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園大門麵朝南方,氣勢宏偉。陳毅、粟裕漢白玉大型雕像位於陵園正中,雕像兩側建有碑廊,鐫刻著國家、省黨政軍領導及知名書法家為孟良崮戰役的題字、題詞。

紀念館位於雕像後方,建築麵積760平方米,館中陳列著許多珍貴的照片和文物,展示了整個孟良崮戰役經過。

穿過紀念館是烈士墓區,其中有粟裕骨灰撤放處和遲浩田題字的英烈亭,安葬著在孟良崮戰役犧牲的2859名革命烈士。孟良崮戰役紀念碑位於海拔567米的孟良崮主峰——大崮頂上,高14.6米,東西兩麵分別鐫刻著陳毅的詩和粟裕題寫的“英雄孟良崮”。

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是山東省中南部沂蒙山區中的一座小石山,位於臨沂市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孟良崮平均海拔隻有400米左右,屬於低山,卻因地處沂蒙山區南北交通要道上,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7年初,萊蕪戰役以後,國民黨軍被迫放棄了對解放區的全麵進攻,改為集中兵力對陝北和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企圖完全占領這兩個地區。

3月下旬,國民黨統帥部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的兵力,對山東解放區發起進攻。國民黨軍此次采取穩紮穩打、步步推進的戰法,氣勢洶洶地向山東根據地撲來。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麵對敵人,仍舊采用了靈活機動的打法,試圖尋機殲敵。

5月上旬,華東野戰軍轉戰至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國民黨軍司令顧祝同見解放軍東撤,便命令各部跟蹤進剿,並派遣整編第74、83、25師進軍沂水,孟良崮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整編74師原為國民黨軍74軍,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是蔣介石指定的典範部隊。師長張靈甫畢業於黃埔軍校第4期,抗戰時期戰功卓著,被譽為“模範軍人”。整編74師擁有全套美式裝備,且作戰勇猛,使得這位王牌師長更加驕橫。出戰臨沂之前,張靈甫更是口出狂言道:“把陳毅趕進東海喂魚!”

而此時,作為華東野戰軍指揮官的陳毅和粟裕也打起算盤,並最終確定了自己的作戰部署:集中優勢兵力,從整編74師的戰線中央割斷並殲滅它!

5月11日至13日,整編第74師在整編第83、第25師掩護下北進,先後占領了楊家寨、佛山角、馬牧池等地,準備14日攻占坦埠。13日至15日,華東野戰軍截斷了整編第74師的退路,在蘆山、孟良崮地區形成了對整編第74師的包圍。

在蔣介石調動10個整編師的兵力來援,且多數已距孟良崮僅一至兩天路程,有的隻有10餘公裏的情況下,15日13時,華東野戰軍發起總攻,各部隊從四麵八方多路突擊,圍殲張靈甫部。整編第74師竭力頑抗。每一陣地均經反複爭奪,有的陣地得而複失,幾次易手。激戰至16日上午,華東野戰軍攻占雕窩、蘆山,整編第74師主陣地全部丟失。最終,經過鏖戰,一舉圍殲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1個團餘部等3萬餘人,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給國民黨軍隊以沉重打擊。

此戰後,蔣介石痛惜不已,恨道:“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他立即下令暫停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召集進攻山東和豫北的主要將領到南京,檢討沂蒙山戰事的經驗教訓,重新決定戰略和戰術。

陳毅在戰役結束後,於孟良崮北的艾山老君洞指揮所裏,賦詩二首:“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我軍個個是英豪,反動王牌哪得逃。暴戾蔣朝嗟命蹇,淒涼美帝怨心勞。華東戰局看神變,陝北軍機運妙韜。更喜雨來催麥熟,成功日近樂陶陶。”

魯西南戰役革命紀念地

紀念地簡介

魯西南戰役紀念地位於山東省羊山鎮駐地。2009年,魯西南戰役紀念地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47年,劉鄧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經過半個月艱苦激烈的爭奪戰,奪取了羊山集戰鬥的勝利,從而為魯西南戰役畫上了一個句號。

