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海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1949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熱烈慶祝國民黨海軍“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賀電中,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4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央軍委命令,到達江蘇省泰州白馬廟鄉,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受國民黨起義投誠艦艇,組建了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部隊。

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構在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人民海軍從此誕生。1989年3月,中央軍委批準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人民海軍成立日。

1950年4月14日,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和指揮的海軍部隊最高領導機關,肖勁光任司令員,劉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王宏坤被任命為副司令員,羅舜初為參謀長。之後,中國人民海軍又相繼組建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

1953年2月,毛澤東視察海軍艦艇部隊,為五艘艦艇寫下了五張同樣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60多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海軍不斷發展壯大,陸續組建了海軍水麵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部隊和海軍陸戰隊五大兵種體係。

海軍水麵艦艇兵力包括驅逐艦、護衛艦、導彈艇、魚雷艇和各種勤務艦船等。海軍潛艇兵力包括常規動力潛艇、核潛艇等。海軍航空兵作為重點發展的兵力之一,至1955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為主的海空作戰防禦體係。海軍岸防部隊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參加沿岸防禦作戰的兵種。海軍陸戰隊是擔負登陸作戰任務的兵種,成為海軍第五個兵種。此外,海軍還陸續組建了各種專業勤務部隊,包括觀察、偵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氣象、防險救生、防化、後勤供應和裝備修理等部隊,任務是保障海軍順利進行戰鬥活動。

從1978年開始,人民海軍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及其發展趨勢,領導人民海軍建設完成了戰略性的轉變。鄧小平指出“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海軍建設的根本要求。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新形勢下的海軍建設與發展更予以高度重視,號召要“建設祖國的海上長城”。1995年10月,江澤民等軍委領導集體視察海軍部隊、觀看海上演習並作重要指示,進一步為新時期的海軍建設指明了方向,使海軍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12年9月23日,中國首艘航母被命名為“遼寧”號,正式交付海軍,中國自此成為世界上第十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西沙海戰

說起新中國的海軍,很多人都會想到西沙海戰。

位於南海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東沙群島曆來是中國領土。但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法國、美國挾持下的越南共和國(南越)卻侵占了西沙群島的部分島嶼,並且妄圖占領南海的更多島嶼。

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以後,法國勢力被逐出,被其占據的珊瑚島又落入南越政府手中。到1973年,南越軍隊侵占了的中國南沙、西沙群島的島嶼多達6個。1973年1月,美國根據巴黎協定從越南撤軍,並把艦艇等裝備移交給了越南共和國(南越)政府,這讓南越海軍實力陡然暴漲。由於當年越南本土陸上局勢相對穩定,南越政府開始策劃侵占更多的領土。

當時中國國內正處於“文革”的風暴之中,1969年珍寶島戰後緊張的中蘇邊境全線對峙,也牽製了中國的主要兵力。而南海艦隊主要護衛艦由於破損嚴重,無一可用,隻有掃雷艦、獵潛艇等輕型艦艇可以出動,造成遠不如南越海軍,使得他們敢於挑釁中國,冒險入侵。

為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反擊入侵的南越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奉命派出獵潛艇271、274號組成編隊,在艦隊航空兵掩護下,於1974年1月17日駛往西沙永樂群島海域執行巡邏任務,保護中國漁輪安全生產。

18日,掃雷艦389、396號也馳援永樂海域,加入巡邏編隊,獵潛艇281、282號部署於宣德群島之永興島,準備隨時支援巡邏編隊作戰。

19日晨,南越海軍10、16號艦由廣金島西北向中國巡邏艦艇接近,4、5號艦由金銀島以南向琛航、廣金兩島接近。中國海軍掃雷艦389、396號將南越海軍10、16號艦攔阻於廣金島西北海麵,獵潛艇271、274號進至琛航島東南海域,與南越4、5號艦對峙,形成分割南越艦艇的態勢。

7時40分,南越4、5號艦先後以40餘人,強登琛航、廣金兩島,當即被中國守島民兵在海軍艦艇編隊支援下擊退。10時22分,南越4艦同時向中國艦艇編隊發起攻擊。中國艦艇被迫奮起自衛,各艦群近戰殲敵,集中火力猛烈還擊。與此同時,增援的281、282號艇由永興島向永樂戰區急進,於12時12分加入戰鬥。經4個多小時激戰,南越護航炮艦10號被擊沉,驅逐艦4、5、16號被擊傷後逃逸。

