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當日,中國共產黨便頒布公告:自即日起,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人民幣與金圓券的兌換比例為1:10萬,在1949年6月5日之前,暫準金圓券在市麵上流通。兌換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到6月3日,收兌的金圓券已經堆滿了所有銀行的庫房。可是,金圓券收上來了,人民幣卻下不去!
原來,由於多年的通貨膨脹,老百姓早已對紙幣失去了信心。資本家們抓住這個機會,等人民幣兌掉了金圓券後,再用黃金、白銀、美元打擊人民幣,使人民幣迅速貶值。在他們的操縱和宣傳下,上海各商業機構一時間都隻用銀元標價,拒收人民幣。
一開始,軍事管製委員會采取了拋售銀元的辦法。可是拋售出去的銀元猶如泥牛入海,很快便被投機商吃了進去。當時仍坐鎮北京的陳雲,在冷靜分析了上海金融形勢後,決定直接打擊不法資本家操縱銀元的大本營——位於上海漢口路422號證券大樓的證券交易所。
1949年6月10日上午10點整,上海市軍管會派出軍警,10輛軍車浩浩蕩蕩抵達交易所所在的漢口路,運來了一個營的兵力,很快對交易所周邊實施了軍事封鎖。200名身著便裝的公安幹警更是一早就進了交易所,裏應外合扣押了名單上的238名投機商人。查封行動一共抄沒黃金3000多兩、銀元3萬多枚、法辦投機分子200多個。消息傳開,市場上銀元價格暴跌。這場上海“金融戰”的第一仗,贏得堅決果斷。
魯迅紀念館
概述
中國大陸共有6個魯迅紀念館,分布在浙江紹興、南京、廈門、廣州、北京和上海。2001年,魯迅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浙江魯迅紀念館,位於魯迅的家鄉紹興市區都昌坊口。包括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和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魯迅誕生在都昌坊口新台門周家,並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又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他的光輝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魯迅在紹興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以及他留下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得到了珍重和保護,建立了紀念館。魯迅故居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魯迅紀念館位於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內,於2006年4月27日開館。
魯迅在南京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印記和精神財富。1898年,17歲的魯迅懷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生”的想法,從故鄉來到南京,在南京學習生活了4年。1902年,魯迅從南京走向世界,東渡日本,繼續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因此,南京是魯迅走出舊時家庭的首站,更是他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巨人的起跑點。
作為國內魯迅紀念館中唯一設置在中學的紀念館,南京魯迅紀念館的辦館宗旨是:介紹魯迅生平,以在南京為主;介紹魯迅作品,以收入中小學教材的為主;紀念魯迅,以弘揚魯迅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為主,努力把魯迅紀念館辦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廈門魯迅紀念館在福建廈門大學集美樓。這是目前國內唯一設在高校的魯迅紀念館。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魯迅在廈門期間曾寓居於此。當時魯迅在廈門大學任國文係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除教學外,還撰寫了17萬多字的著作。
為了紀念魯迅,學習魯迅,廈門大學於1952年10月創設魯迅紀念室。紀念室設於集美樓二樓原魯迅先生在校任教時居住過的房間。
1956年,為紀念魯迅誕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以及到廈大任教30年,對原紀念室重新整理,並增設陳列室一間,陳列魯迅在廈門的著作及有關資料,紀念室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字。
1976年10月,在全國各地魯迅紀念館的支持下,廈門大學對魯迅紀念館進行全麵整修,補充大量從全國各地征集、複製來的照片和紀念文物,增辟了三間陳列室,紀念館擴大到整層二樓的六個房間,並將魯迅紀念室更改為魯迅紀念館,采用郭沫若先生的題字。之後,魯迅紀念館又多次進行整修和布置。
廣州魯迅紀念館在廣州市文明路,這裏原為中山大學舊址。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來廣州任中山大學中文係主任兼教務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學“鍾樓”,至3月29日遷居白雲路“白雲樓”。
魯迅紀念館複原了魯迅當年的居住環境:臥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學校務會議室。室內陳設非常簡樸。床是兩條板登上擱的兩塊鋪板,一頂麻布蚊帳竹竿撐著,床上放的白布枕頭和藍花布麵的薄被,十分整潔。床前,靠近窗戶處放著一張七抽屜的書桌。據說,這種書桌當時隻有教授才能使用。書桌旁邊放著一個藤書架,書架上麵擺滿了線裝書。此外,室內還有四方桌、小茶幾和魯迅親筆書寫了“L.S"(魯迅二字的英文縮寫)字樣的藤箱。這些都是當年的原物。
魯迅在廣州共住了八個月,在此期間,寫下了雜文43篇、譯文10篇、書信180封,整理舊譯作《小約翰》一部,舊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錄《唐宋傳奇集》上下兩冊。
該館館址鍾樓占地麵積1900平方米,建築麵積2888平方米。1958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把鍾樓辟作魯迅紀念館並撥款修葺。1959年10月1日開館,複原了魯迅臥室兼工作室等,舉辦了《魯迅在廣州》的輔助陳列。
