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寧夏(1 / 3)

秦大將蒙恬與寧夏軍事要塞有何關係

秦王嬴政經過10年的兼並戰爭,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建都鹹陽,曆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將全國劃分為36郡,寧夏屬北地郡,為秦朝的北邊要地,與匈奴牧地相鄰,因此麵臨著匈奴不斷南侵的威脅。

戰國後期,匈奴已進入奴隸製社會,其政治機構日臻完善。匈奴人逐水草而驅牧,過著遊牧生活,尚武,不甘人下,以戰死為榮,多次南下侵擾秦朝邊境。秦始皇曾親自巡視隴西、北地兩郡,為保關中安全,擴展其疆域麵積,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伐匈奴,收複了河套地區(今寧夏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將匈奴驅逐到黃河以北,並以黃河為屏障,沿黃河東岸修築了40多座軍事據點和障塞。著名的有今銀川市興慶區黃河岸邊的渾懷障,吳忠市利通區境內的神泉障。秦朝在這些軍事據點駐有重兵防守,為解決糧草等生活用品,在這裏興修水利,屯墾種植。同時,蒙恬又將戰國時期的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達萬餘裏。此間,秦兵對在寧夏固原境內的原秦國長城又進行了修繕,並在長城沿線設置關障,如在烏氏縣境內設瓦亭關(今固原南),在朝那縣設肅關(今固原東南),在關障處都有駐軍防守。

大將蒙恬收複河南之地,從內地徙民,一邊戍邊,一邊屯墾,防止匈奴南下侵擾中原。移民屯田,改進農具和興修水利,為發展當地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秦始皇死,蒙恬被奸臣趙高等騙召回朝,下獄害死。一代名將,竟慘死在奸臣的陷害之下。

漢武帝為何要六出蕭關

秦末漢初,匈奴已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軍事政權。匈奴單於乘楚漢相爭,秦朝邊防鬆弛,興兵南下,一度抵達寧夏固原東南的朝那一帶,塞上大地,烽火再起。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曾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被匈奴所敗,遂以“和親”之策暫緩與匈奴的衝突。

漢文帝時,漢對匈奴繼續采用“和親”的政策,並奉送厚禮,仍然不能打消匈奴單於對中原的欲望。匈奴發兵40萬騎,由河套直取朝那縣蕭關(今固原東南),擄掠人民牲畜甚多,並威逼漢朝都城長安。西漢立即發車千乘,騎兵10萬,駐長安防備。(據《史記·匈奴列傳》)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他十分重視寧夏在對匈奴作戰中的戰略地位,在寧夏全境大力發展經濟。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北)、隴西(今甘肅臨洮南),“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後,漢武帝又“徙貧民於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餘萬口,衣食皆給縣官”。由官府提供給糧食、衣服、耕牛、種子等,開渠灌溉,戍邊軍民邊戍守邊關,邊解決內地運糧之耗費,寧夏平原上至今仍發揮灌溉效益的許多引黃灌渠,據考證多開挖於此時,並在寧夏地區廣泛設立苑監,推行以畜養軍馬為主的畜牧業。為供作戰時使用軍馬,漢武帝曾令百姓在邊郡發展畜牧業,由官府貸給母馬,以繁殖馬匹,3年後歸還,“以充入新秦中(今寧夏和內蒙古等地)。”命令霍去病和公孫敖率領大軍從北地郡出擊匈奴,匈奴慘敗,北地、朔方沿邊各郡,成為漢朝的屬國。

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的25年間,漢武帝曾6次驅馬擊劍蕭關,巡視邊塞。漢武帝由今陝西鳳翔南,“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曆獨鹿、鳴澤,自河西歸,幸河東(在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祀後土”(《漢書·郊祀誌》)。漢武帝“數出幸安定、北地,過扶風,目的為視察其地對匈奴的防備情況”(《寧夏通史》)。他北出蕭關,隨從數萬騎,狩獵新秦中。對於邊防玩忽職守,不修築巡邊亭障的大小官員給予嚴厲懲罰。漢武帝還在安定接見月氏國派來的使者,接受他們獻上的珍獸等物品。現存一首漢樂府詩《上之回》,就是一首反映公元前107年漢武帝巡幸邊塞的詩。詩曰:“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遊召關,望諸國。月支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馳驅,千秋萬歲樂無極。”漢武帝6次巡幸寧夏,對加強邊防和發展當地經濟做出了曆史性貢獻。西漢末期,為加強寧夏地區的邊防,在烏氏縣的瓦亭關(今固原南)和朝那縣的蕭關(今固原東南)駐軍防守。在富平縣的神泉障(今吳忠西南)設北部都尉,在今寧夏銀川市東北的渾懷障設渾懷都尉,兩都尉均負責該地及附近軍防,另在三水縣(今寧夏同心縣東)設屬國都尉,負責安置匈奴降者,並將降漢的匈奴安置在北地、安定等邊緣幾郡。