19日海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遵照上級指示,為輸送、掩護陸軍分隊,收複被南越軍隊侵占的島嶼,並準備打擊可能再次入侵的南越艦艇,迅速調集各型艦艇15艘,載運陸軍4個步兵連,於20日8時以前,分批抵達永樂群島海域。9時35分,步兵分隊由海軍艦艇和漁輪輸送並在海軍航空兵掩護下,向被南越軍隊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銀三島逐島發起攻擊,至13時45分收複三島,全殲入侵的南越軍隊。

西沙海戰以中國海軍完勝而告終,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海軍史上首次擊沉外國軍艦的戰例。此次海戰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收複了失地,而且為中國海軍真正邁向南海,跨出了舉足輕重的第一步。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簡介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於1949年在濟南英雄山間興建,占地約32萬平方米,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2001年,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由三部分組成。北部為革命烈士紀念塔,中部有烈士靈堂和革命烈士陳列館。

1998年,山東省決定將濟南革命烈士陵園中的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擴建為濟南戰役紀念館。曆經4年半的精心改造,於2003年9月正式開館。紀念館中的全景畫館,真實再現了當年濟南戰役激烈壯觀的戰鬥場麵。

陵園南部六裏山西北為烈士墓區,安葬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中共一大代表、山東第一個共產黨員王盡美,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鄧恩銘,山東早期黨的負責人劉謙初等1548名革命先烈。

濟南戰役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中原戰場上形成了反複拉鋸的態勢。中央軍委經過反複考慮,最終決定由華東野戰軍率先攻打濟南,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

濟南是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津浦、膠濟兩條鐵路的必經之地,且南靠泰山、北依黃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解放軍占領了濟南,便可以把此地作為日後解放戰爭的後方基地。而對於蔣介石來說,這裏又是國民黨軍抵擋解放軍的一道重要防線。濟南由此成為了國共雙方傾力博弈的第一個大城市。

此時,解放戰爭已經進行到第三年,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解放軍已由解放戰爭開始時的120萬人增至280萬人,且部隊裝備改善、士氣高昂。而國民黨軍的力量則不斷削弱。在華東戰場,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接連取得周張、濰縣及兗州等戰役的勝利,形成了對濟南城的包圍之勢。

自1948年8月起,國民黨軍迫於人民解放軍的壓力,隻得改“分區防禦”為“重點防禦”。蔣介石命令第二綏靖區11萬餘人的部隊防守濟南,並命令徐州地區的主力部隊約17萬人隨時北上增援。

駐守濟南的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深受蔣介石的信任和重用。王耀武為了守住濟南,部署了外圍、內圍和內城三道防線,並在方圓600裏的戰線上加強了牢固的防禦體係。王耀武在戰前分析,解放軍一定會主攻濟南的西線,因為西線是平原,且有機場,而東線多是山巒,火力密集。王耀武沒有想錯,華東野戰軍的確是主攻西線,但他沒有料到,華東野戰軍從東西兩線同時發起了進攻。

1948年9月16日午夜,正值中秋節,伴隨著一輪圓月,負責攻城的解放軍部隊向濟南發起了進攻。王耀武猝不及防,做夢都沒想到解放軍攻城的動作會來得如此之快。總攻開始後,“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響徹雲霄,振聾發聵。

按照華野的戰前計劃,宋時輪指揮的西線集團為主攻,聶鳳智指揮的東線集團為助功,可打起仗來,被成為“聶瘋子”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聶鳳智在下達命令時,大筆一揮改助攻為主攻,備受鼓舞的戰士們進攻異常猛烈。經過一天激戰,至17號淩晨2時,東線集團已攻克了茂嶺山、硯池山及回龍嶺等製高點。

王耀武驚訝不已,遂以為解放軍的主力部隊在東線,急忙調集部隊援助東線作戰。這可給西線作戰的部隊創造了條件,西線集團立即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掃清敵人外圍據點,並用炮火控製了西郊機場,切斷了敵人的空中通道。

負責前線指揮的許世友此時露出了笑意:看來聶鳳智這把“牛刀”是用對了!王耀武戰前的作戰部署完全被打亂,國民黨的增援部隊一會兒被命令援助城東,一會兒被命令援助城西,疲憊不堪。

9月19日,守衛城西的國民黨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在華東野戰軍敵軍工作部門和中共濟南地下組織的政治爭取下,率3個旅2萬餘人舉行起義。攻城兵團抓住戰機,即調預備隊第13縱隊加入西集團作戰。這無疑又給了王耀武一個致命打擊。

