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娛樂寧夏(1 / 3)

寧夏最早的戲班始於何時

清末民初,銀川山西會館(在銀川鼓樓西五一餐廳旁巷子裏),人稱小廟;陝西會館(在今二十小學),人稱大廟。兩處會館都有同鄉自樂班,除自拉自唱外,還請來一些流浪藝人班子和唱小曲的來唱。這些流浪藝人每逢夏收季節就去趕(收鴉片煙的)煙場賣唱謀生。自樂班演唱劇種以秦腔為主,還有眉戶、道情小曲等。

後來,有個叫小魁的帶班子來銀川演出秦腔。之後孫葫蘆(名孫光前)率秦劇戲班從平涼一帶輾轉來到銀川,人稱葫蘆班。演員班子較齊整,很受群眾歡迎,在寧夏演出了10多年,一直到新聲學社來銀川後,葫蘆班日趨冷落,終於散夥。

1931年,西安易俗社最有名的須生劉毓中率領陝西新聲學社來銀川演出,該社生旦淨醜行當齊整,演員陣容強大,演出有聲有色。最難得的是易俗社演出新編曆史劇和時裝劇目,有《三滴血》《史可法》《秋風秋雨》《一字獄》等,思想內容積極,觀眾百看不厭,場場爆滿,轟動一時。劇社還從蘭州請來著名演員王文鵬、劉宴奎、常春燕、李景華等人來銀川搭班同台演出,紅火一時。新聲學社本來打算在寧夏安家,但是1934年元月軍閥孫殿英攻打寧夏,戰火下,賣座率驟落,新聲學社迫於生計,離開銀川赴蘭州演出。

覺民學社是怎麼成立的

在寧夏戲迷心中,覺民學社像是陝西人心中的易俗社,地位極高,最受喜愛。它成立已經70多年,對寧夏秦劇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35年2月,原寧夏汽車管理處處長魏鴻發,感到銀川沒有一個秦劇戲班是一大憾事,他嗜好看秦腔,在蘭州時曾辦過秦腔訓練班,產生了在銀川辦秦劇班的念頭。於是派人到蘭州找到新聲學社演員席子才,由他出麵多方麵邀請,邀來新聲學社的30多人赴銀川,來銀川後又請來原葫蘆班一批名演員,組成了擁有50多人的戲班,命名“覺民學社”。覺民學社這個名字,典出《孟子》中“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意為喚起群眾之意。同時成立了寧夏戲劇改良委員會,魏鴻發任主任,孟寶珊、劉小石任副主任。

覺民學社成立之初,在中山公園人民會堂演出,後遷到新華街新建的簡易劇場演出。1935年5月,覺民學社首次招生,共招收5個班200多名學員。1937年,魏鴻發離開寧夏,馬鴻逵派人接管了劇團。這樣,覺民學社從民辦團體變為了官辦團體。新中國成立後,覺民學社改名寧夏秦腔劇院一團、二團,湧現出一批批名演員,演出了大量藝術性思想性很高的傳統劇和現代劇。後來,寧夏秦腔劇院改為寧夏秦劇團和銀川秦劇團。

電影是什麼時候進入寧夏的

1920年,章萬寶(字藏珍)和大兒子章文煥,從內蒙古定遠營(今阿拉善左旗)攜帶了一部35毫米手搖無聲放映機和幾部影片,來銀川落戶謀生。觀眾踴躍,轟動一時,這是寧夏人首次看到電影。章萬寶是阿拉善旗塔王的包衣(仆人),他聰明精幹,做事謹慎,深得塔王信任,叫他當貼身侍衛。章萬寶在清末隨塔王進京覲見,當時北京已有無聲電影,塔王看了新奇,就買了一部放映機帶回旗府。另有一個版本,說電影放映機是慈禧太後送給王爺的。回來無人會操作,塔王讓章萬寶摸索放映技術,為王府內外人士放映,一時轟動了前後賀蘭山。但因影片十分有限,時間長了塔王看厭了,就把放映機和影片送給了章萬寶,讓他作為謀生的工具。

章萬寶和長子來到銀川,在小廟、山河灣的黑虎廟、新華街的七真觀、承天塔和北塔等地放映。所放影片是些“洋人喝酒”、“醉鬼鬧街”、“洋人賣花”這類搞笑的美國影片。除流動放映外,還每晚和新華舞台京劇班的王子君合夥售票放映,收入四六分成。1929年,馮玉祥的部隊進入西北,章萬寶父子隨馮部劉鬱芬(甘肅省主席)到蘭州放映。這樣說來,電影走進寧夏比甘肅早了9年呢。

