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中設置了《甲午戰爭展覽》、《威海清軍防務沙盤》、《北洋海軍將領蠟塑群像》、《北洋海軍》、《黃海大戰艦船模型》、《威海衛之戰》等20多個專題陳列。陳列麵積達4000多平方米。
陳列形式采用沙盤模型、蠟像、圖片、場景複原、影視等,並配以聲、光、電等現代化陳列手段,生動的解說,充分調動觀眾的感知及視聽功能。
此外,博物館還複製了28厘米口徑克虜伯海防巨炮,使觀眾可以參與操作,寓教於樂,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中國甲午海戰
走近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鄧世昌麵朝大海、手舉望遠鏡眺望的巨型塑像,它似乎一下把人們帶到了一個多世紀前,那個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
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於1894年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因當年按中國幹支紀年為甲午年,故史稱甲午戰爭。當時,由清政府花費巨資打造的北洋艦隊,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然而,由於清政府一再執行退讓妥協方針,致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慈禧太後急派李鴻章赴日議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政府出兵鎮壓(當時清朝和朝鮮有“宗藩”關係)。7月25日,清軍入朝,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向豐島海麵的北洋水師濟遠和廣甲兩艦發動突然襲擊(豐島海戰),日本終於引爆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開戰。日軍先於9月15日分兵四路猛攻平壤中國駐軍。9月17日,日軍艦隊在黃海海麵上襲擊中國北洋海軍運兵船。北洋海軍奮起迎擊。此戰北洋海軍因航速慢、炮彈少,以及地形不利,損失四艘戰艦,陣亡將士數百人,元氣大傷。北洋大臣李鴻章采用“避戰保船”戰略方針,命令艦隊退守威海衛,以炮台為依托做被動防禦。10月下旬,日軍分兩路向中國大舉進犯。一路以山縣有朋為司令官,於10月24、25日由朝鮮義新州附近渡過鴨綠江。另一路以大山岩為司令官,於10月24日從遼東半島英國口登陸,大連、旅順守將不戰而逃。兩地於11月7日、11月22日相繼失陷。
1895年1月,日軍海陸包圍劉公島。1月20日,日軍在榮城灣登陸,從後路攻擊北洋水師的最後基地——威海衛。同時,聯合艦隊也試圖從正麵進攻,在被北洋水師擊退之後,在海戰史上第一次實施了大規模的魚雷艇夜襲戰,擊毀擊沉了多艘北洋水師戰艦,曾令日軍畏如虎豹的定遠艦,也中魚雷擱淺。
在威海衛之戰中,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廣大愛國官兵同仇敵愾,浴血抗敵,擊退了日軍8次海上進攻,直到彈盡援絕。總兵劉步蟾艦沉人亡,提督丁汝昌拒敵誘降,自殺殉國。從容赴義的還有“鎮遠”管帶楊用霖,劉公島護軍統領張文宣等人。清政府苦心經營十六年,盛極一時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最終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武器落後而失敗。
撥開曆史的層層迷霧,我們依舊可以從一場場硝煙彌漫、驚心動魄的海戰中,看到中國海軍將領舍生忘死、奮勇殺敵的愛國精神。在北洋水師的11位主要將領中,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楊用霖4人隨艦自盡,而鄧世昌、林永升、葉祖圭、黃建勳、林履中5人則全部戰死沙場!
