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這是一棟極具上海特色的兩層石庫門樓房,樓房外牆青紅磚交錯,烏黑的木門上配著一對沉甸甸的鐵環,拱形的石雕門門框四周由米黃色石條圍成。此房原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的兄長——李書城的住所,1921年,住所樓下的客廳被借用為中共“一大”會場。

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複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84年3月,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1997年,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由“一大”會議室、中共創建史陳列室和革命史專題臨時陳列室3部分組成。

中共“一大”會議室位於興業路76號底樓,家具與物品均按當年原樣陳列。會議室是一間18平方米的客廳,中間放置著一張鋪著白色台布的長方形會議桌,桌子周圍有12隻圓木凳,兩側靠牆各擺著一隻茶幾和兩把椅子。

中共創建史陳列室共展出200餘件曆史文獻、文物和照片,其中24件是國家一級文物。珍貴的革命文物有李大釗在建黨時期用過的英文打字機,1920年9月出版的陳望道翻譯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出版的第一本麵向工人大眾的通俗刊物《勞動界》,還有當年出席黨的“一大”會議的所有代表的照片等。陳列室內還按中共“一大”會議室原狀開辟了一個蠟像室。蠟像按真人的比例複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革命史專題臨時陳列室曾分別舉辦過毛澤東、周恩來在上海的史料展覽。

開天辟地

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中國的一些進步青年逐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並開始運用這些理論指導中國的工人運動。中國大地上先後成立了一些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性質相同,後來它們被統一稱為共產主義小組。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的建立,推動了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逐漸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通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除旅法小組因路途遙遠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陸續抵達上海。由於當時革命活動處於秘密狀態,所以,參加會議的外地代表,被統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學暑假旅行團的名義臨時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內。

7月的一天,參加會議的代表走出私立博文女校,順著貝勒路往南走去,步行一陣後,進入了一棟坐落在街口的石庫門樓房。

這幢樓房位於望誌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是同盟會元老李書城的住宅,稱“李公館”。上海小組成員李漢俊是李書城的胞弟,開會的邀請書就是由他和李達發出的,在李公館舉行會議也是由他提議的。

李公館樓下18平方米的客堂間中央,擺放著一張鋪著雪白台布的大餐桌。餐桌上放著雅致的白瓷茶具、紫銅的煙灰缸,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還放著一對粉紅色的荷葉邊花瓶。花瓶裏插著的鮮花散發出沁人肺腑的清香,讓與會者感受到一種歡慶的氣氛。

在大餐桌的四周圍坐著與會代表。他們分別是: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包惠僧(廣州);周佛海(留日小組)及共產國際的馬林、尼科爾斯基。

大家預先已經推舉性格活躍、善於交際的張國燾主持會議。此刻,他懷著難以抑製的激情,莊重地宣布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始。由於早有約定,不能驚動他人,因此代表們誰也沒有鼓掌,但大家的眼睛裏都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張國燾報告了會議籌備經過,提出大會的議題:製定黨的綱領、工作計劃和選舉中央機構。接著,馬林代表共產國際致詞。他首先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接著介紹了共產國際的性質、組織、使命。

中共“一大”的第一次會議一直開到子夜時分,雖然會議時間很長,卻沒有一個人露出疲態。代表們的臉上寫滿了喜悅和躊躇滿誌,一個新的人民政黨即將誕生。

南湖上的會議

1921年7月30日晚,黨的“一大”第六次會議繼續在望誌路106號召開。晚上8點多鍾,會議剛開始不久,一個身穿灰色長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闖入會場。陌生人的出現,引起了大家的警覺。當即有人問道:“幹什麼的?”