花兒是怎樣一種民歌

“花兒”是西北勞動人民的口頭詩歌創作。清代臨洮人吳鎮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詩句。“花兒”產生於明代,經過數百年發展和演變,“花兒”已成為西北回、漢、東鄉、保安、撒拉族人民的共同的文化財富。

“花兒”又稱“少年”,唱花兒稱為“漫少年”。花兒有泯洮花兒、河州花兒、河湟花兒幾個流派。甘肅臨夏有“花兒聖地和故鄉”之美譽。花兒是一種獨具風采的高腔山歌,具有高亢、豪放、優美、悠揚的特點和濃鬱的地方民族特點。回族群眾喜愛花兒,回族人民把歡樂、痛苦、希望、追求傾瀉於花兒。“花兒不是我歡樂著唱,憂愁著就解了心慌。男人們心慌者唱一唱,女人們心慌者哭一場。”在荒涼的山間小道,花兒為腳戶哥驅散了孤單和寂寞;在綠樹鮮花的水邊,花兒打開了男女歌喉,讓他們傾訴著心中的愛戀;在水流湍急的黃河浪尖,花兒給浪濤中飛馳的筏子客壯膽;在堆滿豐收喜悅的打麥場,花兒伴著揚場把勢的木鍁,把金色的種子撒向藍天。

花兒生動地表現了回族人民對改革開放新生活和各民族團結的讚頌:“蜜泡的油香紅沙瓤的瓜,美日子打開幸福的門閘。金鈴鈴嗓子銀嗩呐,好花兒唱遍了美麗的寧夏。”“一棵大樹參天著長,大樹上結十樣果哩,各民族都是親兄弟,根連到枝枝上親哩。”

寧夏花兒演唱形式有幾種

寧夏花兒曲調優美、形式靈活。有單獨漫的花兒,有兩人對唱的花兒,還有一領一合的花兒。它的唱腔曲調各地有明顯的不同。寧夏花兒不用“令”,唱啥就是啥。寧夏花兒還摻雜有信天遊和民謠成分。歌詞形式一般是兩段四句式,前兩句比興,後兩句寫意。下句句尾要字雙頓尾。花兒這種即興式的高腔山歌,是寧夏回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營生不離手,花兒不離口。”

寧夏藝術家把花兒引進歌舞劇和大型歌劇,創造出了《曼蘇兒》《馬五歌與尕喜妹》等大型花兒劇目。

口弦是怎樣的樂器

口弦,古稱“簧”。《莊子·駢拇》有“天下簧鼓”句,“簧”就是指口弦。口弦廣泛流傳於我國少數民族之中。寧夏回族婦女最喜愛這種小小的彈撥樂器。寧夏口弦有兩種:一種竹製的長10厘米,中間刻一舌簧,兩端各鑿一孔,彈奏時將口弦含雙唇間,扯線彈奏;另一種銅片製成(也有用鐵片、鋼片的),長5厘米,撥鉤彈奏。回族婦女為了美觀,常在口弦兩端係上流蘇吊穗。

在過去,回族婦女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家女不見外男,青絲不見青天”,遂用口弦傾訴情懷,彈奏心事。寧夏同心一帶流傳的《口弦謠》唱道:“三寸竹片片,兩頭扯線線,一端含口中,消愁解麻煩。”口弦彈撥發出“破破哇哇、蒙莫蒙莫”的聲響,隨著彈奏人的口形變化,邊彈邊說為“口弦語”。若通過口形變化和音量變化彈奏民歌或舞曲,俗稱“口弦令”或“口弦歌”。如今,口弦已成為回族男女歌頌美好生活和幸福愛情的樂器。

寧夏歌舞團依據口弦這一生活素材,曾創作演出了回族舞蹈《口弦舞》《口弦雙人舞》。1983年,西吉縣文工團赴京演出,口弦彈奏還被選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演出,受到聽眾讚賞。