雖然中日甲午戰爭以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而告終,但這些愛國將士捍衛疆土、不怕犧牲的悲壯事跡,寧死不降、大義救國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卻彪炳史冊,光照千秋。
屈辱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過後,清政府無心再戰,決定割地求和。不久,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議和。
日方氣焰囂張,貪婪無比,提出了許多苛刻的要求。日本陸軍部說:“遼東半島不可不歸我所有”;海軍部說:“割取台灣全島”;財政部說:“索賠款10萬萬兩”;有的還提出“須以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四省為日本領土”,“割讓吉林、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黑龍江三省及台灣”……日本政府最終擬定了10項條約,隻等李鴻章簽字。
1895年3月13日,由李鴻章率領代表團前往日本指定的談判受降地點馬關。19日,代表團到達馬關,雙方於第二日進行了會見。
在談判中,李鴻章率先提出:先休戰,再議和。日本竟聲稱:要想休戰,北京必須置於日本的軍事管製之下。清政府得知後,希望美國公平調解,誰知美國竟然偏袒日本。調停無望,清政府為了保住北京,決定讓李鴻章撤回。
3月24日談判結束後,李鴻章在回住處途中被日本浪人刺傷。日本怕別的國家借口幹預,便承諾休戰,時間為21天,而休戰範圍隻限於沈陽、山東各地,不包括台灣。
3月30日,日方拿出預先擬好的“十條”要李鴻章簽字。李鴻章一句硬氣話不敢講,隻是苦口哀求減讓,而伊藤大耍威風,以戰爭恫嚇。李鴻章一再哀求,枉費口舌。而伊藤態度十分強硬,“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不許含糊。
在日本的威逼下,清政府隻得接受議和條款。4月17日,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這是鴉片戰爭以來割地最多、賠款數額最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一個條約,接著帶來的是各國割地狂潮和投資競爭,中國被瓜分、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深重。
孔子故居
故居簡介
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地下文物和地上雄偉的古建築群享譽世界。改革開放以來,這裏不僅成為文化旅遊的熱點,也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孔子故裏現有文物景觀103處,其中4處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形成了以“三孔”為中心,輻射全市的文物旅遊格局。孔府、孔廟體現了較高造詣的古代建築藝術。
孔廟占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裏多,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房、角樓,殿閣峙空,浮光耀金,鬆柏蒼鬱,碑碣如林,是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是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建築群。
孔府占地麵積約180畝,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孔府樓堂廳軒,鱗次櫛比,長廊曲徑,撲朔迷離,表現了宏大的亭院建築氣派。孔廟內的大成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祝殿並稱東方三大寶殿,氣勢宏偉,令人歎為觀止。聖跡圖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連環畫為表現形式嵌在殿內壁上,為數120幅,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弟子廬墓為止,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言論。這是中國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997年,孔子故居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孔子的故事
孔子從小勤奮好學,求知欲非常強烈。據《史記》記述:“孔子為兒嬉戲,常設俎豆,設禮容。”意思是說,孔子幼年時期最常做的遊戲是把祭祀時用的禮器俎和豆擺出來,學著大人的樣子,練習進退行止的禮節。這種遊戲成為他以後學習禮儀的起點。
孔子從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郯國一位國君來魯國訪問,孔子聽說他有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便去向他請教,結果收獲很大。
魯太廟(魯國始祖周公旦的宗廟)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魯國常在此舉行政治禮儀活動,是了解曆史和有關典章製度的重要地方。於是,孔子便到這裏進行考察。他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別人請教。他這樣做,曾被一些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那個孔子懂得禮?他到太廟,事事都得問!”孔子聽了,不以為然地說:“這就是禮啊!不懂就問,這本身就是符合禮的行為啊!”
孔子向魯樂宮師襄子學琴的故事,更能反映他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有一次,孔子在師襄子指導下彈奏一支名曲,他一連彈了十日也不調換別的曲子。師襄子問其緣由,孔子解釋說:“我盡管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但還沒有領悟它的技術。”過了些日子,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這支樂曲的技術,這下可以進一步彈別的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又過了幾日,師襄子說:“你已經了解它的用意,可以學別的曲子了吧?“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再過了幾日,孔子默然有所思,說:“我可能領悟到這支樂曲所描寫的人物形象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高,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不是周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聽了十分讚佩,離席再拜行禮,說:“這支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除了學習典章禮樂等曆史文化知識外,孔子還多方麵地學習,全方位地提高自己。據說,孔子不僅文才出眾,其射箭、駕車的本領也達到了很高水平。孔子的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使他早年便學有所成,聞名於魯國。
