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上海博物館是國內外著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始建於1952年,原址位於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遷入河南南路16號舊中彙大樓。1992年,為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上海市政府決定在市中心人民廣場興建上海博物館新館。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館新館全麵建成並開放。1997年,上海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上海博物館新館建築造型莊嚴肅穆且極具特色,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博物館以方體基座和巨型圓頂相結合,圓頂四周聳立四個拱形,既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天圓地方”觀念,又猶如一尊莊重的巨型古代青銅鼎。博物館南門兩側,聳立著八尊漢白玉石獅和辟邪(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高大威嚴,強健有力。新館建築高低有序,方圓結合,形式和內涵獲得完美統一,既反映了博物館的古代藝術特色,又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使人們得到一種文化和藝術的享受。

上海博物館新館建築麵積38000平方米,其中展出麵積10000平方米。館內設有青銅、陶瓷、書法、繪畫、雕塑、璽印、玉器、家具、錢幣,少數民族工藝等十個專題陳列館、一個捐贈文物專館和三個展覽廳,展品近萬件,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為曆代名作和精品,其中有的是傳世孤品。

中國古代青銅館陳列著從夏代到戰國時代的各種青銅酒器、烹飪食器、樂器、水器和兵器共400餘件,完整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萌生、發展、變化的曆史。

中國古代陶瓷館是融中國陶瓷史、藝術鑒賞和科學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專館,陳列陶瓷精品500餘件,集中展示了曆代名窯佳作,最後部分還專設了瓷窯複原模型,向觀眾再現了古代製瓷工藝的曆史場景。

中國曆代繪畫館共陳列曆代繪畫精品140餘件,係統地反映了中國繪畫的風格變遷,展現出中國繪畫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

此外,雕塑、玉器、家具、錢幣等專題陳列館都向觀眾展示了各個門類獨具魅力的藝術精品。各陳列館還都十分注意陳列效果,講究陳列藝術,使觀眾能更好地欣賞中國古代藝術的精美絕倫,感受到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三個展覽廳則不定期地舉辦海內外各類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展覽。

寶鼎的故事

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400餘件精美的青銅器中,有許多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國寶重器。其中著名的西周大克鼎從麵世到百年後輾轉入藏上海博物館,經曆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曲折故事。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下裝飾有神秘的變形獸麵紋,腹部是寬大的波曲紋,在三個蹄足的上部還各飾有一個獸麵。尤為珍貴的是,在腹內壁有銘文28行290字,記載了周孝王對大貴族克的任命和大量的賞賜物。

傳說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在統一四方後,遍取天下的金銅,鑄造巨鼎,以象征天下。鼎成之日,有飛龍從天而降,把黃帝接上天國去了。

當然,這隻是民間傳說,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鼎在遠古時代的重要地位。在奴隸社會中,鼎、簋、鬲等青銅禮器作為統治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其影響極為久遠。至今在漢語中還有“問鼎”、“鼎盛”的說法,向別人作承諾的時候,也經常會說到“一言九鼎”。

在中國古代,“鼎”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這些遠古的遺物也許是年代久遠的緣故,被人們認為有神秘的靈性,據說隻有在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古鼎才會出土麵世,因此能發現古鼎在中國古代被視為祥瑞之兆。

1951年,大克鼎的第八任收藏主人潘達於給當時的華東人民政府文化部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將大克鼎捐獻出來,由國家保管。

大克鼎是1890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窯藏出土的,一同出土的還有小克鼎、克鍾等數十件青銅器。

當時擔任清政府工部尚書的潘祖蔭十分喜愛收藏,尤其喜歡收藏青銅器,便用重金購下了大克鼎。

此外,大盂鼎也是潘祖蔭收藏的珍品之一。清代道光初年,該鼎在陝西岐山縣出土,它麵世後先為當地豪紳宋金鑒所有,後一度被岐山縣令奪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宋金鑒上京赴試被點為翰林,他在北京用三千兩白銀贖回了大盂鼎,運歸家鄉岐山。後來宋家衰敗,他的後人把大鼎以七百兩銀子的價格賣給了左宗棠的一個部下,寶鼎又易主為左氏。以後左宗棠受人誣陷,受潘祖蔭救助才得以脫難,左宗棠萬分感激,以大盂鼎相贈。

