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大火蔓延到邱少雲的全身,在他不遠處的戰友看著邱少雲在烈火中一動不動,淚水盈滿他的眼眶。邱少雲就像一座磐石,他肩負重任匍匐在那裏,不管是吞沒一切的大火,還是強大囂張的敵人,都不可能撼動他。
邱少雲感到全身疼痛,但比疼痛更清晰的感覺是對勝利的渴望,對祖國的忠誠!他顧不得疼痛,不畏懼死亡,此時此刻,他心中唯一的信念是:不能動,不能動,為了勝利,為了人民,不能動!
邱少雲就這樣一動不動,甚至未發出一聲呻吟,就這樣靜靜地趴在那裏,直到犧牲。
因為邱少雲的犧牲,整個連隊都充滿了對敵人的憤怒,他們期盼著戰鬥的打響,他們要將憤怒轉化為力量,轉化為正義的力量,消滅所有敵人。
下午5點,戰鬥的號角吹響了。潛伏在草叢中仿佛和大地融為一體的戰士突然向敵人陣地襲去,他們個個都是勇猛無敵的鬥士,他們要繼承邱少雲的意誌向敵人發起猛烈的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敵人全部被殲,誌願軍獲得了戰役的勝利。
邱少雲沒能參加總進攻,但是他的精神卻感染了每一名參加戰鬥的人員。當勝利迎來,戰士們從剛剛占領的陣地向邱少雲犧牲的地方望去時,心中回蕩的是對英雄的敬意與緬懷。
邱少雲在生死麵前嚴守軍人的紀律。不是不怕疼痛,不渴望生命,而是他知道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戰役的勝利,是祖國人民的信任,是美好的未來……
邱少雲不是雄才偉略的偉人領袖,不是馳騁沙場的名將豪傑,他隻是一名普通的戰士,但同時他也是一位英雄,一位用生命去書寫紀律,去譜寫讚歌,去成就曆史的大英雄。就像著名女書法家肖嫻所書的:“是真烈士,乃大英雄。”
劉伯承同誌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劉伯承同誌紀念館位於重慶市開縣城北盛山公園內。1990年12月,紀念館奠基開始建設,1992年建成並開放。2001年,劉伯承同誌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占地麵積16500平方米,主體為現代仿古建築,分內、外兩進院落。紀念館大門上方掛著一幅匾額,館名“劉伯承同誌紀念館”為鄧小平手書。
與大門直通的是紀念館外院,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江澤民為紀念館題寫的石碑。院中分布著書畫廳和輔助房間12間,房屋錯落有致、莊嚴簡樸。院中的大型壁畫《山河頌》,為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鑲嵌而成,是中國建築史上的首創。
內院為陳列廳,共有6間展廳,與回廊相連。館內展出了430幅圖片,358件實物和文獻資料,陳列按時間順序,分為6個部分,介紹了劉伯承光輝而又燦爛的一生。它們分別是“壯誌英華,從戎救國”、“土地革命,屢建奇功”、“烽火抗戰,盡顯神威”、“解放戰爭,功勳卓著”、“開國元勳,再鑄偉業”、“一代名帥,風範千秋”。
劉伯承元帥故居與紀念館相距28公裏,劉伯承曾在這裏度過了19個春秋。劉帥逝世後,部分骨灰埋葬在這裏。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1892年出生於四川開縣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19歲的劉伯承參加了學生軍,從而開始了自己長達70年的從軍生涯。
1912年,劉伯承考入重慶陸軍將校學堂,畢業之後被分到蜀軍第5師任司務長。護國戰爭爆發後,劉伯承改任排長,由於作戰勇敢,很快又被提升為連長。
1915年12月,劉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護國戰爭。1916年3月,在攻打豐都的戰鬥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嚴重受傷,隻能摘除眼球。為了保護腦神經,德籍醫生在給他做手術時,沒用一點麻醉藥。劉伯承雖然疼得滿頭大汗,卻不吭一聲。醫生不禁為之動容,讚歎道:“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
劉伯承在川軍中戰鬥了十年,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也參加了軍閥之間的戰爭。他看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內心感到十分痛苦和迷茫。在革命黨人吳玉章的引導下,劉伯承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劉伯承參與組織了瀘州、順義起義。1927年3月,四川軍閥劉湘分路圍攻瀘州,劉伯承率部英勇還擊,死守瀘州167天,留下了“一代名將戰孤城”的佳話。
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後,劉伯承東下南昌,與周恩來、朱德等人一起組織了南昌起義,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1927年11月,劉伯承被派往蘇聯,先進入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升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