唐太宗為何要到靈州會盟

唐初,原州、靈州、賀蘭山,寧夏山川處處都是血戰突厥的沙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三年,令靈州大都督道宗等領兵分數路大舉出擊突厥,俘獲人畜數以萬計。突厥或降唐,或投薛延陀。公元645年,唐朝軍隊和回紇首領聯合,在賀蘭山下大敗薛延陀部,顯示了唐朝的強大,威懾北疆。回紇、拔野古等眾多少數民族和部族,紛紛派使臣向唐朝朝貢,要求派漢官到其部族,以示臣服。公元646年,唐太宗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下詔書:“諸部或來降附,或來歸服,今不乘機,恐貽後悔,朕自當詣靈州招撫”(《資治通鑒·唐紀》)。八月,塞上秋高氣爽,唐太宗在眾臣護衛下由長安經涇陽,逾隴山抵達瓦亭。唐太宗抱病在今固原瓦亭的軍馬場視察後,於九月十五日到達靈州,受到眾降部族首領、使節數千人的隆重歡迎。並表示“願得天至尊為奴等作可汗,子孫常為天至尊作奴,死無所恨”的莊重誓言,承認唐太宗為天子,願做唐朝的臣民。唐太宗非常高興,並為各族人民的真誠願望所感動,即興當場寫下“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的五言詩一首,並勒石以記。十月初,唐太宗離開靈州返回長安,隋、唐數十年的民族問題得以基本解決。

唐太子李亨是怎樣在靈武繼皇位的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次年五月,潼關失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由長安倉皇出逃,奔走四川。太子李亨、建寧王李倓等人帶數百人由奉天北上以避兵鋒。六月十九日,由烏氏驛率部到達原州(固原市)。在駐守靈武朔方的留守官員杜鴻漸等一批具有政治遠見的將領的極力規勸下,李亨才繼續北上,以朔方為平叛之基地。到達今寧夏中寧的豐寧時,李亨見黃河天塹之險,又欲渡河西去,以圖苟安。在眾人竭力勸說下,他才放棄這一荒唐念頭,決心進駐靈武。七月九日,到達靈武,見城內殿宇禦帳如同宮闈,山珍奇備,才一掃心中陰霾。眾臣迎合李亨心理,勸其繼皇帝位。七月十二日,李亨即帝位於靈州。尊玄宗為太上皇,並登上靈武南門,以稱帝事布告於天下。

古靈州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代曆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了古代中國西部的“北方糧倉、軍事重鎮、交通樞紐、民族樂園”。南北朝時,這裏曾以“果園城”、薄骨律鎮而聞名;北魏、北周時,曾在這裏設北樂郡、回樂縣,是曆朝曆代安置歸附少數民族的地方;唐時,這裏曾是靈武大都督府和朔方軍節度使治所,轄3州10縣。其轄境包含了今寧夏黃河灌區15個縣(市、區)和內蒙古、陝北、甘肅一小部分,總麵積比今寧夏要大,是古靈州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靈武史稱“兵食完備”,“天下勁兵聚於朔方”。其時,靈武城內的官舍建築也相當宏偉氣派。史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北走靈武,進城之見“宮室帳幃,皆似禁中”。正是這塊風水寶地,即位後的李亨,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又遣使至回紇等地請求救兵。不久,回紇、吐蕃、吐火羅等紛紛派使臣來到靈武,與唐和親,願出兵助唐平討安祿山。此時,郭子儀等領兵5萬從前線趕回靈武,和李亨共商複興唐室大計,於是“靈武軍威始盛,人有興複之望矣”。次年九月,郭子儀等領吐蕃、漢、大食、回紇兵15萬收複長安,使唐室度過了危急關頭。靈州,成為唐肅宗的“陪都”,為討伐安史之亂的大本營。

