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山東省博物館新館位於濟南市風景秀麗的千佛山腳下,於1991年動工,1992年10月主體工程落成。博物館占地34000平方米,建築麵積21000平方米。宏偉、典雅的建築群,體現了民族風格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成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濟南的一大景觀。2001年,山東省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94年4月29日,山東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推出“齊魯文化風采展”、“明魯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展”、“明代大型戰船陳列”、“近代的山東”、“山東人民八年抗戰”、“館藏明清書畫展”、“山東古生物化石陳列”、“巨型山東龍化石陳列”、“館藏珍稀動物標本展”9項陳列,共10個展室。

山東省博物館藏曆史文物14萬餘件,近、現代文物及文字資料13萬餘件,自然標本8000餘件。史前部分有距今四五十萬年的沂源猿人頭蓋骨和牙齒化石。新石器時代收藏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精美的彩陶、白陶和蛋殼黑陶。館內有5000餘片商代甲骨文,是全國收藏甲骨文最多的省份之一。商代的亞醜銅鉞、祖辛方鼎,西周的頌簋、啟卣,春秋戰國的公孫壺、國子鼎等青銅器,以器形、銘文為世人所矚目。臨沂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西漢竹簡,列入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明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近千件文物,以唐琴宋畫、珠寶玉翠而最為著名。此外,古生物化石中的山旺山東鳥、巨型山東龍等化石標本,也是自然標本中的稀世珍品。

十大鎮館之寶

東平漢墓壁畫(漢):2007年發現於山東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山東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紅陶獸形壺(大汶口文化):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仿生陶器的紅陶獸形器,在新石器時代發現的陶器中較為罕見。紅陶獸形壺雖然是實用器,卻造型生動,不失藝術情趣,是5000年前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也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獨特代表。

甲骨文(商):原為清末羅振玉舊藏,1954年入藏山東博物館,甲骨文總量居於全國同類收藏單位前列。其中“鬼方”卜辭記載了商代的敵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帶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則記載了彩虹天象,均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

頌簋(周):1954年由山東文管會入藏山東博物館,為傳世青銅器中的珍品。該器器型莊重,鑄造精良,是西周晚期典型的青銅器。最為重要的是,器物內底和器蓋有152字對銘,是研究西周社會曆史重要的文字資料,其金文規整、典雅,是書法藝術的傑作。

蛋殼黑陶杯(龍山文化):1960年山東濰坊姚官莊出土,整器為兩部分套合,以輪製而成,器壁薄如蛋殼,表麵烏黑光亮,是典型龍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國遠古時期製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魯國大玉璧(戰國):1977年出土於曲阜魯國故城戰國墓。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禮器,代表禮製文化的最高境界。魯國大玉璧為目前戰國玉璧中形製最大的一件,玉璧兩麵都是三層紋飾,內外蟠螭紋,中間穀紋,器形規整,琢磨精良,是山東博物館大廳穹頂玉璧的原型。

鄭燮雙鬆圖軸(清):1954年入藏山東博物館,是鄭板橋中進士第一年送給肅翁的作品,圖中一遠一近兩棵鬆樹意寓同學品格高潔,樹下有幾杆修竹,怪石蘭草,更是鄭板橋擅長之筆。畫中長篇題記,講述了同學之間的情意。該作品書法繪畫俱佳,保存品相極好,是鄭板橋難得一見的珍貴作品。

亞醜鉞(商):1965年出土於山東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是商代禮儀重器、王權的象征,兩麵鐫刻的銘文表明此鉞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亞醜”族群。亞醜鉞器型碩大,十分罕見,是殷商末期青銅鉞的典型代表。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西漢):1972年4月10日發現於銀雀山漢墓。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解開了曆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其人其書有無的千古之謎,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1世紀初,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九旒冕(明):1971年出土於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墓,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是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禮製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鐵道遊擊隊紀念園

紀念園簡介

鐵道遊擊隊紀念園位於棗莊市薛城區,京福高速公路西側,占地89100平方米。2005年,鐵道遊擊隊紀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鐵道遊擊隊紀念園以林山為依托,廣場、甬道、紀念碑、碑廊、清風台、金山墓、八大涼亭等20多個景點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園內。園內植有黑鬆、紫荊、龍柏等百餘個綠化樹種近8萬餘株,20餘萬株蒼翠樹木環繞公園,綠化麵積達15萬平方米。登上鐵道遊擊隊紀念公園臨山主峰,可東望棗莊新城,西觀微山湖美景。薛城美景盡收眼底。

