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厭惡出門旅行這一點上,猶太人與中國人極為相似。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非吉卜賽的民族,中國人的吉卜賽情結在封閉文化中受到了最深最久的壓抑。幾千年的保甲製和戶籍製,把中國人禁錮在自己的土地上,並被儒家倫理合理化,理想化,“生於斯,長於斯”的定居生活,變成了天經地義的惟一生活方式。中國本土的流浪藝人,從未贏得過豔羨的目光,而永遠是看客同情的對象。
中國人的旅行,必須具有赴考、貶謫、戍邊、流放、逃難、避禍等萬不得已的理由。中國文學裏,根本找不到正麵抒發“吉卜賽情結”的作品。曰“不如歸去”,曰“行不得也哥哥”,詩中常聞子規啼,筆下每傳鷓鴣聲。曰“父母在,不遠遊”,曰“征夫淚”、“遊子悲”,邊塞之愁慘風物,不足與論本地之旖旎風光。《詩經》中最感人的詩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自稱最富曆史意識的中國人,從未有過一部史詩,因為史詩必是流浪的,倒有無數悲哀的明妃曲和淒慘的出塞圖。惟一描寫旅行的《西遊記》,卻以旅行為苦,故有所謂“九九八十一難”。
定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法忘懷放逐的噩夢,他們把這種“內驅力”,外化成對物的搬運——永無休止的商業貿易。在現代世界,他們也借助火車和飛機,把自己快速地搬來運去,但他們最終渴望定居下來,於是搬來運去的物,最終變成了物的魔術形式——錢,在他們的腰包定居下來。最後,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猶太人,在人類史上最大一次放逐和屠殺——希特勒的排猶運動以後,終於又把整個民族搬回了摩西的祖國。
095 法國人
大部分人說“法國如何如何”之時,並未意識到自己說的並非法國,而是巴黎,而且是路易十四以後的巴黎。三百年來,人們已經不再知道愷撒時代的高盧,丕平時代的法蘭克,阿維農教廷時代的法蘭西。所謂法國,就意味著路易十四、伏爾泰以後的巴黎,然而巴黎卻不僅屬於法國。
沒有一個國家的首都比巴黎更大,巴黎比整個法國還要大,大得超出了法國的國土。在它的兩個傳統對手——英國和德國,有巴黎;在它最瞧不起的強大盟國美利堅,也有巴黎——自由女神是巴黎人的禮物。有一部美國電影,就叫《德克薩斯的巴黎》。所以美國人死後不去天堂,而去巴黎。在遠東,上海至今仍沉浸於半個世紀前曾被譽為“東方巴黎”的前世美夢之中。
巴黎是一切天才的首都,全世界的天才都渴望成為巴黎的榮譽市民。日內瓦人盧梭成了巴黎人,科西嘉人波拿巴成了巴黎人,西班牙人畢加索成了巴黎人,連蹩腳畫家希特勒也夢想成為巴黎人。或許來到巴黎的天才已經過於擁擠,於是土生土長的天才高更,念叨著“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遠遠逃離巴黎,做了南太平洋塔希提島的島民。也因此,高更成了我最喜歡的法國人和最喜歡的現代畫家。我不可能在這裏一一提及從拉伯雷、笛卡爾,到比才、雷諾阿等所有土生土長的法國天才。
或許巴黎不僅比法國更大,也比地球更大,因為創造了今日巴黎的路易十四,自稱“太陽王”。現代法國盡管不是經濟大國,但巴黎仍是流行時尚左右一切的當今世界之主宰。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但大英帝國早已成為明日黃花,隻有巴黎才是不落的太陽,照耀在包括大英帝國在內的整個世界上空。
巴黎永遠代表著時尚,但追逐時尚的人們從來不會像高更那樣問一問:時尚從哪裏來?時尚是什麼?時尚到哪裏去?時尚是現代人的上帝,而上帝不可追問。
096 日本人
日本人是最聰明的猴子——達爾文以後的人們,大概不會因此不快?他們不善於創造,而擅長創造性學習,並改進一切其他民族創造的東西。日本民族沒有產生過一位影響世界曆史的巨人,但每一曆史階段,他們都能通過或主動或被迫的創造性學習,成為總體上僅次於老師的老二。而他們在某些局部的創造性改進,甚至超越了老師。
當李世民的唐朝成為世界最強時,日本人巨細無遺地向中國人學習,於是日本成了盛唐文明的活化石。當維多利亞的英國成為世界最強時,日本人迅速移植了工業革命的成果,於是日本人成了外表上最紳士化的東方民族。
日本人曾有兩次不願滿足於僅僅成為世界的第二號角色。第一次,他們向同樣移植了歐洲工業革命成果的龐大俄羅斯挑戰,這場戰爭借用他們的第一個老師——中國人的土地做戰場。僥天之幸,一場蚍蜉撼大樹的決鬥,蚍蜉居然贏了。
隨後腓特烈的德國成了世界頭號強國,於是日本人又立刻照搬普魯士軍國主義。然後與納粹德國結盟,第二次向新的頭號霸主美國挑戰。非常不幸,這次螳臂擋車的決鬥,螳臂折斷了。但他們立刻毫不猶豫地拜敵人為師,於是日本成了美國文化的最新標本。日本人現在的問題是:他們將於何時再次拒絕充當第二號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也是島國,並與日本構成了發人深省的文化對襯:日本和英國像歐亞大陸的兩隻耳朵,總是消息靈通,善於向其他民族學習;兩大島國都有“島民情結”,總是渴望突破島嶼邊緣。他們都曾用傳統的戰爭手段擴展國土,可惜島嶼的天然邊緣,導致被征服土地無法永久劃入版圖。於是他們現在變得聰明起來。前英屬殖民地,現已紛紛獨立,成了英聯邦的榮譽成員。而日本人在南美買下大片土地,作為國民養老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過去用戰爭辦不到的事情,現在都可以用金錢辦到。
097 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與中國人極為相似,都曾有過無比輝煌的曆史,都曾做過周邊民族的老師,都有美麗的山川,都是旅遊者的天堂。更重要的是,兩國在近代都缺乏保衛自己的手段。意大利在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以後,中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兩國都在長期的外國幹涉、內戰和起義中,開始政治積弱和文化衰退,進而形成了相似的民族性格。
中意兩國人民的家族觀念都極為濃烈,愛國主義則是對家族之忠誠的政治延伸。而對家族之忠誠,常使他們把國家利益置之度外。中意兩國人民的法律觀念都極為淡薄,人人希望其他同胞遵紀守法,唯獨自己例外。這必然使現代化進程如蝸牛爬行。意大利人像中國人一樣,喜歡彬彬有禮,繁文縟節,禮花耀天,吵吵嚷嚷;也喜歡美味佳肴,酬宴賓客,多子多孫,幾代同堂。意大利藝術像中國藝術一樣,都有高度裝飾性,都極度精巧,都把形式看得比實質更為重要。意大利人也像中國人一樣,善於在苦難中哄自己高興,懂得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