中唐時寧夏名將渾立下了怎樣的戰功

渾瑊,出生於寧夏中寧鳴沙(時稱皋蘭州)。渾瑊先祖為鐵勒九姓渾部的酋長,歸附唐後世居皋蘭州,授封皋蘭州都督。渾瑊從小隨父投身朔方軍,因善騎射,作戰勇猛,屢受嘉獎,頗受重用。安史之亂發生,渾瑊率部趕來投靈州勤王,成為郭子儀帳下得力部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當河北諸鎮叛亂,朱泚作亂長安,唐德宗蒙塵,大唐天下搖搖欲墜時,渾瑊率勁兵殺敵,浴血奮戰,力挽危局,為唐王朝再度中興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其時舉足輕重的將領。

渾瑊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將領,遭逢亂世,手握重兵,以維護國家統一、百姓安樂為重,馳騁沙場,出生入死,戰鬥一生,值得稱頌。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是李繼遷嗎

黨項族首領李繼遷,又名趙保吉,是西夏王朝的奠基者。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任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其族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向宋朝進獻銀、綏、夏、宥等州之地,宋太宗趙光義詔令銀州李氏遷居京城,李繼遷不從。詐稱其為乳母送葬,其實是反對依附宋朝,遂率家人及親信奔往夏州東北的地斤澤(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聯絡黨項其他部落,集合武裝力量,抗宋自立。次年,宋得知夏州尹憲和都巡檢使曹光實挑選精騎乘夜突襲,其母與妻等被俘,李繼遷向北脫逃,拿出祖先畫像,以恢複故土相號召,招聚蕃眾,並與野利等豪門貴族通婚,建立反宋聯盟。其後,黨項豪族勢力日漸強盛。攻占銀州,向遼(國)稱臣請婚,遼授以定難軍節度使。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公,賜姓名趙保吉。

宋真宗至道二年(公元997年),遼冊封李繼遷為西平王。同年,李繼遷派遣使節向宋求和,並索要夏州。宋朝授之以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得隴望蜀,於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廣集黨項各部圍攻宋朝靈州城(今吳忠市北),宋軍派援兵6萬,援軍未到,靈州失陷。李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其認為“西平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若繕城浚濠,練兵積粟,一旦縱橫四出,關中莫知所備”(《寧夏通史》)。實際上,攻占靈州對日後的西夏建國起了奠基的作用。

公元1003年11月,李繼遷率兵攻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時,遭到吐蕃首領潘羅支偽裝投降而襲擊,大敗,身中流矢,卒於次年。宋朝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周邊的和平局麵,急於與黨項緩和矛盾,李繼遷在臨終前也希望保住已取得的成果,囑咐其子上表附宋,“一表不聽,則再表,雖累百素,不得請,不止也”(《寧夏通史》)。其子李德明繼位,聽其父言,多年依附於宋朝,對其父,上尊號“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李光皇帝”。其孫李元昊追諡其“神武”,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是李元昊嗎

西夏皇帝李元昊,又名趙元昊,後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為青天子),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

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其父李德明死,李元昊嗣立。李元昊小字嵬理,自幼聰穎好學,性雄毅,多大略,通曉佛學、兵法、法律和蕃(西夏)漢字。他武藝高超,膽識過人,性格剛毅,足智多謀。一次,李元昊父李德明因手下人以馬換取漢人某物不如意,欲殺之,年僅十幾歲的李元昊馬上勸諫:“我戎人,本從事鞍馬,而以資鄰國而不急之物,以為非策,又從而殺之,失眾心矣。”父親接受了李元昊的意見。李元昊還多次勸諫其父不要依附於宋朝,對其父向宋稱臣極為不滿,他認為:“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寧夏通史》)主張按黨項的傳統文化生活,戰鬥為先,兵馬為務,建立鮮明的民族特色政權。