“我找社聯的王主席。”來人含糊地回答。

接著,來人又說是找錯了地方,表示抱歉後,匆忙退了出去。具有秘密工作經驗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馬上懷疑此人可能是特務,並當機立斷建議會議立即停止,大家迅速離開會場,隻留下李漢俊和陳公博兩人。

果然,十多分鍾後,法租界巡捕房派出的兩輛警車便在望誌路停下,車上衝出十多人包圍了李漢俊的住宅,並開始搜查。李漢俊機警地回答了搜查人員的問題,又因為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曾擔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此事才得以搪塞過去。

當晚12時左右,多數代表集中在老漁陽裏二號李達的住處,商討下一步大會如何進行。大家一致認為,這次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雖然未造成直接的損失,但是會議已不能再在上海繼續開了。

此時,李達的夫人王會悟提議去嘉興南湖,她說可以在那裏租一艘船,在船上召開會議。嘉興離上海不遠,而且城市不大,利於隱蔽。王會悟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一行人隨後來到嘉興。

南湖是嘉興的一處勝景,與大運河相連。王會悟作為會議的籌備者,先一步到達南湖,打點好了一切。不久,一條雕梁畫棟、陳設考究的遊船出現在黨代表們麵前,大家紛紛上船,遊船很快啟航,駛向湖心。

此時已是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進行。王會悟留在艙外,注意著四周的動靜。一群人圍坐在圓桌前,一旦有其他船隻靠近,王會悟就會提醒艙內的人,大家便趕緊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麻將和點心,裝作是一群前來遊玩的好友。

上船後不久,南湖上空便下起了大雨,湖麵上一片煙雨茫茫。然而,船艙裏的黨代表們卻無暇欣賞景色。大家熱烈地討論著各項議程。

這天的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和關於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的決議,陳獨秀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張國燾任組織主任,李達任宣傳主任。當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已近黃昏,天上的烏雲已然散開,夕陽照射在湖麵上,一時間金光萬丈。

中國共產黨自此成立,黨代表們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壓低聲音喊道“中國共產黨萬歲!”從此,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有了堅強的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揭開了新的曆史篇章。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陵園簡介

龍華烈士陵園位於上海市龍華路,東鄰古刹龍華寺,占地約19萬平方米,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革命烈士就義地。國民政府時期,數以千計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義士在這裏被關押和殺害。

上海解放後,龍華路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受到保護。1985年,龍華烈士陵園建成,鄧小平為陵園題寫了園名。1997年,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進入陵園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陵園中心的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麵是江澤民題寫的“丹心碧血為人民”碑文,背麵刻著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合署的碑文。這裏還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南壁碑碣為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全文,北壁碑收錄了上海烈士的革命詩文。

龍華烈士紀念館是座構思巧妙、充滿現代感的玻璃金字塔形建築,紀念館館名為陳雲手跡。站在紀念館的平台上,可以看到西北麵的烈士墓區,墓區內的紀念堂安放著540多位烈士的骨灰。在墓區的側麵有一個常年燃燒的長明火,後麵一尊側臥的無名烈士雕像和火種映襯,那高高伸向藍天的有力手臂,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他們的英勇故事。整個烈士陵墓掩埋著從五卅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約30年內在上海犧牲的烈士。

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與遺址區在烈士陵園的東北角。遺址區由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門樓及軍法處、刑訊處、男女看守所及刑場組成。在男看守處的牆麵上留下了原上海滬西區委書記張凱帆(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安徽省副省長、省委書記處書記等職)在被關押期間寫的一首詩: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誌未窮;

牆外桃花牆裏血,一般鮮豔一般紅。

上海解放後,黨和政府在烈士殉難處豎立了“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紀念碑,碑南側有一棵高大的橘樹,樹幹上彈痕累累,留下了當年敵人槍殺革命烈士的罪證。

曆史背景

龍華監獄始建於1916年,原為淞滬護軍使署陸軍監獄,早期用於關押革命黨人與愛國誌士。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監獄改名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開始用於羈押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

當時,整個中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采取了“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漏過一個”的血腥鎮壓,一時間龍華監獄人滿為患。敵人的瘋狂鎮壓、叛徒的出賣,使得許多共產黨人慘遭逮捕和殺害。