泥哇嗚是怎樣一種古老的樂器

泥哇嗚,古代叫“塤”。《詩經·小雅·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讀chí,古代竹製樂器,像笛,有八孔)”的詩句,“塤,土音剛而濁;篪,竹音柔而清”,二者剛柔相濟。可見那時塤和篪已是宮廷理想的雅樂了,其產生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和山東大汶口遺址、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曾出土過泥捏燒製的陶塤。1985年,在寧夏靈武磁窯堡出土的一件素燒的西夏牛頭瓷塤,其形製竟與寧夏現今民間的塤相同。如今盛夏走在寧夏農村,到處可聽到清亮悅耳的吹柳笛聲和麥笛聲,還能聽到婉轉悠揚的吹泥哇嗚聲。由於泥哇嗚音域較窄,隻能吹奏一些簡單的小曲,如“喝場”、“打夯”、“小白菜”之類的小調。其“音剛而濁”,低沉委婉,如泣如訴。過去人們用它來消愁解悶,傾訴心中的愁苦和哀怨。小夥子和姑娘常常把它作為傳情逗趣的愛物。有的民間藝人用泥哇嗚學各種鳥的叫聲,音調動聽,惟妙惟肖。

寧夏牛頭塤是誰研製的

1987年正月,改製的樂器牛頭塤獲全國文化科技發明成果四等獎。它的研製者是馮會耘。

1984年,在寧夏民間藝人獻藝會上,回族老人丁成才用牛頭形哇嗚吹奏了一段傳統曲子,引起了與會人們的廣泛興趣。寧夏音樂家馮會耘先生根據牛頭形哇嗚,拓寬音域,改製成新的牛頭塤,音量音域較前大大提高。其按口形變化可吹出五度音,再加上音孔的十一度音,完全可演奏一般樂曲,他的演奏兩獲全國獎。1986年7月,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樂器展覽會,專家們認為新改製的牛頭塤,為中國民間藝術領域增添了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寧夏牛頭塤具有音色古樸典雅、音域寬廣、音量渾厚等特點,較成功地解決了哇嗚吹奏半音和轉調的問題。馮先生刻苦鑽研,不斷改進,將古老的西夏牛頭塤,由原來的四孔單吹,漸次發展到19孔雙吹。1986年11月,馮會耘帶著自編的《索菲亞訴苦》《歡樂的古爾邦》等牛頭塤獨奏曲,到北京參加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榮獲二等獎。

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家,用馮先生研製的牛頭陶塤參加了維也納音樂節。當地報紙描繪道:“隻見他雙手捧起似鴨梨狀的小陶器,緩緩地吹起,一絲絲悠然的氣息從那小玩意的孔口裏飄揚出來,似清風徐徐,如碧水悠悠,彌漫著整個劇場,令人心馳神往……”演奏結束後,很多觀眾擁上舞台,與演奏者握手,爭看玄妙的東方魔瓶——牛頭塤。

宴席曲全都是喜慶的祝福嗎

在寧夏回族民歌中,宴席曲是除花兒外,最為有名的藝術形式。宴席曲多以愛情為內容,詞語文雅,曲調優美婉轉,充滿了歡樂喜慶色彩,常在婚禮喜慶的宴席上演唱。但是宴席曲的內容並不局限在喜慶的祝福和節日的頌歌,它還表現了回族人民悠久的曆史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如《方四娘》就是寧夏回族民間宴席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敘事作品。全曲長302句,采用兩句一節的民族形式,敘述了方四娘一生的悲慘遭遇。作品以第一人稱敘述,運用豐富的方言土語,表示了她對封建婚姻製度的血淚控訴。

宴席曲流傳寧夏回族民間優美曲詞近百首,大都是經過長期曆史演變遺留下來的,是研究回族民族史和音樂史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宴席曲形式以唱為主,道白為副,伴有優美風趣的舞蹈動作。舞者左手叉腰,右臂揮舞,動作有“鳳凰展翅”、“犀牛望月”、“老爺抽刀”、“東風擺柳”等,都是由具體形象命名的,灑脫風趣,出神入化。可以說,宴席曲是有說有唱,文學、音樂、表演三位一體,敘事抒情兼收並蓄,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其曲調又分為敘事曲、散曲、茶曲等。1958年,寧夏文工團創作演出了回族大型舞蹈《宴席曲》,赴京參加國慶10周年文藝彙演,被錄入電影紀錄片《百鳳朝陽》。1980年,改編複排,成為寧夏歌舞團的保留節目之一。

《曼蘇兒》獲得了怎樣的成功

《曼蘇兒》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的大型花兒歌舞劇。1979年,寧夏西吉縣文工團創作演出了《曼蘇兒與東海公主》,編劇張宗燦,作曲王華元,首演冠之以“花兒歌舞劇《曼蘇兒》”。1980年,寧夏歌舞團改編創作出5場花兒歌舞劇《曼蘇兒》,同年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優秀獎。首都10家報刊發表評論文章,有的認為《曼蘇兒》的演出“是此次會演重要的收獲之一”。同年,中央電視台錄製的《曼蘇兒》電視片被評為優秀節目。1982年,《曼蘇兒》獲全國優秀劇本獎。該劇曾在寧、京、川、陝巡回演出100多場,並應邀赴加拿大、美國、印度、日本、哈薩克斯坦等20多個國家演出,還參加了亞太藝術節和世界民間藝術節,大獲歡迎,好評如潮。