從蘇聯回國後,劉伯承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朱德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麵對李德的錯誤指揮,劉伯承勇敢地站出來,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告誡李德:“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拚消耗的戰術,采取機動靈活的方針,根據地將會喪失,紅軍將會拚光,我們將變成千古罪人。”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劉伯承率部隊殿後。1935年1月,紅軍打下遵義之後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劉伯承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在長征途中,每遇關鍵時刻,他總是親臨前線指揮。在後有數十萬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險的情況下,許多人怕部隊過不了江,毛澤東卻風趣地說:“朱德同誌說,四川稱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江水怎麼會擋得住龍呢?他會把我們帶過去的!”劉伯承果然不負眾望,帶領大軍安然渡江。
1935年5月,劉伯承任紅軍先譴隊司令員。在率部過彝區時,他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得紅軍大隊和平通過彝區,留下一段千古美談。除此之外,劉伯承還組織了智取遵義、強渡大渡河、搶奪婁山關等重大軍事行動,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抗日戰爭中,劉伯承任129師師長,他和政委鄧小平率部隊深入敵後,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亙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對日寇進行反擊,殲滅5萬餘人,收複縣城59座。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先後擔任第二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和鄧小平率12萬大軍強渡黃河,突破國民黨軍中央防線,揭開了戰略大反攻的序幕。10月,劉伯承參與指揮淮海戰役。在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滔兵團的同時,劉伯承指揮部隊截斷徐蚌鐵路,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團被完全孤立。接著又指揮中野主力在雙堆集圍殲了黃維兵團,成為淮海戰役承前啟後的關鍵一仗。
1949年4月,劉伯承參與指揮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11月,率部隊向西南進軍,在川東南殲滅宋希廉部主力3萬餘人,一舉解放重慶。
全國解放之後,劉伯承回到北京,主持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工作。1955年,他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
劉伯承以足智多謀、屢建奇功而聞名於世,是解放軍傑出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的功績和貢獻將永遠被中國人民所銘記。
劉伯承的“戰術課”
抗日戰爭時期,軍神劉伯承還曾給聯合抗日的國民黨友軍上過一堂“遊擊戰術課”。
1938年2月,日軍突破了國民黨在山西的防線,開始舉兵南下。閻錫山已經無暇顧及山西東南部的土地和軍隊,於是把這一帶所有的國共部隊都劃為“第二戰區東路軍”,由朱德、彭德懷統一指揮。
1938年3月,國民黨正麵戰場告急,蔣介石嚴令華北各部隊不許南撤,全部留在山西打遊擊。但國軍將領從沒打過遊擊戰,而且還是在沒有後方支援的情況下,這些曾經叱吒沙場的老將們惶恐不已,紛紛向八路軍尋求幫助。
3月底,為幫助友軍堅守山西,朱德、彭德懷在小東嶺召開了東路軍將領會議,國共兩黨共38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劉伯承在會上詳細介紹了襲擊、伏擊、急襲和吸敵打援這四種遊擊戰術,並且生動地講解了如何在實戰中靈活運用。
然而,國民黨中的“反共”積極分子朱懷冰卻心懷不軌,要求親眼目睹劉伯承指揮遊擊戰,劉伯承欣然應允。
3月30日,劉伯承對作戰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做了報告,他最後說道:“時間就定在明天早上,請諸位將軍7點半吃完早飯就進入觀摩陣地,9點開始戰鬥,11點戰鬥結束,11點半咱們就吃午餐,而且是吃日本人送來的午餐!”