1927年至1937年,在龍華被關押和殘殺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誌士數以千計。當年在龍華被害的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重要領導人有:江蘇省委書記陳延年,中共江蘇省委代理書記趙世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組織局主任羅亦農,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喬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農委書記彭湃等,還有一大批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其他愛國運動的領導人都曾在龍華監獄關押過,有的後來被轉移到南京、鎮江等地慘遭殺害,很少有人能幸免。

國民黨的監獄也是共產黨人的特殊戰場,這裏沒有戰場上彌漫的硝煙,但是生與死僅僅一線之隔。在這裏,共產黨人舍生忘死,不懈鬥爭,他們成功掩護和營救了許許多多未暴露的同誌。革命先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英雄事跡。

左聯五烈士

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龍華變成了劊子手殺害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的刑場,有上海“雨花台”之稱。

1931年2月7日晚,國民黨反動派在龍華秘密殺害了24位革命誌士。其中5位青年左翼作家的被害尤為震撼人心,他們分別是柔石、白莽、馮鏗、胡也頻和李偉森。由於除李偉森外,其餘四人皆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因此被稱為“左聯五烈士”。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福,筆名柔石、金橋等,浙江寧海人,曾在浙江從事教育工作。1928年來到上海,結識了革命文學巨匠——魯迅,並與魯迅創立“朝花社”,編輯出版《朝花周刊》、《朝花旬刊》及《藝苑朝花》等進步刊物。

1930年3月,柔石與魯迅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聯”成立後,柔石擔任執行委員,同年5月,經馮雪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以“左聯”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上海秘密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大會結束後,他向“左聯”全體同仁傳達了會議精神,還專門為大會寫了報告文學《一個偉大的印象》,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人民。為了革命鬥爭的需要,他還創作了革命現實主義小說《為奴隸的母親》,詩歌《血在沸》。

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秘密會議時,因叛徒告密,柔石與參加會議的全體人員被捕。在獄中,他受盡敵人的酷刑折磨,卻始終頑強不屈。2月7日晚,柔石與其他23名革命誌士被敵人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就義時,柔石一身正氣,身中十彈,壯烈殉難。

白莽(1910—1931),原名徐柏亭,筆名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曾參加過聲援“五卅”運動的鬥爭。1927年,白莽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被捕入獄。在獄中,白莽正義凜然,怒發衝冠,揮筆寫下了長達500多行的詩作《在死神來到之前》。出獄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白莽在從事共青團及工人運動工作時,又兩次被捕,出獄後,在團中央從事文藝宣傳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白莽是重要的發動者之一。1931年1月17日,他在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會議時被英國巡捕逮捕。2月7日晚,白莽與另外幾名左翼作家被槍殺於龍華荒野。

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白莽和他的作品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愛的大纛,也是對摧殘者憎的豐碑。”

馮鏗(1906—1931),又名嶺梅,廣東汕頭人。她是“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對民眾革命有深刻了解。1925年5月,馮鏗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職業革命者和女作家。

1930年,馮鏗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她參加過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積極參與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工作。馮鏗把文藝創作看作革命鬥爭的最急迫的現實需要,她通過探討文藝,幫助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創作的《重新起來》、《最後的出路》,深刻反映了封建製度壓迫下婦女的悲慘處境,說明了隻有投身革命鬥爭,才能解放自己。馮鏗根據蘇區英雄人物的典型事跡寫成了《馬英日記》、《紅的日記》,真切反映了蘇區的革命鬥爭,熱情歌頌了紅軍戰士。1931年1月17日,馮鏗在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秘密會議時被捕,2月7日,與白莽、柔石等24名革命誌士在龍華英勇就義。