魯迅紀念館還設有展示魯迅生平事跡的陳列室。該室珍藏有魯迅手稿、文物、照片、資料近萬件,並建立了《魯迅全集》電腦檢索係統。
北京魯迅博物館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宮門二條19號魯迅故居內。1956年落成開放,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人物傳記性博物館”。
博物館院內的魯迅故居(原為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為三開間小四合院,是魯迅先生1923年底購買。1924年春天親自設計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先生在此居住,是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後一處住所。這座普通的小四合院是魯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對外開放的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灰磚牆、朱紅門窗,院內有魯迅親手種植的白丁香,已經曆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故居中展示的日用品,都是魯迅及其家人使用過的原物。這些房間均已按照當年魯迅居住時的情景進行複原陳設。在展館的精品中有魯迅《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日本仙台醫專學習時的解剖學筆記等等。
北京魯迅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圖書等藏品6萬餘件。其中,既有魯迅的大量手稿、藏書、藏碑拓片、藏友人信劄等文物藏品,又有許廣平、錢玄同等魯迅同時代人的遺物。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
上海魯迅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謝旦如先生負責籌建,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
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同年10月,魯迅墓由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遷葬於虹口公園,並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
1998年8月,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始改擴建。新館占地4212平方米,建築麵積5043平方米。一層建有文化名人專庫“朝華文庫”,學術報告廳“樹人堂”,專題展廳“奔流藝苑”等。二層為魯迅生平陳列廳。
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的陳列,改變了以往的以生平為線索的舊例,在陳列框架上以專題劃分展區,分“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和“華夏民族魂”5個專題展區,突現魯迅的重大業績與主要精神的幾個特出方麵。重點突出、氛圍濃鬱,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魯迅生平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後來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至38歲,使用魯迅為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
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棄醫從文,回國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呐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係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
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曆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
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國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為“民族魂”。
江南造船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江南造船博物館位於上海市盧灣區魯班路600號的江南造船大廈,它的前身是江南造船廠廠史博物館。這是上海唯一跨越三個世紀的造船行業大型博物館。它濃縮了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41年的曆史,展示了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近代工業發展史、近代國防發展史的變遷。2003年1月,江南造船博物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為了能讓觀眾更加直觀地看到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江南造船博物館設計了20多條船模、潛艇指揮艙可操作實景模型、萬噸水壓機電動模型、光電沙盤等展現各領域科技發展的影視裝置等展示設施。
在1800平方米的江南造船博物館內,陳列著459張老照片、77件實物和21件船模,集中展示了1865年以來,造船廠在不同曆史發展時期的一些代表性產品,彙集了中國幾乎所有的船舶種類:中國第一艘潛艇、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第一艘跨海火車渡輪、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輪、第一艘石油液化氣船、中國海軍第一次環球航行的軍艦、中國第一艘機動兵輪、第一門火炮和第一支後裝線膛槍。
