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是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的典範之作,它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境內的洨河之上,又名安濟橋,當地俗稱大石橋。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用1000塊重達1噸的巨石建造而成。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者是誰這一問題,民間與學界有著不同的說法。民間的說法往往帶有更多的神話色彩。相傳,河北境內的洨水(今指洨河)水勢非常大,每年夏季來臨,洨水常常泛濫成災,給沿岸人們的生命財產與交通等帶來極大的破壞與不便。當時的著名建築專家魯班知道後,決定幫助人們克服這個困難。他從遠處趕來,用高超的技術在一夜之間為人們建造了一座精美絕倫的大石橋。魯班的義舉不僅受到當地百姓的讚揚,在神界也留下了美談。張果老與柴榮等神仙為了一睹魯班所造石橋的風采,也想到橋上走走。結果石橋竟然被他倆壓得劇烈搖晃起來。原來,張果老身上帶的褡褳裏麵裝了與日、月相同的重量。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
相比較民間的神話傳說,學術界通過對曆史資料的艱苦鉤稽爬梳,終於提出了相對可信的說法。他們認為趙州橋並非魯班所造,而是由匠師李春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605)。
令人奇怪的是,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橋梁專家,李春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我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麵,為我國橋梁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曆史上關於李春建造趙州橋的記載卻少之又少。在後人對趙州橋的有關記載中,隻有為數不多的文獻中僅僅提到李春的名字,我們除了能了解到李春是隋朝大業年間的工匠外,其餘的事跡便一無所知。從這裏我們便可清晰地認識到,帝王將相以及時賢政要才是曆史學家大書特書的對象,下層民眾很少受到他們的關注。作為一介普通工匠,李春沒有過於顯赫的地位,他不被當時的曆史學家所關注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盡管如此,李春建造的趙州橋改變了我國橋梁建築的傳統,大大改進了橋梁建築的科學方法,對後世的橋梁建築產生了重大影響。而橋梁的建造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關係,從民眾把趙州橋與魯班及其他神仙聯係在一起這一點來看,趙州橋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之高可見一斑。既然李春為民眾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人們自然不會忘記他,我們有理由相信,李春的功績以及趙州橋作為一座曆史名橋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牢記。
秦朝落日的餘暉——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陵,又名驪山陵墓,位於今陝西省臨潼縣城東五公裏處,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座陵墓之一。
據科學勘探,整個陵墓呈現為一個南北較長的“回”字形。陵墓高50多米,外城南北長2173米,東西寬974米,周長可達6000多米。四個方向都有通往陵墓的墓道,墓道的建築結構宏大,布局奇特。墓道旁邊的房子裏埋著成組的車馬,即著名的兵馬俑。兵馬俑做工精湛,反映了秦代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水平。另外,這種按照軍事防禦體係營造的、用來包圍秦始皇陵墓的兵馬俑也反映了墓主生前地位的崇高,同時也表現了墓主渴望死後依然能占據九鼎之尊地位的願望。然而,秦始皇的夢想並沒有實現,秦始皇陵墓被蒙上了曆史的滄桑,宛如落日的餘暉在細數曆史的變遷。
關於秦始皇為何把陵墓選址在驪山,民間有許多離奇的傳說。據傳,秦始皇嬴政生前是一個好色之徒,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並不能令其滿足,他整天想入非非渴望豔遇。一天,秦始皇外出巡遊,路過驪山時突然被這裏的美景吸引,就令隨從停下,駐足觀賞美景。突然,一位美女飄然而至,秦始皇被眼前的美景佳人深深吸引,便調戲了這位姑娘,姑娘不堪忍受秦始皇的侮辱,就猛然向秦始皇臉上啐了一口唾沫,隨後消失在驪山的如畫美景之中。秦始皇周圍的女性曆來都是唯命是從,從沒有一個女子如眼前姑娘這樣剛烈,這更加激發了秦始皇對那位姑娘的好感。秦始皇被姑娘啐了唾沫後渾身長滿惡瘡,差點病死。盡管如此,秦始皇依舊迷戀著那個姑娘。為了能夠與這位心儀的姑娘再次相遇,秦始皇經常去驪山,遺憾的是,這位姑娘始終都沒有露麵,執著的秦始皇生前沒能見到那個美麗的姑娘,希望死後能圓了這個夢,於是就下令在驪山修建自己的陵墓。
據曆史記載,秦始皇陵墓的修建曾經征調了七十餘萬工匠,建造時間長達三十八年之久。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設計者,大將章邯是工程的監工。與阿房宮等其他巨大工程一樣,秦始皇陵墓也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與人力。數以萬計的工人為修建陵墓獻出了自己的血肉之軀。這種奢靡行為無疑會給下層民眾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盡管秦始皇陵墓為研究古代帝王陵墓製度以及當時的曆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這種以犧牲下層民眾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要遭到口誅筆伐的。當我們為古建築的雄偉壯觀與精妙奇美而驚歎時,更應該緬懷那些為此獻出寶貴生命的勞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