胡也頻(1905—1931),又名崇軒、培基,福建長樂人,在東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預備會議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1931年2月7日,胡也頻與“左聯”會員柔石、白莽、馮鏗一同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李偉森(1903—1931),原名求實,湖北武昌人。1931年初任全國互濟總會黨團書記。1931年1月17日下午,他在上海東方旅社準備參加黨的重要會議時,因叛徒告密,與柔石、白莽等一同被捕。2月7日深夜,李偉森被國民黨反動派活埋在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內廣場。臨刑時,他顏色自若,高呼口號,慷慨就義,時年28歲。

五位烈士被害後,“左聯”發表了抗議和宣言,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得到了國內外進步力量的支持。魯迅先後寫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為了忘卻的紀念》等文章,表達了對烈士的深切緬懷和對反動派的刻骨仇恨,歌頌了五位烈士的革命精神和文學成就。

“左聯五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龍華,千千萬萬個革命烈士的熱血奮鬥,換來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

宋慶齡陵園

陵園簡介

宋慶齡陵園位於上海市長寧區陵園路,占地120000平方米。1997年,宋慶齡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由宋慶齡紀念碑、少年兒童活動區、萬國公墓名人墓和萬國公墓外籍人墓園4個部分組成。宋慶齡紀念碑上鐫刻的碑文“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宋慶齡同誌永垂不朽”,為鄧小平題寫。

宋慶齡墓前立有宋慶齡漢白玉雕像,雕像麵含微笑、和藹慈祥。在雕像的背後是宋氏墓區,中間安放著宋慶齡父母合葬墓。宋慶齡的墓碑位於合葬墓的東側,碑長1.2米,寬0.6米,墓碑不飾雕琢,素淨高雅。

除了宋氏家族的墓地以外,這裏還設立了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士墓區。名人墓園安葬有愛國老人馬相伯、抗日英雄謝晉元、“三毛之父”張樂平等知名人士;外籍人墓園葬有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600多名外籍人士,其中有魯迅的日本朋友內山完造夫婦、宋慶齡的美籍好友耿麗淑女士等。

宋慶齡生平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出生於上海一個實業家家庭。少年時代,宋慶齡留學美國,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洗禮。1913年回國後,她開始擔任孫中山的秘書。1915年,宋慶齡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比自己大27歲的孫中山,並跟隨他踏上了捍衛共和製度的艱難旅程。

1922年6月,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炮轟總統府,宋慶齡與孫中山赴上海,協助孫中山與共產國際代表磋商國共合作和國民黨改組事宜。孫中山病逝後,她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先後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和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7年,宋慶齡奔赴蘇聯和歐洲,從事反帝和保衛和平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宋慶齡毅然返回災難深重的祖國,揭露蔣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12月,宋慶齡與蔡元培等人在上海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以自己的崇高威望,通過廣泛的社會活動和各種形式的鬥爭,營救了一大批革命者和愛國進步人士。1933年9月,宋慶齡在上海領導召開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會議。

西安事變後,宋慶齡於1938年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的醫療救濟和兒童保健工作。她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向海外華僑和國際社會宣傳抗戰真實情況,並向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募集大量資金、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支援抗戰。

抗戰勝利後,宋慶齡將保衛中國同盟改為中國福利基金會,主要從事婦幼衛生、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不久,國民黨發動內戰,宋慶齡雖然身在國民黨的心髒地區,卻繼續募集大批醫藥物資,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運往解放區,支援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特殊的功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宋慶齡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上,她當選為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執行局委員,榮獲1950年“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和平獎,並將10萬盧布的獎金全部用來創建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宋慶齡主持創辦了《中國建設》英文版雜誌,把中國人民的真實情況傳達給世界人民。宋慶齡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後出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教育和社會福利救濟事業。