民船館展現了解放以後至改革開放前,江南造船廠在中國工業技術上突破的代表產品,有當時最大的沿海客貨輪“和平28號”、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巨輪“東風號”、為中國宇航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遠望”科學考察船、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民用船舶發展的代表產品如中國第一艘石油液化氣船、瓊州海峽火車渡輪、各類出口船舶等,展現了百年老廠為國爭光的風采。
軍船館展示了江南造船公司生產的多種軍事、科研產品以及老軍工企業為國家的國防工業做出的貢獻。這裏有中國第一艘潛艇03型潛艇,第一艘自行設計、全部采用國產材料設備建造的護衛艦65護衛艦,海上先鋒艦112艦等。
重工館是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的上市公司江南重工公司建造的鋼結構產品,它展示了包括上海科技館、上海大劇院、國家大劇院等標誌性建築的和磁懸浮列車軌道、世界最大的鋼拱橋盧浦大橋等,展現了江南對上海和全國重點工程的貢獻,體現了企業在非船舶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首艘潛艇
1955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在蘇聯的幫助下,首次開工建造新一代03型潛艇。1956年3月26日,潛艇正式下水,舷號為“115”號,這是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現代潛艇。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下決心要結束中華民族有海無防的曆史。早在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毛澤東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不但要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要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
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海軍剛剛建立不久,為了加強中國海防力量,建立潛艇部隊的計劃被提上日程。
1951年4月20日,海軍從陸軍選調出275名優秀官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習大隊,進駐蘇聯紅軍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分隊學習。1954年6月28日,完成學業的中國第一代潛艇兵,獨立操縱著從蘇聯人手裏接收的兩艘中型舊式潛艇,從旅順起航駛抵青島。這便是新中國第一支潛艇部隊。
1954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開始裝配製造新一代03型潛艇。與蘇式老潛艇相比,03型潛艇在許多技術上都做了重大改進。潛艇的建造牽動著全中國人民的心。
1956年1月10日上午,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03型潛艇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像往常一樣緊張地忙碌著。10時左右,他們驚喜地發現一個熟悉的麵孔出現在大家麵前。“毛主席!”“毛主席來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聲。隻見毛澤東在上海市市長陳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來,江南造船廠頓時沸騰了。
新中國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迎來了神聖的一刻。毛澤東圍著像一頭巨鯨靜臥在船台上的潛艇整整轉了一圈,他一邊仔細察看潛艇的形體,一邊聽取技術人員彙報潛艇建造情況,並不時地插話提出一些問題。當工人和技術人員表示“我們不但要學會裝配,而且要自己製造,還要趕上和超過別的國家”時,毛澤東高興地笑了。這是毛澤東第一次視察潛艇,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視察潛艇。同年3月26日,由中國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下水,當時舷號為“115”號。
1969年的1月10日,在慶祝毛澤東視察“115”號潛艇13周年之際,海軍特授予該艇56-110榮譽舷號,這是海軍迄今為止唯一授予榮譽舷號的潛艇。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位於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0號。這是一座有上百年曆史的石庫門房子,當年拆遷建綠地時,這棟房子被完整保留下來,並且得到了精心的保護和維修。
2009年,中共“二大”紀念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占地2282平方米,由展覽區、輔助功能區,會務區等部分組成。同年5月,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展覽區建築麵積1170平方米,由中共“二大”第一次全體會議會址、基本陳列區和臨時展廳組成。輔助功能區包括視聽室、貴賓室、多功能室、紀念品陳列部和室外綠地。
紀念館中陳列著館藏文物300餘件,展品包括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中共“二大”代表生平實物等。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最偉大的曆史功績是製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這是在中國的曆史條件下,走向社會主義不可超越的一個階段。黨的“二大”明確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在中國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舉動。早在19世紀就開始進行的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五四運動,經曆了無數次鬥爭。但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還沒有哪一個階級或政黨,能夠正麵提出這一政治主張。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剛剛一年,就解決了這個基本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說明,隻有用馬列主義理論武裝的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位於上海霞飛路漁陽裏6號(今盧灣區淮海中路567弄),為兩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建築。