此後,這兩件重器鴻寶都被潘祖蔭收藏,來觀賞、索要拓本的人應接不暇。當時的清陸軍尚書、直隸總督端方眼紅兩件寶鼎,多次設計謀取,皆未成功。潘祖蔭病故後,家人把大克鼎等重要青銅器運回了故鄉蘇州,供放在潘家大院的廳堂上作為傳家寶。

20世紀20年代,一個美國人在得知潘家收藏了許多文物珍品後,專程跑到蘇州,想用六百兩黃金或一棟洋樓購得大克鼎、大盂鼎等三件重器,但被潘家人拒絕。

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又有國民黨的要員對寶鼎垂涎三尺,在當地蓋了一座大樓,以辦展覽為名妄圖奪寶,潘家人識破了奸計,於是婉言謝絕。

蘇州淪陷後,潘家由潘祖蔭的孫媳婦潘達於主持,眼看時局混亂,日本兵到處橫衝直撞,為了不讓國寶落在敵人手裏,潘達於命人在後屋挖了一個長方形的大深坑,把大克鼎、大盂鼎兩件寶貝重新深埋入地下。

當時日軍為了獲得這兩件鼎,每天數次到潘家搜索,有一天竟連搜了七次,後來潘達於離開老家,避難於上海,日寇到處都找不到。以後敵偽和國民黨也都枉費心機,群眾都傳說兩寶在戰亂中已散失,他們方才悻悻罷手。由於潘達於的機智果敢,知情人也都嚴守秘密,兩件國寶終於得以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安然無恙地保存在潘家的舊院裏。

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老人看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古代文物非常重視,她感到自己保存寶鼎責任重大,就在1951年主動寫信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表示願意把家藏六十年的大盂鼎、大克鼎捐獻給政府,並盼著這兩件國寶能陳列在上海即將成立的博物館中。中央文化部極為重視,接受了潘達於的捐贈,對她的愛國熱情和行動予以大力表彰,並頒發了褒獎狀。文管會組織了人力,在潘達於老人女兒的陪同下,一同趕赴蘇州。人們揭開偽裝,掀起大青磚,兩件稀世珍寶重新出土。

1952年,上海博物館對外開放,聞名半個世紀的大克鼎和大盂鼎終於第一次展現在了世人眼前。

“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展覽館

展覽館簡介

“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展覽館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滬太路3100號,展覽館建於1963年4月,占地麵積1200餘平方米,展區麵積900多平方米。1994、2003年,“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展覽館分別被命名為第二批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八連”指的是上海警備區某部八連,展覽生動地講述了八連進駐繁華都市後的動人事跡。八連的所有軍官和戰士沒有改變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信仰,他們勤儉節約,助人為樂,並且出色地完成了警衛任務。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該連隊“南京路上好八連”光榮稱號。

進入展覽廳,醒目位置陳列著黨的四代核心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親切接見“好八連”官兵的珍貴照片和為“好八連”的親筆題詞,以及胡錦濤給“好八連”戰士的親筆信。陳列分設“四館一室”。第一館主題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第二館主題為“霓虹燈下的哨兵”;第三館主題為“艱苦奮鬥的傳人”;第四館主題為“人民群眾的厚愛”。“一室”即為放映室,通過多媒體方式再現當年“好八連”感人的生動場麵。展覽館通過300多幅照片、200多件實物、十幾麵錦旗生動翔實地反映了“好八連”在上海各個時期的事跡和經驗。

除展區外,館內還設有可供觀眾進行入團(黨)宣誓、舉行成人儀式等集體活動和播放專題片的放映廳,以及方便青少年與好八連官兵進行思想交流的座談室。

霓虹燈下的哨兵

1964年,一部名為《霓虹燈下的哨兵》的電影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該片以“南京路上好八連”為原型,成功塑造了陳喜、趙大大、童阿男等人物形象,講述了一支駐守在上海的解放軍連隊的成長曆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霓虹燈下的哨兵》原型為上海警備區某部八連。從上海解放那一天起,這支部隊就駐在浦東,保衛著這座全國聞名的城市。

