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民兵們把石頭鑿空,中間填上用硝酸銨、柴油和木屑自製的炸藥,一個石雷就製作完成了。由於石雷是就地取材,且製作簡單、成本低廉,因此當時製造了許多,發雷的時候,民兵們都要用擔子挑。不久,人們就發現這種石雷的另一個好處:石雷當中沒有金屬,日軍的探測裝置也就成了廢鐵。

之後不久,海陽民兵又陸續發明了拉雷、線雷、飛行雷、馬尾雷、防潮雷、子母連環雷、慢性自燃雷等10餘種地雷。除此之外,他們還研究出了30多種埋雷的方法。

日軍在一次“掃蕩”中,發現路上埋有地雷。於是,他們依照往常的排雷方法,先用鐵鉤子把雷釣好,再急忙臥倒。不想這雷卻是假的,而真雷已經在日本人臥倒的地方爆炸了。原來,為了迷惑敵人,民兵經常把新土挖出來鋪在路上,然後把真雷埋在旁邊。等到敵人知道了這個秘密以後,他們又故意把地雷埋在新土底下,還在上麵插上草人,掛上“打倒日本鬼子”的標語,鬼子看見後,必然氣得上前去拔,結果被炸得血肉橫飛。

為了避免挨炸,鬼子又想出一個惡毒的辦法:讓老百姓在前麵開路。沒想到,民兵們也針對這一點,發明了“長藤雷”,先把前麵的百姓放過去,然後再扯動長線,專炸鬼子的大隊人馬。

抗日戰爭期間,北平(今北京)出版的敵偽報紙甚至寫道:“踏上海陽的土地,正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人人不安,談雷色變。”而在抗日根據也流傳起這樣一首歌謠:“海陽的鐵西瓜,威名傳天下……直把那日軍,打發回老家!”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位於山東省菏澤市,1998年4月動工,2000年5月建成開館。2005年,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占地130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1700餘平方米,集展廳、畫館、廣場建設於一體。主體建築由展廳和全景畫館組成。展廳分為序廳和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兒女四個大廳,全麵係統地反映了三四十年代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怕犧牲、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英勇奮進的革命精神。

星星之火廳主要反映1921年7月至1937年7月,在冀魯豫邊區這塊土地上,中共黨組織的創建及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活動,展示了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下,雖屢遭挫折,但從未停止鬥爭,保存發展了力量,為以後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浴血抗日廳主要展示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冀魯豫邊區中共黨組織與八路軍主力部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民主民生活動,創建抗日根據地,經過八年抗戰最後取得偉大勝利的光輝曆程。

平原逐鹿廳主要展示1945年10月至1949年10月,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冀魯豫邊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廣泛開展遊擊戰爭,踴躍參軍,全力支援和配合劉鄧大軍及陳粟大軍作戰,勝利揭開了全國戰略進攻的序幕。在全區解放後,大力支援淮海戰役大決戰,並派出大批邊區幹部南下西進,為全國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

革命兒女廳展示的是冀魯豫邊區236位重要領導人的生平和208位著名烈士事跡。在漫長的革命歲月裏,冀魯豫邊區的大批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灑盡了熱血,獻出了生命。

冀魯豫邊區

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下,華北重鎮太原、濟南相繼淪陷,國民黨軍隊向南潰退,地方政權瓦解,平漢、津浦、石德四大鐵路之間的廣大地區成為真空地帶。中共河北省委和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深入這一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為創立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8年春,直南、豫北、魯西南地方黨組織,建立了遊擊隊,初步打開了冀魯豫根據地的局麵。同年底,八路軍第115師部隊進入魯西南地區,推動了當地的抗日遊擊戰爭和根據地的建設。1939年2月,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代旅長楊得誌等率部分兵力,從晉東南進到濮陽、內黃、滑縣一帶,和地方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開展遊擊戰爭,連續取得反日偽軍“掃蕩”的勝利。到年底,部隊擴大到7000餘人。1940年4月,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在黃克誠率領下,由太行山區東進到冀魯豫邊區,同冀魯豫支隊會師合編,成立冀魯豫軍區,黃克誠兼任司令員,崔田民任政治委員。同時,成立魯西軍區,蕭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勇任副司令員。不久,黃克誠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率八路軍第2縱隊第344旅和新編第2旅由冀魯豫南下,加強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守衛工作。

到1940年底,冀魯豫根據地向南發展到隴海路,西麵、北麵接連晉冀豫根據地,東麵與山東根據地相鄰。1941年1月,冀魯豫邊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為主任,崔田民、賈心齋為副主任。至此,包括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區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冀魯豫根據地處在極端困難時期。根據地軍民執行精兵簡政、主力部隊地方化等方針,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掃蕩”,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1941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冀魯豫區與魯西區合並,成立新的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和行署。新的冀魯豫區黨委書記張霖之,行署主任晁哲甫,新的冀魯豫軍區仍由2縱隊兼任,縱隊司令員楊得誌,軍區司令員崔田民,縱隊兼軍區政治委員蘇振華。為了統一冀魯豫邊區,加強對敵鬥爭,1942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將湖西區及豫皖蘇水東區劃歸冀魯豫邊區,黃敬任區黨委書記。

1943年,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進入恢複和再發展時期。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冀魯豫軍區和太行軍區於七八月間先後發起衛(河)南戰役和林(縣)南戰役,取得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衛南、豫北廣大地區。

1944年,冀魯豫軍民發動攻勢,攻克日軍據點50餘處,恢複昆(山)張(秋)地區,打開了東平、汶上的局麵;隨即收複魚台、單縣、豐縣、沛縣地區,恢複了微山湖中心區,並向鄆城、菏澤等地攻擊,使魯西各小根據地連成一片。