《曼蘇兒》以寧夏回族高腔花兒為演唱形式,載歌載舞,別開生麵,故事取材於回族民間傳說,反映了回族青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該劇歌舞、音樂、舞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優美的舞姿,動人的音樂,以及詩情畫意般的劇情,深深地吸引了觀眾。

寧夏話劇團為何會聞名全國

寧夏話劇團在全國話劇界頗有名氣。20多年來,他們走的是“大篷車藝術道路”。他們研製的“流動舞台車”被譽為“中國第一車”。

在全國話劇藝術大滑坡的境況下,1984年,寧夏話劇團對演出市場調查研究後,決定把演出市場轉向農村廣大觀眾,走送戲下鄉的路子。他們把一輛大卡車進行改造,放下三麵車擋板,組成一個簡易的舞台。就憑著這輛大篷車,他們演遍了寧夏所有的鄉鎮。每年演出場次都在200場左右。20多年來,行程數10萬公裏,觀眾達500多萬人次,還多次到全國各地演出。

大篷車贏得農村群眾的拍手歡迎,更主要的是他們給群眾送去的戲,貼近農民生活,反映時代脈搏。他們創作的話劇《紅白喜事》《這樣的莊稼人》《女村長》《稅官王振舉》《梅家小院》等,大受群眾的歡迎。農民說:“你們是區上的大劇團,也是我們莊家戶的劇團。”

寧夏話劇團由於堅持走“大篷車”、為農村服務的藝術道路,1991年11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1年,《梅家小院》獲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樣的莊稼人》演員傅亞南獲1989年全國“金獅優秀演員獎”。《女村長》獲2000年全國兒童優秀劇目展演的最高獎項——特別獎。

秦劇《玉鳳簪》故事發生在何處

《玉鳳簪》的傳說故事發生在銀川市,流傳了300多年,是講康熙來寧夏微服私訪平冤獄的事。新中國成立前,寧夏秦腔覺民學社把傳說改編搬上戲台,屢演不衰。《玉鳳簪》成了該團上演最多的看家戲本。20世紀60年代初,寧夏越劇團把它改編成了越劇《玉鳳簪》,曾數次到浙滬一帶演出。寧夏京劇團也把它改成京劇《康熙訪寧夏》,大獲好評。

故事裏說,山西平陽府生員李俊千裏風塵來寧夏府為父討債。他按賬本上所記,張寡婦過去借銀10兩,本利清算應還20兩。於是,李俊先來到張家來討債,見到了張寡婦小女兒鳳蓮。鳳蓮聽說李的來意,說:“今日是我娘大壽日,家裏來人多,你改日來吧!”二人談話間,被鳳蓮的二叔張鬥行看見了。叔侄二人本來有宿怨,張鬥行回家和老伴說此事。心裏想,侄女和一男子勾勾搭搭,不成體統,有失張家門風,如果殺了她,寡嫂死後財產全部歸自己,一箭雙雕。於是他深夜提刀摸進鳳蓮的繡房,隻見一男一女睡在一床,怒火從心頭起,一刀一個把二人頭砍了下來。還不解恨,又把女的頭包起來,趁深夜扔到了仇人張胡子院裏。

第二天早上,張寡婦見大女兒和女婿雙雙被殺,女兒頭也不見了。嚇壞了,報了官。官府派人查看,見桌上放一玉鳳簪。正在這時李俊來張家門口尋頭晚遺失的簪子,被地保抓去府衙。原來這玉鳳簪是李俊妻子在他離家時贈給他帶在身上的愛情信物,見簪如見妻麵。此簪頭晚遺落在張家門口,被鳳蓮拾到,知道是李俊丟失的,就放在繡樓桌上,等李俊再來物歸原主。而當天晚上,張寡婦見天很晚了,便挽留來家拜壽的大女兒夫婦住在小女兒鳳蓮繡樓上,結果二人雙雙在夢裏做了冤死鬼。而李俊和鳳蓮被知府王廉判為通奸殺人,欲獨吞寡母家產。李俊被判了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