眼見為“虛”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們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所記錄的事件,體現了孔子的很多重要思想。
一次,孔子受困在一個地方,七天沒吃到過米飯。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歎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我們常說“眼見為憑”,但親眼所見,也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的所見下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就依據以往的經驗,而經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隻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做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下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簡介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臨沂市城區金雀山腳下,沂河西岸。1949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華東地區革命烈士,斥資建造了這座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2001年,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占地麵積約20萬平方米,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矗立在陵園正中央,塔高45米,形似一個五角燈塔。塔的東南方向有開國大將粟裕骨灰撒放處。
以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軸線,東墓區埋葬著新四軍高級將領羅炳輝、八路軍高級將領王麓水和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西墓區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開國中將丁秋生骨灰撒放處和常恩多、劉炎和張元壽等烈士墓。塔後是宮殿式烈士紀念堂。堂內有表現烈士事跡的浮雕和鐫刻著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
紀念堂前左右兩側分別是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和革命戰史陳列館。陵園內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董必武、劉伯承、陳毅和羅榮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鏖戰華東
華東野戰軍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中編製最龐大的威猛之師。華東野戰軍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在華中的新四軍大部和山東的八路軍一部為基礎組建的,曾曆經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長山列島戰役、福州戰役、舟山群島戰役等大戰。
1947年2月1日,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並,成立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和前委書記,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
從1947年3月起,蔣介石先後集中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4月下旬,華東野戰軍在泰安殲滅國民黨第72師。接著,全軍轉移至蒙陰、新泰和萊蕪以東地區隱蔽集結。至7月底,華東野戰軍相繼展開了孟良崮及南麻、臨朐等戰役,殲敵近8萬人,其中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軍精銳整編第74師3.2萬餘人。
9月初,蔣介石集中20個旅向膠東解放區進攻。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為吸引敵人,策應外線兵團作戰,集中4個縱隊,在軍區武裝的配合下連續作戰5個月,殲敵有生力量6.3萬餘人,國民黨軍隊被迫撤出膠東腹地,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9月下旬,華東野戰軍主力分5路,揮戈南下,進占徐州和開封,並於12月下旬,連續進行了豫皖蘇、破擊隴海路和平漢破擊戰等戰役,殲敵7萬餘人。華東野戰軍配合劉鄧和陳謝大軍恢複並擴大了中原解放區,粉碎了國民黨在中原戰場上的防禦體係,同時還吸引了國民黨軍約90個旅,減輕了解放軍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坐落於青島市萊陽路八號,占地四萬多平方米,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全麵反映中國海軍發展的軍事博物館。200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海軍博物館於1988年11月籌建,198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會開放,1993年3月正式列編,目前已建成室內展廳、武器裝備展區、海上展艦區三大部分。
室內展廳總麵積1100平方米,包括中國人民海軍史展室、海軍服裝展室和禮品展室三部分。中國人民海軍史展室,展出了中國古代海軍史、近代海軍史和人民海軍史。海軍服裝展室,主要展出人民海軍自1949年誕生以來,各個時期裝備的製服、軍銜、勤務符號和進行特殊作業的裝具等。禮品展室,則展出了60多個國家的軍隊贈送給中國人民海軍的各種珍貴禮品。
武器裝備展區建在院內廣場上。廣場上整齊陳列著各種退役的武器裝備,按照武器類型分艦艇、導彈、飛機、雷達、火炮5個展群和一個特殊展區。導彈展群內擺放著各種功能的導彈,小如炮彈,大如飛機,其中一種紅旗地對空導彈在20世紀60年代曾3次擊落美製U-2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艦艇展群中有一艘周恩來總理於1957年8月4日在膠州灣檢閱駐青島海軍部隊時乘坐的02型木殼魚雷快艇。特殊展區內陳列著一架肖勁光司令員乘坐的伊爾-14飛機,此機於1960年至1991年服役期間,曾多次接送過首長和國際友人,並參加過多次搶險救災任務。
海上展艦區占水陸麵積40000餘平方米,停泊著5艘退役的中型作戰艦艇,其中有為保衛祖國海疆和人民海軍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第一艘驅逐艦“鞍山”號;在捍衛祖國海疆的戰鬥中榮立戰功的火炮型護衛艦“南充”號、防空導彈護衛艦“鷹潭”號,以及33型常規潛艇“長城”號、中國第一艘國產導彈驅逐艦105“濟南”號、21型導彈快艇等。館內還設立了富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的12.7毫米機槍、54式手槍光電射擊靶場,可供實際操作的各種岸炮、艦炮、坦克等,還設有艦艇模型室、潛望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