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解方:誌願軍中“小諸葛”(1)(3 / 3)

於學忠的51軍原是直係吳佩孚的舊部,第二次直係戰爭失敗後,被收納編入東北軍。他雖然不是東北軍的嫡係,卻深受張學良的信任和厚待。於學忠感恩戴德,所以在東北軍的幾次大戰中拚死賣命,屢建戰功,成為東北軍中僅次於張學良的頭麵人物。

很不巧,這一天於學忠本人與51軍三個師的師長都奉命參加了西安軍事會議。當解如川拿出張學良的急電時,留守的軍參謀長劉忠於麵有難色,猶豫不決。解如川看出劉參謀長擔心下麵不聽指揮,便分析道:“‘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們現在不是加害於蔣委員長,而是要他槍口對外,共同對敵。‘八項救國主張’上講得很清楚,以國事為重,要存小異求大同。三個師長雖然不在,但三個師的參謀長都在,他們平時抗日的熱情都很高,加上張副司令的指示順應民心,我想他們不會有異議的。”

一席話說得劉參謀長信心倍增。上午10點鍾,軍部召開了由各師參謀長及各方麵部門參加的會議。會上重新宣讀了張學良的密電,軍、師參謀長們終於統一了“堅決幹”的思想。接著,解如川和大家一起研究製定了落實電報的各項方案:馬上在軍部與省府實行戒嚴,宴請綏靖公署章良琛及各處處長並扣留他們,晚上8點發起行動。

在蘭州事變中,解如川積極行動,異常活躍。中央軍第三軍炮兵團團長是他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他冒著危險前往遊說,曉之以利害,該團放下武器,保持中立,並借道給東北軍,攻打中央軍。蘭州綏靖公署警衛隊頑固抵抗;解如川與軍通信營營長馮夢瑞、通信科長李翔雲在部隊的掩護下,冒著冷槍襲擊的危險,貼著牆根,手執著手槍,率部首先衝進了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的辦公室,封了裏麵的電台及檔案材料。

次日拂曉,駐蘭州附近的國民黨中央軍及警察、特務武裝一律被繳械。解如川代表51軍對軟禁的國民黨黨、政、軍、警人員及被繳械的官兵進行宣撫,同時建議51軍和甘肅省政府及時發出擁護“八項救國主張”的通電。

蘭州事變的順利成功,增長了西安事變的權威,奠定了張、楊的軍事實力和談判地位。

此後,解如川在東北軍中官至少將。

長春城的最後槍聲

10多年後,解如川回到了東北。這時他的名字叫解沛然,是我東北野戰軍的高級軍事指揮員。

1948年5月23日到10月19日,長達5個月的圍困長春戰役,是遼沈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軍曆史上第一個大的圍城戰役。在這次圍城戰役中,我軍先後成功地策動了曾澤生的60軍起義和鄭洞國率部投誠,從而加速了整個遼沈戰役的勝利。

長春位於東北腹地,是貫通京哈、長圖及東北境內各鐵路線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日本的“關東軍”占領時期起,就在城內街道附近及近郊修了許多永久性、半永久性的工事。特別是城中心的主要大樓和主要街道間,都有鋼筋水泥的地下坑道連接。國民黨進入長春後,又進一步增修了不少工事,使長春成了一個有著堅固防禦體係的大城市。1947年我東北野戰軍發起冬季攻勢後,長春雖然已丟在了我們後方,但敵人仍配有10萬人馬的防守力量,敵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親自駐守長春。

1948年5月,長春外圍戰結束,鄭洞國及其10萬軍隊已被我1縱、6縱隊和3個獨立師團團圍住。

6月,東北局下達了“久困長春”的總方針、總任務。

6月22日前,我東北野戰軍圍困長春的部隊都進入了指定位置,10萬大軍築起了一道“城外之城”。

如何對付敵人的突圍?這是圍城戰役的關鍵所在。

當時任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後為第12兵團)參謀長的解沛然一到前指就馬不停蹄到一線陣地觀察敵情,熟悉地形,組織司令部每一個方向的反突擊方案都準備了好幾套。

解沛然根據敵情我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套細致、周密的反突圍戰術方案,當時任第1兵團司令員的蕭勁光和政委蕭華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