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越王勾踐又派舌庸出使魯國,聘問,並且說魯國當初侵奪了邾國田地,就此事與魯國協商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最終,說定把駘上劃為魯、邾邊界(大約是互相做了妥協)。
邾國君是越國大前年所立,越王自然要保護邾國利益,但魯哀公跟越國關係也很好,所以要協商解決。這裏,越王勾踐以半個霸主的身份,在處理魯、邾的國際關係。
隨後,魯哀公和三桓(季肥、孟武伯、叔孫舒)一起,與越國代表舌庸盟誓。結束後,季肥覺得非常羞恥,對人說道:“如果子貢在,我不至於此。”
一個國君和三個卿,與一個蠻夷國家的大夫盟誓,這是挺沒麵子的。於是,這時季肥就想起子貢來了,子貢是孔子徒弟,善於外交。最初,吳魯在鄫國初次盟誓時,要魯國出一百牢,這是屈辱條件,到了艾陵之戰吳王戰敗齊軍後,又要求和盟友魯哀公再盟誓一遍,魯國人怕再遇上一百牢的尷尬和羞恥,於是不願意,派子貢婉言拒絕,子貢說服了吳國人。
孟武伯說:“既然如此,那何不把子貢招回來。”
季肥說:“固然是要把他招回來。”
叔孫舒嗤笑了一下說:“當初你不能用他,遇到事兒才想起來。”
子貢這時候在齊國求發展呢,終於是死在齊國。
四月二十五日,季肥病死了。
六月,晉國執政官智伯再次來進攻鄭國(鄭國也已叛晉)。鄭國向齊國求救。齊平公是陳氏的陳恒所立,國事都是陳恒說了算,陳恒親自帶兵出發。出發前,花了三天時間接待以往戰場將士的孤兒。其中還招來顏庚(前者被智伯俘虜的)的兒子顏晉,說:“你爸爸在那次戰役,被殺掉了,因為國家多難,我沒來得及照顧撫恤你,如今國君用這個文書命令你,駕車出征,不要廢掉你父親的勳勞。”總之,是勉勵吧。
於是,齊軍出征,經過穀邑時,穀人都不知道。可見齊軍整齊肅靜。
到了濮水,趕上下雨,於是不能渡河。隨軍的鄭國大夫說:“晉國就在我國宇下,所以向您來告急,如今大軍不走了,恐怕就來不及救我們了。”
於是,陳恒命令涉水,親自穿著雨衣,杖著戈,站在河坡上,有那馬不敢過河的,就幫著用鞭子趕。
智伯聽說了,於是就引兵撤退,說:“我占卜了打鄭國,但沒占卜打齊軍。”意思是陳恒治軍有法,身先士卒,我還是別冒險跟他打了。
陳恒雖然是弑君犯,後來陳家也確實取代了薑姓齊國君的位子,改為陳姓齊君(也稱田姓),但他也確實是處心積慮,做事有法的啊。
臨撤軍,智伯又派人到陳恒那裏,說:“您的陳氏,是從前陳國君的分枝,去到了齊國。但是陳國前些年被滅了,這是鄭國的罪過啊(意思是鄭國滅了你的祖國,其實是楚國滅的,與鄭沒什麼關係。)寡君命我來鄭國,查看下陳國被滅的情形(意思是,打鄭國,替陳國報仇)。我本以為你會哀恤陳國?(結果你反倒來救鄭。)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本被顛滅了,是對你有利的事情,那我還犯得著怎麼樣?”意思是我也就不打鄭了。
陳恒聽了,氣得要命,說:“喜歡淩人的人,都沒好結果。智伯還能長久的了嗎?”因為這些話,都是信口故意誣說和氣對方罷了。
魯哀公日益憂患三桓(季孫等三家)強悍侈汰,欺負自己,就想借助諸侯外力把三桓趕走,三桓也擔心魯哀公狗急跳牆亂來,於是雙方的隔閡越來越大。魯哀公外出遊玩,魯國孟孫家門口,遇上孟武伯,就問他:“請問,我能到死嗎?”意思是,我能平安地活到正常死亡嗎?孟武伯竟然回答說:“我無從知道。”這倒是實話。魯哀公追問三遍,孟武伯就是不說。
魯哀公回去,就想求助於越國,把三桓都滅掉,或者趕跑。
八月一日,魯哀公偷著潛逃到有山氏家裏,由有山氏保著,越境出逃,向南去了越國。
魯國人於是治罪了有山氏。
魯哀公到了越國,沒有等到越王勾踐替他討伐三桓,就當年客死在越國了。
三桓於是立國內魯哀公的兒子繼位,是為魯悼公。
魯悼公四年(464年),晉國的智伯再次進攻鄭國。鄭國卿駟弘說:“智伯這人剛愎而好勝,咱們早點落敗,他也就早點回去了。”
於是,鄭國人就不怎麼抵抗(但是完全不抵抗,也不合好勝的智伯的口味),在城外的南裏守衛,被智伯攻入。智伯又進攻都城大門,到了門口,命令趙無恤(卿,趙簡子的兒子)帶著趙氏部隊先行,說:“你給我攻進去!”
趙無恤說:“您是主將,您先請。”
意思是不去打頭陣。
智伯大怒,說:“你長得這麼醜,還這麼無勇,你爸爸當初怎麼立了你這麼個兒子!”
趙無恤說:“因為我能忍恥,大概不會令趙氏受到禍害,所以立的我吧!”
最後是否攻入鄭都,不詳。但智伯此戰奪取鄭國據說九個邑。
智伯因為囂張不遜,這次罵了趙無恤,於是趙無恤也暗恨怨智伯,過了十年,公元前453年,趙無恤和魏韓兩家卿聯手,攻滅了智伯,智氏(智瑩的後代)滅亡。於是,晉國六卿就剩了趙魏韓三家了。
春秋故事,也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