一直沉默寡言的國民黨將領曾萬鍾奇怪地問道:“我沒聽錯吧?劉將軍都成諸葛孔明了?還讓日本人送午餐?日本人從哪送來?”
“就讓他們從東京送來。”劉伯承自信地笑道。
3月31日早晨7點半,前來觀戰的國民黨將領在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的陪同下,來到了距預設戰場隻有兩裏路的楊家山,響堂鋪伏擊戰即將打響。
響堂鋪是邯鄲長治公路上的一個小鎮,兩側都是高山,中間有一條峽穀。日軍在峽穀中修建了一條簡易公路,並頻繁地從這條路上運送軍用物資。劉伯承的129師就是要伏擊日軍的運輸隊,切斷敵人的交通線!
前來觀摩的眾人隱蔽在楊家山山頂,可以清楚地看到公路上的情況。這些國民黨軍官等了一陣,卻發現公路上毫無動靜,也看不到一個八路軍戰士。
又過了20分鍾,公路上隱隱出現了日軍的汽車。朱懷冰這時慌了神,大叫道:“哎呀,這可怎麼辦,咱們離鬼子太近了,要是鬼子的子彈和炮彈打過來怎麼辦?”
劉伯承趕緊安慰他:“朱將軍莫慌,我保證日本人的子彈打不到這裏,我們也絕不會等到他們把炮彈架起來。”接著又反問道:“難道將軍指揮打仗的時候,看不到鬼子,聽不到槍聲?”
“那當然,聽到槍聲還得了,要是日本人打過來,撤退都來不及!”朱懷冰一邊緊張地望著公路一邊說道,然後他突然指著公路對劉伯承道:“快看!最前麵那兩輛小汽車停了。”
劉伯承順著他指的方向看過去,果然看見從停著的車裏走出兩個日本鬼子。他們先是舉起望遠鏡向四周看了看,然後向後麵的車隊揮了揮手,意思是:前麵什麼也沒有,隻管往前開!
此時公路上依舊沒有動靜,朱懷冰急了,嚷道:“為什麼不開槍?鬼子要走了!再不打就沒機會了!”可周圍卻沒有一個人理他,朱懷冰隻好閉上了嘴。
過了一會兒,後麵又開來一支約有100輛車的車隊。等到兩支車隊全部進入響堂鋪峽穀的時候,三枚信號彈升上天空。公路兩旁好像瞬間出現了千軍萬馬,早已事先埋伏好的八路軍戰士衝上公路,與敵人展開貼身近戰。日軍倉促應戰,剛開始還能抵擋一陣,後來漸漸失去還手之力,隻得被動挨打。戰鬥果然隻持續了兩個小時,除了30餘名日軍僥幸逃脫以外,其餘盡數被殲滅。
129師在此次戰鬥中,共殲滅日軍400餘人,燒毀汽車180餘輛,繳獲各種槍支130餘支,還有4門迫擊炮和大批的軍用罐頭,響堂鋪伏擊戰大獲全勝。
戰後,徐向前來到觀摩陣地,向朱德彙報了戰果。國民黨等領曾萬鍾感歎道:“劉將軍果然神機妙算,八路軍的遊擊戰真是名不虛傳!”朱懷冰也趕緊補充道:“我早就說過八路軍的遊擊戰很厲害,劉將軍,我前兩天在會上說的話不太中聽,你不要介意啊。”
響堂鋪一戰狠狠打擊了日軍的運輸線,也讓國民黨將領看到了遊擊戰的威力,堅定了他們留在山西戰場上打遊擊的決心。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
陳列館簡介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位於重慶市江津城西,距重慶市主城區43公裏。該館於1998年4月籌建,1999年11月19日建成,占地70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0000平方米。2001年,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陳列館由主體建築、廣場、綠化園區、招待所四部分組成。
陳列館主館采用碑館合一的建築構思,整體造型簡潔明快、莊嚴雄偉。位於館體正中的高高聳立的碑體酷似一枚待發升空的火箭,碑體頂端托起一顆衛星,象征著敬愛的聶榮臻元帥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建立的不朽功勳。
陳列大廳總麵積3700平方米,氣勢恢弘、布展流暢,分為序廳、陳列廳、字畫廳、衛星發射演示廳、聶榮臻元帥模擬辦公室和臥室6個部分。展品有聶榮臻元帥全宗檔案38冊,照片3000餘張,各種文獻資料400餘份,文物200餘件,藏書近10000冊,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及社會名家頌揚聶榮臻元帥的書畫近600幅。除此之外,陳列大廳中還設有聶榮臻元帥音像、圖片、文字資料的多媒體電腦觸摸屏,以及大量的國防科技產品實物和電動模型。
廣場占地6000平方米,安放著中央軍委贈送的聶榮臻元帥銅像和戰鬥機、導彈、大炮等多種重型兵器。廣場兩側是反映聶榮臻元帥戎馬生涯、創建抗日模範根據地和領導國防科技成功研製“兩彈一星”豐功偉績的兩組大型漢白玉浮雕。
“聶帥”生平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於四川江津縣(現為重慶江津市),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學。在學校裏,聶榮臻接觸到《新青年》等進步書刊,並與同學相約“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
