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戰術方案與眾不同的特點是,不像常規阻擊戰一樣,把部隊全部拉上去,一次性地阻擊敵人,而是梯次配備部隊,從正麵和側麵兩個方向打擊敵人,第一個梯次消滅一部分敵人,放過一部分敵人;第二梯次再解決一部分,放一部分;餘下的敵人留給第三梯次的部隊去解決。
解沛然對這套反突圍戰術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兵敗如山倒,狗急會跳牆。
敵人突圍就像大壩決口,來勢猛,衝力大。如果部隊全調上去打一次性阻擊戰,就會像流水一樣,突然截住了,敵人的衝力大,我們的傷亡也大,水漏掉的也多。如果我們把部隊梯次配備,就像在流水的下麵幾個方向多築幾道壩,緩衝一下流水的勢頭,或者把流水分散一些,我們就能完全徹底消滅突圍敵人。”
解沛然的反突圍戰術在付諸實施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據這年9月份的統計,在圍城3個多月中,敵人共進行大小突圍30餘次,均被我軍有效粉碎,並斃傷俘敵近3000名。
10月7日,根據蔣介石的命令,長春守軍司令官鄭洞國組織了規模最大的一次突圍:敵全副美式裝備的新7軍38師於7日和8日向東野獨立7師陣地全力進攻,企圖占領大房身機場,進而在增援部隊或飛機接應下突圍。
東野部隊在幾十華裏的區域內分成三個梯次展開部隊,層層阻擊,各個擊潰,從容不迫。敵軍進展緩慢,氣勢漸挫,最後縮了回去。
鄭洞國寄以很大希望的最後一次突圍失敗了。
10月17日,曾澤生率60軍起義,長春的一半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而後,便是長春的和平解放。
在最後收複長春時出現了一個有驚無險的插曲。
19日上午10時,我軍按照預定方案接收了長春的西半部,按照協定,我軍將於21日晨接收中央銀行大樓。
21日淩晨4時,中央銀行大樓突然響起了一陣激烈的槍聲。
蕭勁光和解沛然大吃一驚:怎麼回事,難道有什麼變故?
解沛然立即命令通訊員到前麵看看,回來報告說槍打得很高。解沛然鬆了口氣,笑著對蕭勁光說:“打給蔣介石看的。”
果然,半個小時後,槍聲戛然而止。解沛然隨同蕭勁光來到中央銀行的時候,樓上已經搖起了白旗。
據說,這是敵人事先預演的“體麵地投降”。他們對空開槍時,鄭洞國打開報話機,向蔣介石作了“曾叛李降,彈盡糧絕,退出中央銀行”的最後交代。
“叫小諸葛來談談”
“叫小諸葛來談談。”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許多人對彭老總的這句口頭禪都有印象。每籌劃一次戰役或者部署戰鬥行動時,彭老總總是這麼高聲地說。“小諸葛”就是指解方參謀長。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解方時刻伴隨彭總,出謀劃策,協助彭總指揮,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常常布滿血絲。
據在誌司機關工作過的人回憶,彭總愛訓人,但很少訓解方。有一回,有位同誌說解方是舊軍人出身,話沒說完彭總就火冒三丈:“舊軍人出身怎麼啦?我彭德懷,還有朱德、賀龍、葉劍英,哪一個不是舊軍人出身?我看解方是個好同誌,是個稱職的參謀長!”
解方不愧為“稱職參謀長”!
成功的軍事行動,意味著周密的籌劃,甚至每一個細節的推敲。第一次戰役發起前夕,解方根據戰場情況的瞬息變化,向彭總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敵情分析報告。報告中,他從敵人大舉向北進犯的戰略、戰術,講到敵人推進的路線和速度。從各路敵人的兵力、裝備,講到敵人推進途經的地形、地貌,就連時間、地點、方位和敵人主要指揮官的姓名、特點,都介紹得清清楚楚。
他還在討論作戰方案時提出,鑒於敵人的空中優勢和炮火優勢,我軍應該以近戰、夜戰、速決戰為主,輔以陣地戰和敵後遊擊戰……解方的詳盡報告和具體分析,為彭總正確地指揮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第一次戰役,連續進行了13個晝夜,我軍共殲滅敵人1.5萬餘人,把瘋狂進犯的敵人從鴨綠江邊一直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人企圖於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美夢。
在第二次戰役中,解方協助彭總製定了一個周密詳細的誘敵深入的方案:在敵人的地麵部隊開始試探性進攻後,我軍派出部分兵力節節阻擊,邊戰邊撤,逐漸減少阻擊時間,使敵人誤以為我軍兵力不支;在撤退的道路上有意丟棄一些破舊的槍支、器材,給敵人造成我軍潰不成軍的錯覺。主力部隊則撤至崇山峻嶺之間,嚴密偽裝,布下天羅地網。解方非常細致地將我軍各部隊的具體行動步驟在方案中一一作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