1956年秋天,八連移防到南京路上。大部分戰士都為能住進城裏而興高采烈,但指導員劉仁福卻心事重重。他想起1949年駐軍丹陽時,司令員陳毅的諄諄教導: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但是由於受帝國主義的長期統治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上海變成了冒險家的樂園,變成了一口大染缸……我們要改造舊上海,可不能讓上海改造了我們!想到這裏,劉福仁就覺得自己責任重大。

一天早操時,一個戰士拿著一分錢找到劉福仁說:“指導員,我拾到一分錢,交公。”這時,站在旁邊一個新戰士“噗哧”一聲笑了,又趕快用手捂住嘴。劉福仁鄭重其事地和這個戰士握了手,並表揚了他。第二天,這個戰士的名字和他的事跡一起登上了光榮榜。就在這天晚上,指導員和那個“噗嗤”笑了的戰士談話說:“一分錢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你留下它,它就能在你的心靈裏染上永遠抹不掉的汙點……”

八連的所有戰士能把每月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存入銀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劉福仁每月的零花錢也不超過三四元,可是當他知道有個戰士的母親病故,家庭發生困難時,馬上和幾個排長湊了二十元錢主動幫助他。

他們對於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精打細算,對於公家的一草一木,更是愛護備至。臉盆底漏了,戰士們自己動手換一個底接著用,桌椅、車輛、門窗、房屋,每一樣他們都自己動手修過。

南京路上什麼都有,就是買不到“針線包”,而八連軍官、士兵每人都有一個。一年冬天,八連參加野營訓練。戰士任中日跳壕溝時,因用力過猛,軍褲撕了一道大口子。晚飯後,他盤起腿坐在油燈前補起了褲子。房東老太太見了,先是一愣,然後又坐在他身旁問道:“媽媽教的?”任中日未回答,隻是微笑著搖了搖頭。老太太更加不解了,“上邊不發新的?”任中日還是沒有回答,轉身從背包裏取出自己的小包袱擺在老太太麵前。老太太打開一看,裏麵白的襯衣,黃的軍裝,灰的襪子,樣樣都有。老太太怔住了,視線慢慢從包袱上移到任中日的臉上。她不理解,有這麼多的衣服,幹嘛還要一針一線地補這條破褲子呢?

其實,八連從軍官到戰士,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八連副連長張繼寶1955年買了一雙球鞋,直穿到1958年,鞋上補丁摞補丁,原樣早認不出來了,一稱足有三斤重。戰士們都和他開玩笑說:“副連長,該送博物館啦!”他卻說:“忙什麼,再補補還能穿幾天。”副班長楊光品的襯衣補了38個補丁,後來又從長袖剪成短袖,出操上課照常穿,每次洗的時候,總是那麼小心謹慎。他們把省下來的新衣服都捐給了災區的人民。

一分錢、洗臉盆、針線包,都是一些極平凡的小事情,然而在這些平凡的小事情上,卻體現出了八連戰士們克己為公的美德。

海軍上海博覽館

博覽館簡介

海軍上海博覽館坐落在長江口的吳淞軍港,創建於1991年,它的前身是長江艦紀念館。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首次視察人民海軍艦艇部隊,乘坐“長江”艦從武漢到南京。航行中,毛澤東先後為“長江”、“洛陽”等艦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為紀念這一意義重大的視察活動,“長江”艦退役後,海軍黨委決定在上海吳淞建立“長江”艦紀念館。1991年,海軍東海艦隊在該紀念館原址籌建了中國海軍曆史館。

博覽館占地18000平方米,包括主體展覽館、海洋科普與海洋藝術館、海軍曆史館、海軍兵器館以及輕武器實彈射擊館等七個展館和上海寶山海軍少年軍校。展覽館通過圖片、文字及實物等展示方式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防觀、海洋觀教育。

1992年11月21日,江澤民為海軍上海博覽館題寫了館名。1996年,博覽館被國家教育委員會、民政部、團中央、文化部、國家文物總局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長江”號軍艦