鐵道遊擊隊紀念園的主體建築——鐵道遊擊隊紀念碑位於紀念園的中心。紀念碑高33米,碑頂矗立著鐵道遊擊隊戰士持槍衝殺的銅像。碑身正麵是豎起的鐵軌造型,蘊涵著遊擊隊員在鐵路線上浴血奮戰的含義。紀念碑正前方鑲嵌著楊尚昆題寫的“鐵道遊擊隊紀念碑”八個鎏金大字。

為追憶過去,不忘曆史,薛城城區政府還斥資興建了鐵道遊擊隊影視城,再現了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歲月。

“懷中利劍,袖中匕首”

鐵道遊擊隊是抗戰時期活躍在山東棗莊一帶的抗日武裝。1940年,這支由鐵路工人組成的抗日隊伍,正式被八路軍魯南軍區命名為“魯南鐵道隊”。他們在鐵道線上與日軍進行了英勇的鬥爭,讓敵人又恨又怕,被肖華將軍譽為“懷中利劍、袖中匕首”。

1938年3月,日軍攻占山東棗莊,並且在這裏駐紮了一個團的兵力。日軍占領了棗莊後,對當地人民進行了殘暴的統治和瘋狂的掠奪。日軍的所作所為,激怒了以洪振海為代表的棗莊鐵路工人。25歲的洪振海和好友王誌勝一起加入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並在棗莊火車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報戰。1938年11月,洪振海召集自己的6個弟兄,建立了一支秘密抗日武裝。洪振海將它命名為“棗莊鐵道隊”。

1939年8月,洪振海和王誌勝等3人襲擊了日本人開辦的“正太洋行”,打死了兩個日本特務,並且繳獲了兩支步槍。同年10月,洪振海帶人飛身躍上一輛從棗莊開往臨城的火車,從車裏截獲了十幾支步槍和兩箱彈藥。從此以後,洪振海的鐵道隊名聲大噪,棗莊的工人們紛紛響應。這支抗日武裝迅速壯大起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就發展成了一個擁有30餘人的民兵隊伍。

此時,八路軍115師的一部在羅榮桓的率領下進入了魯南山區,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被整編為115師蘇魯支隊。1940年2月,蘇魯支隊的領導在洪振海等人的建議下,正式創建了魯南鐵道隊,洪振海為大隊長,王誌勝為副大隊長,並抽調蘇魯支隊3營的副教導員杜季偉擔任鐵道隊的政治委員。這時的鐵道遊擊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將近百人的隊伍,隊員大多都是失業的鐵道工人,對鐵路十分熟悉。他們憑借著這種優勢和特長,勇敢地與敵人展開了鬥爭。

從1940年5月開始,日軍頻繁地對魯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為了牽製日軍,減輕魯南八路軍的壓力,洪振海率領鐵道隊迅速展開行動。他們有時襲擊日軍的押款車,有時破壞日軍的交通線,有時偷襲日軍的情報部門和據點。日軍恨得咬牙切齒,卻又毫無辦法。115師政委羅榮桓在給鐵道遊擊隊的嘉獎信中說:你們就像一把鋼刀,插入了敵人的胸膛。

1940年10月,20餘名日軍登上了從連雲港開往濟南的列車。火車開動以後,這些日本人漸漸發現,這次的旅程似乎與以往不太一樣:車上有十幾個乘客,一會兒跟他們搭話,一會兒給他們遞煙,有的甚至還請他們吃自帶的酒肉,對他們十分熱情。這些日本士兵雖然有些疑惑,但依然感到十分開心,好久沒碰到這麼好的老鄉啦!

當列車路過棗莊時,鐵軌旁的兩個人影迅速躥上了火車,原來正是洪振海和另一名遊擊隊員曹德清。上車後,他們立即潛入駕駛室,打死了日本駕駛員,然後開著火車繼續前進。當火車行駛到一個地方時,車速突然減慢下來,十幾個遊擊隊員在副隊長王誌勝的帶領下飛身上了火車。洪振海見人都到齊了,就讓曹德清拉響汽笛,車上的遊擊隊員們聽到信號,紛紛掏出身上的家夥,向日軍撲去。這些日本兵驚訝地看著剛剛還和自己把酒言歡的老鄉,突然拔出了手槍。日軍個個目瞪口呆,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就已經被遊擊隊員們幹掉了。

鐵道遊擊隊隻用短短幾分鍾,就把列車上的20多個鬼子全部消滅幹淨。這次戰鬥一共繳獲了8支短槍、1挺機槍、1門步兵炮,還有8萬多塊大洋,並且讓日軍不得不抽調出在魯南“掃蕩”的兵力,用來維護鐵道上的安全。