1957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按原貌修複。1987年,舊址得到進一步修繕。樓上東西兩亭子間分別為俞秀鬆、楊明齋臥室。楊的臥室又為華俄通訊社辦公室,客堂樓為團中央辦公室,樓下客堂為外國語學社教室。教室後為廚房和餐室。
1959年,該舊址紀念館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曆史
1920年,著名的革命活動家楊明齋,陪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到上海,與陳獨秀商討建立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們在上海霞飛路漁陽裏6號開設了中俄通訊社,後改稱華俄通訊社。
1920年8月22日,經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人陳獨秀倡導,俞秀鬆、袁振英、葉天底、金家鳳等8人在這棟房子裏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鬆任書記。
同年9月,為秘密開展革命工作,漁陽裏6號門外掛上了“外國語學社”的牌子。次年初,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於此設立團中央機關。
1921年4月,團中央機關開始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做籌備工作。4月29日,法租界巡捕房突然闖進漁陽裏6號搜查,紀念勞動節籌備委員會的宣傳品被沒收。後因俞秀鬆赴俄參加少年共產國際“二大”,社會主義青年團隻得暫停活動。華俄通訊社則直到1925年8月1日才關閉。
外國語學社是團中央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了輸送有誌青年赴俄學習,造就革命人才而設立的。可以說,外國語學社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幹部學校。該社由楊明齋任校長兼授俄語,俞秀鬆任秘書管理行政事務,維經斯基夫人庫茲涅佐娃教授俄語,李達教授日語,李漢俊教授法語,袁振英教授英語,後又聘王元齡任俄語教師。
外國語學社名義上是公開招生,實則由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或早期共產主義者推薦,學生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許之楨、王一飛、汪壽華、柯慶施等50餘人。這些青年學員陸續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先後共有數十名進步青年通過這一組織得以赴俄留學。
從這裏出發
“五四運動”前後,許多熱血青年,如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等人,都先後踏上了去法國勤工儉學的征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兩年後,蘇聯革命領袖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發表了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凡從前與日本、中國及協約國所訂的密約,一律取消。這些激動人心的消息,無疑為尋求反帝反封建、富國強民道路的中國先進青年,照亮了前程,鼓舞了信心,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注入了新的革命的力量。
馬上就要麵臨中學畢業的任弼時,此時還在苦苦思考著國家的未來。1920年的暑假,他和同鄉肖勁光為節省路費,沒有返鄉探親,一同留在了長沙。
長沙辦有“俄羅斯研究會”,不斷介紹蘇聯這個社會主義製度國家,工農政權的新麵貌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經驗。正巧,任弼時的遠房親戚任作民,又從上海來信說上海外國語學社正在招生,學習俄文之後可以介紹去俄國留學,於是,經長沙“俄羅斯研究會”介紹,任弼時便和肖勁光等一起到上海參加俄語學習班。
8月22日,經共產主義小組決定,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任弼時等二十多名學員,被吸收為第一批團員。其中包括: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肖勁光、任作民、王一飛等,這些學員將分幾批赴俄留學。
在上海學習的這段日子裏,任弼時大量接觸先進讀物,如《新青年》、《共產黨宣言》。在先進思想的影響下,他不斷思考和探索為中華大眾尋求真理,繼續尋找改造社會的理論和方向。
1921年5月,17歲的任弼時與肖勁光、任作民等11人共同登上了從上海到海參崴的郵輪。為了避人耳目,他們選擇化裝出發,任弼時裝扮成理發師,肖勁光則化裝成裁縫。大家都不顧辛苦,乘風破浪,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前往紅色蘇聯。
重慶市
長江沿岸,三峽上遊,坐落著一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霧都重慶。
在這裏,劉伯承、聶榮臻等共和國的功勳將帥邁出了尋求民族獨立解放的第一步,踏上了他們浴血奮戰,戎馬一生的革命道路;
在這裏,被譽為“霧都明燈”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爭取民主,團結各方人士,積極開展廣泛的統戰工作,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這裏,以江姐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雖身陷白公館、渣滓洞監獄,依然堅定信仰,在惡劣的環境下,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血染刑場;
在這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孕育了推動中國的民族民主運動走向全國勝利,體現“愛國、團結、奮鬥、奉獻”的紅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