為紀念在魯西南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1952年,國家在羊山建起了羊山革命烈士陵園,1997年更名為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後被國務院、山東省政府分別授予全國、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並被批準為全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在這塊被革命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在蒼鬆翠柏的掩映下,高大挺拔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雄偉端莊的“魯西南戰役紀念館”,莊嚴肅穆的“無名烈士紀念碑”,排列整齊的一座座墓碑,無一不寄托著後人對革命先輩們的懷念和哀思。

鄆城魯西南戰役指揮部舊址占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麵積7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魯西南戰役主展區,包括主樓展廳和解放廣場兩部分。主樓展廳建築麵積7000平方米,為兩層框架結構,高16.4米,分為前大廳、8個結構和麵積相同的分展廳、2500平方米的中央展廳。廳內藏有94幅珍貴曆史照片和大量戰時遺物。其展示手段采用聲、光、電現代電子技術,以全景沙盤、群雕、立體電影、戰場圖片、人物照片、戰爭遺物等多種藝術展示形式,再現了那炮火連天的戰鬥場景,展示了劉鄧大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奮勇作戰的英雄氣概和壯麗畫卷,展示了勤勞勇敢的鄆城人民為支援前線、建立新中國做出的卓越貢獻,展示了老區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美好前景。主樓展廳前為解放廣場,廣場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40米,總計14000平方米。廣場內設有武器展示區和劉鄧兩位首長的塑像。

第二部分為革命烈士紀念區。紀念區位於主樓展廳的正後方。包括30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塔、5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三座著名烈士墓(中共“七大”代表、運西地委書記梁仞千,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九支隊支隊長羅明星,冀魯豫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徐秋)和256名烈士墓群。

第三部分是碑廊區。碑廊區位於在革命烈士紀念塔的左側,長度140米。主要展示國家領導人、曆史名人、革命先輩後人的題詞、著名烈士事跡介紹等。

第四部分是中心廣場。中心廣場位於主樓展區和革命烈士紀念塔的右側。南北長354米,東西寬150米,總計5.3萬平方米。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珍貴曆史照片、電文、書信和實物等。其中有毛澤東給劉伯承和鄧小平的親筆信,有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發布的“渡河命令”電文,有劉伯承、鄧小平過黃河以後的合影,還有《人民日報》、《冀魯豫報》、《大眾日報》當時報導“魯西南戰役”和“羊山戰鬥”取得輝煌戰果和勝利的消息等等。

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是一場在解放戰爭史上十分重要的戰役,它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

1947年5、6月間,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準備在7月間強渡黃河,向大別山挺進,並決定先在魯西南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打開向南進軍的通道。

6月22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發布強渡黃河實施魯西南戰役的命令,決定於30日晚以第1、第2、第3、第6縱隊從東起張秋鎮、西至臨濮集150公裏的地段上強渡黃河。

此時,駐守魯西南的國民黨軍緊張萬分,他們妄圖借助黃河這條天塹抵擋人民解放軍的進攻。為了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豫北、豫皖戰場上的兩個解放軍獨立旅也整裝待命。

6月30日夜間,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梯隊的3個縱隊,在強大的炮火掩護及黃河南岸兩個獨立旅的有力配合下,一舉突破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

國民黨軍第4綏靖區的劉汝明集團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不得不迅速收縮,以求固守。最終,劉汝明整編第55師的第74旅、第29旅被劉鄧大軍包圍於鄆城。

此時,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正向費縣、棗莊、泰安、大汶口等地推進,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形成了東西呼應的作戰態勢。晉冀魯豫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的行動,直接威脅了進攻山東之敵的左翼與後方。

為了堵住魯西南缺口,國民黨軍統帥部一麵嚴令劉汝明死守鄆城、荷澤,並調兵扼守定陶牽製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方麵從豫北、豫皖蘇抽調4個整編師沿公路,另以一部向六營集運動,企圖逼迫晉冀魯豫野戰軍於狹小地區背水作戰。