1941年11月,天氣已經十分寒冷,但由於魯南軍區的被服廠遭到日軍破壞,八路軍戰士沒有過冬的棉衣可穿。恰巧此時,鐵道遊擊隊接到情報:某天夜裏將有一列火車路過棗莊,列車的後兩節車廂裝有布匹。這個消息讓洪振海興奮不已,他立即組織隊員準備行動。兩名遊擊隊員按照洪振海的安排,事先登上了這列火車。當列車行駛到一個拐彎處時,兩人便熟練地操作起來,讓後兩節車廂迅速與列車分離。洪振海率領其餘隊員截住這兩節列車,並立刻組織人員,馬不停蹄地把車廂內的貨物運送出來。就在車廂中的物資即將卸空時,一輛載著日軍的火車迎麵開了過來,所有人都慌了神。洪振海冷靜地指揮部隊停止運送貨物,埋伏在鐵路兩側,日軍的火車還沒開近,洪振海就命令隊員往鐵道上扔手榴彈,火車前方一片煙霧彌漫,司機的視線完全被擋住了。日本駕駛員見遇到伏擊,隻想趕快加速衝過去,等他發現前方的車廂時早已來不及了,兩車相撞,日軍死傷無數。在這次行動中,鐵道遊擊隊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造成敵人“列車分家”,“火車撞頭”,讓日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並且截獲了1200多件布匹,800多套日軍軍服,以及毛毯、藥品等物資,有力支援了八路軍魯南軍區。

到1943年春天,鐵道遊擊隊已經發展成一支下轄四個連隊、擁有400多人的隊伍。他們被正式編入了八路軍魯南軍區獨立大隊,並且繼續在鐵路沿線英勇作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然而,駐紮在魯南一帶的日軍卻企圖沿鐵路線逃往東北。鐵道遊擊隊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做出了戰鬥部署。當日軍乘著火車到達臨城附近時,發現前方的鐵路已經被破壞。當他們試圖沿原路返回時,又遭到了鐵道隊的伏擊。日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終向鐵道遊擊隊繳械投降,鐵道隊23歲的年輕政委成為了1000多名日軍的受降官。

地雷戰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地雷戰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海陽市區海陽博物館二樓,展廳麵積500平方米,展覽麵積240平方米。2005年,地雷戰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展出圖片200餘幅,文物200餘件,以大量翔實的資料,真實生動地再現了70多年前海陽大地上發生的那場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麵。

地雷戰紀念館分為六大部分,分別為“民族危機,共赴國難”、“地雷戰日寇喪膽,衛海防壯我國威”、“反‘掃蕩’105天動魂魄,盆子山60餘村響雷聲”、“英雄造雷鄉,雷鄉出英雄”、“光輝事跡垂青史,革命精神照後人”和“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海陽”。

整個展覽重點突出,把海陽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利用地雷村村布防,戶戶備戰,廣大民兵開展地雷戰、麻雀戰的史實,和艱苦奮鬥,打擊日寇,驅除外辱,戰無不勝的偉大民族精神展現給廣大觀眾。

海陽地雷戰

抗日戰爭進行到1938年年底的時候,日本侵略者為了維持戰局,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兵力。但是,隨著戰局的擴大和戰線的延長,日軍的兵力儲備已經無法控製所有占領區域,隻得收縮兵力,重點控製一些大城市以及主要的交通幹線。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則加快了各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依靠廣大農村地區的群眾,在敵後與日寇展開遊擊戰爭。

在1940年的春季反“掃蕩”鬥爭中,冀中民兵首先使用了地雷。他們事先把兩枚手榴彈埋在地下,等鬼子來“掃蕩”時再引爆,結果炸傷了兩個鬼子,這個成功的試驗很快掀起了自製地雷的熱潮。地雷的運用在作戰中效果顯著,這引起了八路軍上級領導的重視,地雷戰很快在根據地推廣起來。

1943年春天,山東海陽縣的民兵們第一次見到了地雷。海陽地處中國東部海濱,與日本隔海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裏成為了日軍“掃蕩”的重點地區,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因此,大家一看到地雷便躍躍欲試。

海陽民兵很快學會了埋雷的方法,並開始在實戰中使用地雷。1943年5月,海陽縣一個村的民兵副隊長在公路上買下了兩顆地雷,炸死了前來“掃蕩”的5個偽軍,揭開了海陽地雷戰的序幕。

在實踐中,海陽民兵也在不斷創造。民兵們最開始用的是鐵雷,這是八路軍的軍工廠統一製造的。鐵雷表麵的花紋是無數的小菱形,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零星的小鐵片被炸開後殺傷力極大。可是隨著地雷戰的廣泛開展,鐵雷供不應求,於是海陽的民兵們便開始自製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