宋慶齡謙遜和藹,平等待人,興辦實事。她一生熱心婦女解放事業,是中國婦女界的傑出領袖之一,曾任一至四屆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她長期主持中國救濟總會,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做了大量工作。她一貫關心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的老朋友、海外僑胞,關懷台灣的前途,盼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88歲。遵照她的遺言,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父母陵墓的東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她立碑銘文以表紀念:“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與保姆患難與共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名譽主席,宋慶齡的墓碑卻十分簡樸。在宋慶齡墓的西側,有一座與之一模一樣的墓碑,這裏安葬著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她就是宋慶齡生前的保姆——李燕娥。

1928年,16歲的李燕娥來到宋慶齡身邊當保姆。在與宋慶齡見麵之前,李燕娥的心裏一直十分忐忑,她認為這個家世顯赫的孫夫人一定很難伺候。可出乎李燕娥預料的是,宋慶齡一見到她就拉住她的手,像朋友一樣噓寒問暖。當得知李燕娥不幸的婚姻時,宋慶齡充滿同情地說:“你好可憐,好可憐……”這樣親近、關切的聲音,讓李燕娥緊張的情緒一下子消失了。從此,李燕娥便一直跟隨宋慶齡,整整陪伴了她53年,直到1981年2月先於宋慶齡去世。

由於宋慶齡在解放前所處的特殊地位,她的工作起居機密性極強。地下共產黨人來往宋慶齡的住所,都是由李燕娥在邊門迎送。這一現象很快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李燕娥有時出門置辦生活用品,經常有人前來搭訕,向她套話。但李燕娥嚴守秘密,對宋慶齡的飲食起居絕口不提,有特殊情況就立即向宋慶齡彙報,共同商量對策。

李燕娥雖然沒有文化,但愛憎分明、性格爽朗。國民黨特務想通過她來刺探宋慶齡的情況,多次用金錢收買她,用介紹對象誘惑她,但李燕娥對宋慶齡忠心耿耿,絲毫不為所動。

後來,李燕娥的身體狀況出現了問題,宋慶齡不但不再讓她照顧自己,還經常為她端湯喂藥。吃飯時,宋慶齡也讓李燕娥與自己同桌,並且讓她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自己坐側座。

解放後,宋慶齡住北京時間居多,為了撫慰李燕娥的思念之情,宋慶齡把自己的照片和北京寓所主樓的照片寄給她。李燕娥把照片擺在自己的房間裏,以便隨時都能看到。有一次李燕娥受了傷,宋慶齡十分擔心,專門指示上海的醫務人員抓緊為李燕娥療傷,還專程趕到上海看望。

1979年,李燕娥患了子宮癌,宋慶齡萬分焦急,親自把她從上海接到北京,不僅請人照料其生活,還囑咐身邊的工作人員要像對待自己一樣來照顧李燕娥。宋慶齡請來最好的醫生為李燕娥診治。當醫生確定李燕娥的癌變已到晚期時,宋慶齡十分傷心。她壓抑著悲痛之情,盡可能抽出時間陪李燕娥聊天,以緩解她的痛苦。

1981年2月,李燕娥病逝。消息傳來,宋慶齡頓時熱淚盈眶。當李燕娥的骨灰盒被送到宋慶齡住所時,她迎上去,把臉緊緊貼在骨灰盒上,不住地撫摸著,親吻著,淚水點點滴滴灑落。

李燕娥的骨灰被移送上海那天,宋慶齡支撐著病體,親自把骨灰盒從自己的臥室裏抱出來,步履蹣跚地從樓上一直送到門口的汽車上。事後,她給一位友人寫信說:“我痛心地告訴你,我親愛的管家和同伴李燕娥因患癌症逝世……她的骨灰將埋在宋氏墓地,我死後,將長眠在我忠心的同伴旁邊。”宋慶齡還特意囑咐自己的秘書,自己的墓碑要和李燕娥做的一樣,並且專門為此畫了一張草圖。

就在李燕娥去世100多天後,宋慶齡也不幸病逝。按照遺囑,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宋氏墓地。在宋慶齡墓碑的西側就是李燕娥的墓。兩座墓不僅大小、高低一樣,連墓碑和墓側石都是一樣的花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