海軍上海博覽館的前身是長江艦紀念館。該館的紀念展品隻有一件:東海艦隊某部一艘退役的軍艦——“長江”號。

“長江”號是中國海軍史上第一艘紀念艦,更是至今為止唯一一艘正常退役後,設立專館、保留艦體供人參觀的軍艦。

“長江”號原名“民權”號,曾是國民黨海軍的一艘戰艦。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原有艦艇與接收的日軍艦艇、英美等國贈送的艦艇,統一整編為3個艦隊,即海防第一、第二艦隊和江防艦隊。“民權”艦被編入江防艦隊。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為阻攔解放軍渡江南下,對海軍進行了調整,加強了兩個海防艦隊的力量,江防艦隊的艦隻一再減少。到1949年5月解放軍渡過長江,江防艦隊從武漢西撤時,僅剩“民權”號及“英山”、“永安”、“郝穴”、“威寧”號等8艦。“威寧”艦因鍋爐損壞不能遠駛,最後,隻有“民權”號等7艘軍艦駛往重慶。

當時,“民權”號是江防艦隊的旗艦,艦長由艦隊上校參謀長程法侃兼任。程法侃早年在煙台海軍學校學習時,曾參加過共青團和進步學生組織的“新海軍社”。長期以來,他一直對國民黨政府的反動、腐敗不滿。

11月底,江防艦隊外出執行任務的“郝穴”、“永安”兩艦在四川忠縣江麵宣布起義,令敗退重慶的蔣介石大為惱火。蔣介石隨即以“保護”為名派人監視葉裕和(江防艦隊司令部少將司令)的行動,一麵下令鑿沉所有艦艇,阻止解放軍渡江北上。見此情形,程法侃感到時機到了,趁勢鼓動葉裕和與國民黨政府斷絕關係,率餘部起義。葉裕和原本也已有這種想法,兩人一拍即合,立即派人與長江南岸的解放軍取得聯係。

1949年12月1日天一亮,“民權”號、“常德”號等江防艦隊尚存的5艦,統一懸掛起“重慶人民海軍軍艦”旗幟。各艦官兵及隨同江防艦隊撤至重慶的漢口海軍警衛連等部人員,在葉裕和、程法侃帶領下在江岸列隊,各艦齊聲鳴笛,歡迎解放軍從長江南岸渡江入城。之後,“民權”艦與其他4艦均加入到人民海軍的行列。

1950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南京草鞋峽江麵舉行儀式,慶祝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一周年並為軍艦命名、授旗。“民權”艦被命名為“長江”艇,編入華東海軍第七艦隊,駐泊上海吳淞碼頭。

1953年2月14日,是農曆春節大年初一。這天一早,上海海軍淞滬基地的大部分官兵尚未起床,“長江”艦政委劉鬆突然接到大隊部緊急通知,命“長江”艦立即啟航,到武漢執行任務。

大隊首長沒有講執行什麼任務,但劉鬆心裏明白,節日期間緊急行動,“洛陽”艦同行,大隊長王德祥親任編隊指揮,任務一定十分重要。全艦上下迅速備航,不到兩個小時,“長江”艦便與同行的“洛陽”艦一起駛離吳淞碼頭,向武漢進發。

經過三天三夜的航行,“長江”艦編隊於2月17日抵達漢口。軍艦剛停靠碼頭,公安部部長羅瑞卿、海軍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楊懷珠便登上了“長江”艦。他們向王德祥和“長江”艦黨支部成員宣布:中央和海軍機關交給你們一項極其重要而又最光榮的任務,護送偉大領袖毛主席沿江考察,直至南京!任務一下達,在場人員都有種說不出的振奮和激動。

2月19日11時,“長江”號載著毛澤東、羅瑞卿和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一行,離開江漢關碼頭,向下遊駛去。

毛澤東是第一次乘坐軍艦,多少年來,他一直期望有一支人民自己的海軍。登艦後,毛澤東依次視察了各個戰位,詢問各部門的職能及官兵們掌握本職技術的情況、學習生活情況。他感慨地說:“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大都是從海上來的。我們的海岸線這麼長,必須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過去我們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現在已經有了飛機,有了軍艦。雖然現在我們的海軍還不夠強大,但隻要我們大家一齊努力幹,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不行,再來一個百年計劃,到那時我們就有自己先進的軍艦了。”

毛澤東看到年輕的水兵已掌握了操艦技能,且工作熱情高漲,非常欣慰。但當他獲悉“長江”艦不僅技術落後,而且主炮打不響,隻是在那裏擺樣子時,又陷入了沉思。

當“長江”艦代理艦長王內修以全艦官兵的名義請他題詞時,毛澤東欣然答應卻沒有立即動筆。經過認真思考,他才連夜為“長江”艦和“洛陽”艦寫下了同一內容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兩天後,在南京接受檢閱的“南昌”號等艦請求題詞時,毛澤東再次題寫了相同內容、相同格式的第三幅題詞。