5月,冀魯豫區與冀南區合並,成立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和新的冀魯豫軍區。同年7月,冀魯豫軍區派一部分兵力南下,恢複黃河以東的水東根據地,開辟水西根據地,在14個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擴大了豫東根據地。

1945年春、夏季,冀魯豫根據地軍民同其他敵後抗日根據地一起,對日、偽軍展開了反攻作戰,擴大了解放區。8月,晉冀魯豫地區部隊開始對日、偽軍全麵反攻。20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在新軍區的統一指揮下,各地反攻作戰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一部進攻開封、新鄉、安陽、邯鄲等地,一部配合山東解放區部隊進攻濟南,解放了全區大部分城鎮。此時,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麵積達1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100餘萬。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暨山東省政府成立紀念地

紀念地簡介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和山東省政府成立紀念地,位於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總麵積46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該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店是魯東南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鎮。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曾長期駐紮在這裏。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在這裏誕生。

為慶祝山東省政府成立60周年,對省政府和115師司令部舊址進行了全麵修複,新建了省政府成立紀念館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紀念館,恢複了省政府成立時設立的七個廳局辦公場所。紀念館以豐富的資料和實物,生動地再現了八路軍115師的卓著功績及山東省政府誕生、成長、發展的光輝曆程。

曆史背景

抗戰時期,大店莊氏家族中的開明者將莊園堂號獻給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和山東黨政機關使用。羅榮桓、朱瑞、黎玉、肖華、陳士榘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此長期戰鬥生活過。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長期駐紮在大店莊氏莊園。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政府——山東省政府在大店莊氏莊園宣告成立。莒南一度成為山東黨、政、軍機關駐地,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

1945年8月13日,為迎接抗戰勝利,接受日寇投降,在莒南縣大店鎮集合準備出席全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38名山東代表,聯名向省臨時參議會和省行政委員會寫出申請,要求成立山東省政府。省臨時參議會和省行政委員會召開第20次聯席會議一致決定,改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為山東省政府,選舉黎玉為省政府主席。8月13日,黎玉主席簽發布告,昭告全省:山東省政府自即日起行使職權。當時的山東省人民政府下轄公安總局、財政廳、民政廳、實業廳、司法廳、教育廳及衛生總局7個廳局,分別在三元、四喜、五柳、慎餘、安仁、三餘、燕喜7個堂號內辦公。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黨史委、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文物局等部門曾撥款立碑,對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和山東省政府成立舊址進行保護。為紀念山東省政府成立50周年,1995年山東省政府又撥款對兩處舊址進行修繕,同年8月13日舉行了山東省政府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並正式設立“山東省政府成立紀念碑”予以保護。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大店莊氏莊園的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居業堂)和相鄰山東省政府成立舊址(四餘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授予兩處舊址為“紅色豐碑”稱號,2005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兩處舊址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天福山革命遺址

革命遺址簡介

天福山革命遺址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城東天福山上,2009年,天福山革命遺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地區特委領導威震膠東的“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開辟了膠東紅色抗日根據地。如今,天福山上的5處特委會址被保存下來,特委書記理琪宣布起義時腳踏的石階和插旗窩石至今尚存,其餘遺址毀於戰爭。

1957年,天福山革命遺址西北建起一座磚塔,當年樹義旗的小丘頂上建了“紅旗亭”,但均於1970年前倒塌。現存紀念塔為1973年在原址上重建,高11米,用青花崗岩和漢白玉精琢砌成,塔身正麵刻毛澤東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餘三麵刻《天福山起義紀略》。在舊址西南百餘米處建天福山起義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起義的革命文物和史料。

天福山起義

天福山距文登市區20公裏,地處文登、榮成、環翠區交界處。這裏群山拱衛,林木茂盛,山泉甘冽,環境幽雅,自古有“天賜福地”之稱,故得名天福山。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根據北方局的指示,利用天福山的有利地形和周圍良好的群眾基礎,於1937年12月24日,發動了天福山起義,打響了膠東抗日戰爭的第一槍。

31日,起義隊伍在文登縣嶺上村進行宣傳時,突然遭到文登縣國民黨當局指揮的武裝部隊的包圍。起義軍政委宋澄高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口號,挺身而出,前去與國民黨談判。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卻背信棄義,逮捕了宋澄,並突然向起義隊伍發起攻擊。

起義部隊與敵人英勇搏鬥,但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28名起義軍遭到逮捕。國民黨反動派將其中3人殺害後,又把其他人投入監獄,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嶺上事件”。

麵對反動派的血腥鎮壓,特委采取果斷措施,一方麵向國民黨文登縣政府提出嚴正抗議,迫使他們放出在“嶺上事件”中的被捕人員;另一方麵繼續補充槍支,擴大隊伍。

在特委的領導下,形勢逐漸好轉。1938年2月初,起義隊伍發展到300多人,擁有200支槍。

1938年2月13日拂曉,第三軍百餘人攻克牟平城,俘偽縣長以下170餘人。戰鬥結束後,部隊撤至城南三裏之雷神廟休整,被煙台襲來的日軍包圍。日步兵在飛機掩護下向雷神廟發起攻擊,起義部隊依托院牆頑強抵抗,連續打退日軍四次進攻,斃傷日軍50餘名。激戰中,第三軍司令員理琪不幸犧牲。

此後,“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在呂誌恒、林一山等人的率領下,繼續西進,開赴蓬、黃、掖地區,並奉命改編為八路軍縱隊第五支隊,成為膠東抗日的主力軍。

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簡介

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位於孟良崮山腳,始建於1952年,總占地麵積6萬餘平方米。2009年,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