李元昊自繼位以後,恢複黨項姓氏,更衣冠、立官製、製禮儀、建蕃學、置監軍司,命大臣創製文字。景祐年間,發兵奪取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沙(今甘肅敦煌境內)、肅(今甘肅酒泉)等州。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市)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這時西夏國的疆域,東臨黃河,西至玉門,南迄蕭關,北控大漠。次年派使臣上表宋朝告之稱帝建國之事,宋帝下詔削奪官爵,中斷貿易,並揭榜招募擒殺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北),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與宋議和,向宋稱臣,宋封其為夏國主。同年,與遼興宗戰於賀蘭山北,敗之。為強國勢振國威,成就獨立國家,李元昊下令整修水利,征數萬民夫開鑿了“昊王渠”,疏浚了秦家渠、漢延渠、唐徠渠等,大力發展冶煉和采鹽等手工業,翻譯漢文典籍《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對西夏國的農業、工業、文化藝術諸項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公元1048年,因奪子寧令哥之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傷,次日死,終年46歲。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西夏文字的創製者是野利仁榮嗎

《隋書·黨項傳》言:黨項原來“無文字,但候草以記歲時”。曆經唐、五代至宋初的漫長歲月,黨項族逐漸由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化,從逐水草而居到有了相對穩定的居住地。黨項族從內遷至建國,生產力水平雖然不能與中原地區相比,但中原的先進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相撞擊,有了較大的發展。

據史籍記載,李元昊自製蕃書,創辦書院、學校,命野利仁榮演繹漢字,創方形字,類八分而筆畫多重複的文字。教國人記事用蕃書,翻譯漢文典籍《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西夏文譯《妙法蓮華經序》說:“風角城皇帝以本國語言,興起蕃禮,創造文字,翻譯經典。”據考證,風角皇即是元昊。

野利仁榮是黨項族野利部人,西夏國大臣、學者。官至謨寧令(副宰相),其人學識淵博。西夏建國前後,多參與謀劃創製典章製度。他反對全盤接受漢族文化,認為“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製……國家表裏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唯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其刑賞,則民樂戰征,習尚剛勁,可以製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言義可敵哉”。西夏景宗大慶元年(公元1036年),奉李元昊之命創製西夏文,被定為國字,頒行國內。清人黃任恒在《補遼史藝文誌》中說,野利仁榮就是遇乞。沈括的《夢溪筆談》所記創製蕃學者,與《宋史·夏國傳》所記“演繹”蕃書者為同一人,即野利仁榮。天授禮法延祚二年(公元1039年),建立蕃學並主其事,翻譯經典,教授學生。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卒,李元昊十分悲痛,三臨其喪,慟曰“:何奪我股肱之速也……”李元昊遂為其厚葬之,贈富平侯。仁宗仁孝追贈廣惠王。

西夏滅亡與成吉思汗有關嗎

公元1193年,西夏國主仁孝病逝,其子純祐繼位,是為桓宗。此時的蒙古在漠北逐漸興起。鐵木真統領著強悍善戰的馬背民族,在連續不斷的征戰中,先後滅了蒙古諸部。統治了東起黑龍江上遊,西達阿爾泰山的遼闊草原。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被貴族會議公推為大汗,號稱成吉思汗。其後,蒙古軍建立了世界上罕見的橫跨歐亞和北非一角的龐大軍事帝國。毛澤東曾讚譽為中國曆史上“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諸部的同時,開始不斷向外擴張。在攻西夏時,遇到了空前阻力。從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公元1205年)起,至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他親自領兵,前後6次對西夏用兵,均未攻下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市)。乾定三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從西域返回蒙古,決意要徹底消滅西夏。次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派遣使臣斥責西夏不派兵隨從西征,並以出言不遜之罪出兵西夏。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勁旅,兵分兩路,從河西走廊和今陝北之地,東西夾擊,先後攻破黑水城,兀剌海城,進至賀蘭山,其後,進攻靈州和青海積石州。公元1227年春,留一部繼續圍攻中興府(今銀川市),自己率師渡黃河,占領積石州,進入金國境內。同年六月,繼續南進,並避暑於六盤山。七月,還沒有親眼看到西夏國的滅亡,成吉思汗就隻得留下遺囑而病故於六盤山區。此時的中興府已被圍困半年之久,糧盡援絕,加之地震,瘟疫四起,末帝李睍獻城投降,被蒙古軍執殺,西夏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