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史跡覓蹤人間美景——趙州橋(2)(1 / 3)

如此看來,布達拉宮不僅僅是古代藏胞智慧的結晶,更是漢藏兩族人們世代友好的曆史見證。

蒼山洱海的守護神——崇聖寺三塔

“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的優美詩篇被人們津津樂道,“三塔”與“鴻鍾”的美麗也勾起人們的向往。這裏所說的三塔,指我國雲南省大理的崇聖寺三塔。“鴻鍾”特指崇聖寺的巨型大鍾。

崇聖寺位於雲南大理古城北1.5公裏處,東臨洱海,西靠蒼山,寺中有著名的三座白塔。其中最高的主塔又名千尋塔,它與河南登封的崇嶽寺塔,山西應縣釋迦塔和陝西洪洞飛虹塔,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塔。

崇聖寺三塔興建於公元834—840年間。崇聖寺與三塔遙相呼應,成為蒼洱地區的一大風景。三塔之中,千尋塔最高,約69米,與南北兩個小塔保持有70米的距離。千尋塔有16級,帶有明顯的唐代建築風格,塔身四麵有拱形神龕。南北兩側的小塔高度均為約42米,十級,屬於八角形密簷式磚塔,外形像錐形,帶有明顯的宋代建築風格。大塔協領兩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時又襯托出小塔的玲瓏雅致,大塔的高大、雄偉。

三塔成鼎足之勢,高聳藍天,成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國南方最壯麗的塔群。

關於崇聖寺與三塔修建的原因,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

南詔國中期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尊佛、崇佛之風日益興起,至勸豐右時已達極盛。南詔也深受唐朝佛教建築風格的影響,廣建城邑與塔寺,最終導致佛寺遍布雲南境內,據說當時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另一種說法認為,大理古時候,經常鬧水災,當時人們認為水妖在興亂作怪。相傳水妖十分害怕塔,為此,南詔人們修建了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修建以後,曾大大推動了大理佛教的發展,崇聖寺也成為當時西南地區的宗教文化中心。據說,崇聖寺三塔對當時東南亞諸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東南亞國王都來此拜謁。到大理國時期,百姓不論貧富,家家戶戶都有佛堂,不論男女老少,都手持佛珠,因此大理國有“佛國”之稱,崇聖寺又得“佛都”之譽。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化的象征,它兼收唐宋建築風格的特點,表明當時我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文化融合之勢。

別具神韻的東方威尼斯——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因其形狀宛如一塊置於青山綠水之間的碧玉硯台而得名。古城坐落於我國雲南省西北部玉龍雪山腳下、金沙江畔,因其古樸寧靜而又充滿靈秀之氣為人們所喜愛。該城建築依山順水,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充滿美感,被人們稱為“東方的威尼斯”。

麗江古城始建於我國宋末元初時期,後經曆朝人們的修繕與擴建,逐漸融入了包括納西族、白族、藏族、漢族在內的多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是我國建築藝術的另一代表。

凡城必有牆,這是中國古城建築的主要特色之一,然而奇怪的是,麗江古城卻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不建城牆的古城。當前對此比較流行的解釋是,麗江古城初建時,城主為木姓,而“木”若被圍起來就變成了“困”字,這樣勢必對古城的發展不利,因此為圖吉利而放棄城牆的建設。這個解釋似乎並不十分令人信服。我們是按照漢字的“困”來解釋的,當時納西族是否有自己的文字?如果有的話,它與漢字的形狀是否相同?即便納西族文字裏有“困”字,但對其內涵的解釋是否與漢字相同?這裏麵是否還隱藏著其他我們沒有探究到的謎底?

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也不能妄加判斷。

麗江古城的街道別有特色。城中心是一個四方街,從四角延伸出四條主街,又從主街上岔出眾多的街巷,這樣整個古城就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交通網。讓人稱奇的是,每個街道的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街貌。有水必有橋,麗江古城的大街小巷布滿了風格迥異、大小不一的橋,成為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麗江古城保留了許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即采用傳統的土木結構瓦屋的樓房,並且流行“三坊一照壁”的建築結構,由主房、廂房與照壁圍成一個三合院。當時人們多喜歡在屋簷下裝飾“懸魚”,即一塊魚形或葉狀的木片,以圖“吉祥有餘”。

木府的建築最能代表麗江古城文化。它占地近五十畝,氣勢恢弘,位於古城的西南隅,整個建築坐西朝東,隱含“迎旭日而得大氣”之意。裏麵設計更反映出博大精深的建築理念,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玉音樓、三清殿等既反映了納西族的建築特點,又糅合了其他各民族建築的特色,突出反映了納西文化開放的一麵。

很明顯,麗江古城的精美絕倫是納西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結晶。這也給我們帶來一各啟示:隻有開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文化模式才更有利於文化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城市博物館——平遙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