拿出自己帶來的幹糧準備充饑。
這時,他突然注意到不遠處有個渾身肮髒的乞丐在乞討。無論乞丐走到哪裏,人們都紛紛躲讓,根本沒有人願意施舍。溫老漢是個樂於助人的人,他連忙走向前去,把自己唯一的一個饅頭送給了這位乞丐,他看到乞丐十分疲憊,就讓他去身後的窯洞裏休息,並送竹簾給他擋風。這個乞丐進入溫老漢身後的窯洞以後,人們爭先恐後地湧到溫老漢的攤子麵前,購買他的竹簾,不一會兒,溫老漢的所有竹簾就全部賣完。這時,溫老漢身後的窯洞裏突然飄出了股股清香。老漢撥開竹簾,發現十分破敗的窯洞裏麵多了一尊體態端莊、形象逼真的呂洞賓金像。溫老漢這才恍然大悟,自己剛才之所以能把竹簾快速賣完,原來是仙人的暗中幫助。從此,這個故事就流傳下來,直至今天。
當然,“冀壁趕會遇神仙”不足為信,但雙林寺的傳說流傳至今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們對“善有善報”觀念的推崇。
古城內文宣廟、武聖祠、清虛道觀等眾多名勝古跡,連同它悠久的曆史、迷人的神話、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具匠心的設計,為平遙古城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它集中體現了我國明清時期漢民族的曆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曆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滴愛的淚珠——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的寵妃泰姬的陵墓。泰姬陵位於恒河支流亞穆納河之濱,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被後人視為伊斯蘭教晚期建築的典範之作。泰姬陵以大理石為主材料,也因此享有“大理石的夢景”的美譽。
泰姬陵由陵寢、清真寺、答辯廳三個部分組成。內部結構新穎,奇特,一日之中隨著晨曦、正午以及晚霞三個時段陽光強弱的不同,泰姬陵呈現出變幻莫測的色彩,充滿了神秘之美。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教的特點,糅合了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及西歐等地的建築特色,表現出莊嚴肅穆、氣勢宏偉而又精細新穎、別具風格的特點,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無缺的藝術品。
相傳,泰姬為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的寵妃,她天生麗質,具有傾國傾城之貌,並且溫柔賢惠,深得沙·賈汗的寵愛。1631年,泰姬隨沙·賈汗出征,並在營地為沙·賈汗生下了第十五個孩子。由於當時處在戰爭時期,軍中生活條件較差,再加上泰姬體質太弱,不幸患病,最終香消玉殞。臨終前,泰姬希望沙·賈汗能夠為她修造一個美麗的陵墓。沙·賈汗十分悲痛,當時就答應一定要為她修建一座空前絕後的陵墓。由於條件的限製,當時隻草草把泰姬下葬在了戰爭所在地。半年後,沙·賈汗把泰姬的靈柩遷到了當時的都城阿格拉,同時也著手為她修造陵墓。
沙·賈汗遍求能工巧匠,花費二十二年的時間修建出了一座美妙的陵墓,驗證了人間的一段愛情佳話。沙·賈汗也最終兌現了自己對愛妃的諾言。
泰姬陵落成四年後,沙·賈汗的三子奧郎則布篡權奪位,殺掉了自己的三個兄弟,並把沙·賈汗囚禁了起來。沙·賈汗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每天在兒子的監督下讀《古蘭經》度日。然而幸運的是,在被囚禁之地他還能在窗外水中的倒影中看到不遠處的泰姬陵。有泰姬的陵墓相伴,也算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吧。沙·賈汗死後,奧郎則布也把他安葬在了泰姬陵內。
毫無疑問,泰姬陵因驚豔之美獲得了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美譽,也因其動人的愛情故事而廣受人們喜愛。然而,在那二十二年間有多少工匠投身於這個浩大的工程,巨額的投資最終導致了莫臥兒王朝的衰落,這些巨大資金又是多少下層民眾的血汗!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泰姬陵像“一滴愛的淚珠”,我們既可以認為這是對偉大愛情的感慨,也可理解為對下層民眾苦難的一種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