9月20日至22日,西兵團攻占商埠,東兵團也直逼外城。22日,除個別據點外,攻城部隊已占領外城。23日晚,兩兵團同時對內城發起總攻,並相繼突入城中。

9月24日,華東野戰軍全殲守敵10.4萬人,生俘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解放濟南。王耀武見大勢已去,丟下他的殘兵敗將,化裝潛逃,結果在壽光縣被民兵活捉。

濟南戰役的重大勝利,開創了解放軍奪取堅固設防和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濟南的攻克和山東大部的解放,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華東野戰軍南下會同中原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國民黨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也是蔣介石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禦”體係總崩潰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革命到底——鄧恩銘

2004年,鄧恩銘墓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落成。此後每年的清明節,都會有很多人來到這裏,瞻仰、祭拜這位有著堅定信仰的革命烈士。

鄧恩銘,貴州荔波人,出生於1901年。1918年,鄧恩銘靠山東的親戚資助,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參加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報,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

1920年11月,鄧恩銘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抨擊社會現狀。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濟南建立中共山東區支部,任支部委員。

1922年1月,鄧恩銘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親切接見。同年底,鄧恩銘赴青島,創建黨組織,先後任中共直屬青島支部書記、中共青島市委書記。

大革命時期,鄧恩銘先後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和青島全市工人大罷工,組織成立青島市各界聯合會和市總工會。1927年4月,鄧恩銘赴武漢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山東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

大革命失敗後,鄧恩銘輾轉山東各地,領導黨組織開展鬥爭。1928年12月,由於叛徒告密,鄧恩銘在濟南被捕。在獄中,他領導難友們同敵人進行鬥爭,並兩次組織越獄,使部分同誌衝出監獄脫險,自己卻因受刑過重,行動困難,未能脫險。1931年4月5日淩晨,鄧恩銘被國民黨軍警槍殺於濟南緯八路刑場,犧牲時年僅30歲。

萊蕪戰役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萊蕪戰役紀念館,坐落於萊蕪市城區中心黃山之上,1997年7月建成開館。紀念館館名由前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2001年,萊蕪戰役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由革命烈士紀念塔、粟裕題寫館名的萊蕪戰役展覽館和由葉飛題寫館名的萊蕪戰役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構成,成“品”字布局,另辟有露天武器展場。其中的萊蕪戰役全景畫館全景畫高17米,周長120米,地麵塑形1100平方米,視覺效果逼真,再現了戰役情景。

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一次重大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速度快、殲敵多、代價小,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的作戰記錄。這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1947年1月中旬,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命令進行合編,組成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之後全軍北移魯中山區。

此時的蔣介石誤以為華東部隊傷亡重大,不堪再戰,遂急忙調集53個旅,妄圖以31萬人的兵力,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並將其消滅於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

蔣介石令國民黨整編第19軍為南線,以8個整編師,分3路向臨沂進攻。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奉命進攻萊蕪地區,從北麵策應南線作戰。針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企圖,華東野戰軍決定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殲滅敵人。

華東野戰軍原本計劃首先誘逼南線進攻的一路突出,將其殲滅後,再各個擊破。但由於南線部隊始終齊頭並進,華東野戰軍一時沒有找到有利的作戰機會。

而此時,李仙洲的先頭部隊已經孤軍深入,並於2月初占領了萊蕪地區。華東野戰軍依據局勢變化立即做出戰略調整,決定調兵北上,先殲滅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部隊。

華東野戰軍遂主動放棄華東軍區首府臨沂,迅速北上圍殲李仙洲集團。2月10日,華東野戰軍除第2、第3縱隊仍留在臨沂,偽裝主力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全部隱蔽北上。22日,北線國民黨第46軍由新泰退至萊蕪與第73軍會合,華東野戰軍隨即包圍了這股敵人。

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被圍困的國民黨軍損失慘重,遂向北突圍。23日中午,華東野戰軍攻占萊蕪城,切斷了北逃之敵的後路。隨後,華野主力自東、西兩麵發起猛烈攻擊,至下午5時,全殲了敵73軍、46軍兩個軍的7個師,俘虜了李仙洲等高級將領。

萊蕪戰役最終以華東野戰軍的勝利而告終,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氣急敗壞,大罵道:“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啊!”

在萊蕪戰役中,華東野戰軍以8000餘人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軍5.6萬人,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妄圖夾擊華東野戰軍的計劃,成為了解放戰爭中的一大經典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