根據敵情的變化,劉伯承、鄧小平決定集中主力攻點打援,各個擊破。7月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攻克鄆城,殲滅整編第55師大部。至10日,第2、第6縱隊分別攻取曹縣、定陶,殲滅第153旅,第3縱隊及獨1、獨2旅進到定陶以東及鄆城、巨野之間的機動位置。這樣,晉冀魯豫野戰軍擺脫了背水作戰的局麵。

14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創造並捕捉到了有利戰機,其第1、第6縱隊將整編第70師1個半旅和整編第32師主力包圍於六營集。第2、第3縱隊將整編第66師主力包圍於羊山集。當日晚,晉冀魯豫野戰軍又采取“圍三缺一”的戰法,東西對進對六營集發起進攻,當守敵突圍時即被殲滅於預設陣地之內。六營集戰鬥取勝後,第2、第3縱隊即對羊山集之敵發起進攻擊,於28日全殲第66旅,勝利地結束了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曆時28天,共殲敵4個整編師師部。它創造了以15個旅的兵力殲敵4個整編師共9個半旅約6萬人的戰績,打亂了國民黨軍在南部戰線的戰略部署,開辟了進軍大別山的道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新四軍軍部舊址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新四軍軍部舊址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紀念館位於臨沂市河東區九曲街道前河灣村,緊靠濱河大道,距市中心5公裏,是新四軍曆史上最後一個軍部,同時也是華東野戰軍誕生地。2009年,該地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46年至1947年初,新四軍軍部設在此處,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召開了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並鎮壓了叛匪郝鵬舉部。目前前河灣村現存新四軍軍部舊址、陳毅以及張雲逸故居等三處革命舊址。

紀念館為東西兩個四合院構造,保持了當年的外型、結構和風貌,占地麵積1500平方米,建築麵積400平方米,共恢複房屋30間。對紀念館內、外區域進行了綠化及環境美化,規劃建設了館前小廣場,立省級文物保護、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誌碑兩塊。

館內設複原室、史料展覽室,恢複了陳毅辦公室、軍部辦公室等場景,開設了新四軍曆史沿革、五大戰役、整編合編、軍民魚水四個專題展室。展陳以文物、圖片為主要展覽語言,突出新四軍在臨沂這一曆史主題,共展出有曆史價值的圖片130餘幅,館藏展出重要革命文物80餘件;運用聲、光、電、工藝油畫、循環燈箱、浮雕等現代手段突出重點亮點,再現了軍民浴血奮戰的艱苦鬥爭曆程;以較強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展現了陳毅、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前河灣村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風采和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曆史背景

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臨沂市河東區九曲街道前河灣村,是新四軍曆史上最後一個軍部,同時也是華東野戰軍誕生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挺進山東,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

新四軍軍部於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達山東,陳毅從前線奔赴臨沂,軍部設在臨沂西門裏路北天主教堂後院。新四軍軍部設在此處長達一年之久,並在這裏指揮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召開了華野前委會議。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新四軍軍隊與山東軍區合並,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

從此,原新四軍指揮部門前懸掛上了“新四軍軍部”和“山東省軍區司令部”兩塊牌子。同年6月,解放戰爭爆發,指揮機關名義上在臨沂城,實際活動在城外的高都、楊莊一帶。

1947年1月,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在前河灣村組建完成。至此,新四軍完成了光榮的曆史使命,前河灣村也由此成為新四軍最後一個軍部駐地和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

1948年2月初,華東野戰軍離開臨沂。解放軍撤出後,敵機對其進行了轟炸,房屋大部被毀,現僅存8間。陳毅、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革命家用過的桌椅、書櫥、馬槽等文物保護完好。

上海市

上海市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近代的上海,曾是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裏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

20世紀初期,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五州慘案”、“四一二政變”在上海發生,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為反抗殖民統治和反動壓迫,把鮮血拋灑在這一方熱土之上。他們身上的崇高氣節和革命精神,永遠鐫刻在了這座城市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