1921年年初,聶榮臻赴法勤工儉學,結識了周恩來、蔡和森、陳毅、鄧小平等誌同道合的戰友。1923年春,聶榮臻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聶榮臻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來到莫斯科,進入東方大學學習,後來與葉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培養的軍事人才之一。
1925年,聶榮臻回國,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任秘書兼政治教官,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1927年他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失敗後,聶榮臻來到上海組織地下工作。1931年底,他來到江西瑞金,任紅一軍團政委,並跟隨部隊參加了長征。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聶榮臻任第115師副師長,率部隊開赴抗日前線,參與指揮了平型關大捷。此後,他率2000多人進入五台山區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半年多就將部隊發展到4萬人,建立了毛澤東稱讚的“抗日模範根據地”。
晉察冀根據地對日軍來說如芒刺在背,日軍一再出動重兵“掃蕩”。1939年11月,在聶榮臻直接指揮下,八路軍在河北淶源縣城東南的黃土嶺巧妙設伏,殲滅前來“掃蕩”的日軍800多人,其指揮官阿部規秀中將也被八路軍的迫擊炮擊斃。
阿部規秀在日本軍界被捧為精通“山地戰”的“名將”,沒想到在黃土嶺一命嗚呼。日本人哀歎:“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這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第一次擊斃日軍中將級高級指揮官。
抗戰勝利後,聶榮臻繼續擔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後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領導了華北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曾任北京市市長、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11月,聶榮臻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後又擔任國防科委主任。
1959年7月,中央決定用八年的時間製造出原子彈,接著又提出國防工業應以抓尖端為主,“兩彈為主,導彈第一”。毛澤東當時戲稱,造原子彈是造一個“大炮仗”。此後,根據中央的決心,聶榮臻統一組織全國大協作,於1964年10月16日終於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1966年10月成功實現了導彈與原子彈的結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多,中國隻用了2年8個月,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功,聶榮臻功不可沒。
1992年5月14日,這位共和國僅存的最後一位元帥,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93歲。
五台山上的“魯智深”
抗日戰爭時期,聶榮臻率領八路軍115師一部創建了晉察冀軍區。軍區剛成立的時候,就駐紮在五台山的寺廟裏。五台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之首,山上有300多座廟宇,住著近2000名僧人,既有和尚也有喇嘛。
部隊進駐五台山之後,聶榮臻反複告誡戰士要保護好寺廟文物,尊重寺內的出家人。11月的五台山已經十分寒冷,聶榮臻卻下令,任何人都不得在寺廟內生火取暖,更不許把大殿裏的門窗卸下來當床用。戰士們都嚴格遵守聶榮臻的命令,與五台山的和尚喇嘛相處融洽。寺裏的僧人們把這些看在眼裏,都誇八路軍是真正的“仁義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