不久,毛澤東的題詞及其與“長江”艦、“洛陽”艦官兵的談話,便以《毛主席首次視察海軍部隊的指示》為題傳達到海軍各部隊。隨後,毛澤東的這些指示成為海軍建設的政治理念,被貫徹到經常性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中。在此後一段時間的國防預算中,海軍建設也受到了較大的關注。

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曆史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曆史紀念館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館區北依市河,南臨西塘港,占地52畝,建築設計體現江南特色,並與陳雲故居及周邊民間建築盡量保持風格一致與和諧。2001年,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曆史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內展示了反映陳雲光輝一生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史料。地下一層為青浦革命曆史陳列廳,依時間順序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曆程。

紀念館序廳的陳雲雕像前種植了許多竹子。竹是虛心、正直、廉潔與堅韌等美好品質的象征,是陳雲生前最喜愛的植物。陳雲故居緊靠市河邊的下塘街,是一座磚木結構老式江南民居。居室展示的生活用具基本保持了當時的原貌。

陳雲生平

陳雲,1905年出生於江蘇青浦(今屬上海)。1919年,14歲的陳雲第一次來到大上海,進入當時中國的知名企業——商務印書館,做了一個小學徒。此後的幾年時間裏,陳雲從學徒轉為店員,他能夠打得一手好算盤,也學到了很多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陳雲還在這裏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1925年,20歲的陳雲參加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同年8月,他擔任商務印書館發行所職工會委員長,發動並領導所內職工舉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次罷工並取得勝利。隨後,陳雲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勞工組織者從事黨的活動。

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陳雲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他以高超的智慧和卓著的工作,為黨中央製定的一係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勳。

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雲為實現全國財政經濟統一,穩定金融物價,恢複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發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問題後,陳雲盡全力把損失降到最低。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嚴重困難,陳雲為推動國民經濟順利恢複嘔心瀝血。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後,陳雲曾主持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他係統總結中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隻是有計劃按比例還不行,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個重要認識,對中國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束縛,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陳雲積極支持和推動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並以自己長期領導經濟工作的豐富經驗,提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要思想。

陳雲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依然高度關注國家經濟的發展,始終不渝地支持黨中央的工作,直至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沒有硝煙的戰爭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軍攻占上海。當時,這座遠東最繁華的大都市裏亂象叢生,百業凋敝,經濟近乎崩潰,城鄉往來中斷,物價如脫韁野馬一般飛漲。連年的戰亂使百姓窮困潦倒,投機商卻坐地生金。

上海的資本家們利用手裏的資本大搞投機活動,上海物價飛漲,全國經濟也跟著混亂起來。穩定物價、抑製通貨膨脹、根除投機資本,成為中國共產黨解放上海後所麵臨的全新考驗。這直接關係到新政權能否穩固、長久。共產黨人隻有在經濟上打勝這一仗,才能在上海站住腳,並進一步穩定全國經濟,恢複和發展生產。

為了打贏這場戰役,中央立即開始著手設立“指揮部”——中央財經委員會,但誰能勝任這場經濟戰的總司令呢?周恩來想到了陳雲。

陳雲的理財能力在黨內有目共睹。20世紀30年代初,陳雲曾在上海開辦商業機構為黨組織籌措經費。1944年,陳雲主持陝甘寧邊區財經工作時,同樣為邊區經濟工作做出了貢獻。東北解放後,陳雲更是出任東北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東北的經濟在他的主持下迅速恢複。所有這一切,都讓周恩來對陳雲的經濟才能十分看好。

1949年7月1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正式成立,陳雲奉命擔任主任。7月17日,陳雲抵滬。而實際上,在陳雲到達上海之前,新中國的一場經濟戰就已經拉開了帷幕。

上海解放前,金圓券充斥著流通市場。由於這種紙幣的總發行量超出預計的5、6千倍,早已形同廢紙,上海的老百姓甚至拿它來糊牆。金圓券的迅速貶值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上海經濟全麵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