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陳士榘:十萬大軍神秘進出羅布泊(2)(1 / 2)

1958年,隨著一個個人、一支支部隊神秘地失蹤,一個代號為“7169”的部隊在羅布泊誕生了。這就是為建設導彈、原子彈試驗基地而組建的特種工程兵部隊。陳士榘將軍就是這支部隊的司令員兼政委。

陳士榘將軍扳著指頭回憶說:

“從1958年3月30日,中央軍委的第一個調令起,羅布泊先後調來12個工程兵團,即工程兵建築第101團、103團、107團、109團、123團、124團、125團,工程兵第4團、第6團、第8團、第9團、第15團。還有兩個工程兵師53師和54師,以及汽車第36團、第37團、工程技術大隊、3所醫院,以及一個通訊營,一個勘察隊,一個辦事處。另還有印刷、木材加工、機械修配、農牧場等。配屬單位有步兵195師(後改為工程兵52師)、鐵道兵第10師、通訊兵通訊工程團、空軍建築第六分部等。上述部隊共有十萬之眾。”

自從樓蘭國滅亡之後,羅布泊1600多年來從未有過如此熱烈的車喧人鬧。參加“兩彈”基地建設的工程兵指戰員使這片沉寂的土地沸騰了。一頂頂毗連的綠色帳篷點綴得羅布泊生機盎然,一批批儀器儀表以爆心為圓點布置在不同的工號中,一條條粗如手臂的電纜將爆心與各個控製站連為一體。羅布泊這片浩無人煙的戈壁灘真正成了一座整裝待命的戰場。

陳士榘將軍說:“由於當時的特殊背景和嚴格的保密製度,十萬大軍默默地開進羅布泊,又默默地撤離羅布泊。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業績至今仍鮮為人知。

在當代人的心目中,隻知道從事‘兩彈’研製的科學家和試驗發射部隊,而從未聽說那個代號為‘7169’的特種工程部隊也為我國的‘兩彈’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想到這裏,我內心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不安的複雜感覺。”

向“死亡之海”挑戰

“孔雀河的幹河床中,偶爾有蘆葦、紅柳和一些低矮的小灌木出現,甚至有時還會出現一汪不動的死水,此外便是幹沙、泥沼或白花花的鹽堿,連河灘中的石頭和敗草的枝葉上也掛著一層白霜。而河床以外,則是一片又一片的戈壁。車子行駛了一兩個小時都是這樣的情景,就像行駛在古代的洪荒歲月。

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一些沙漠動物,也是呈現著原始的洪荒狀態:黃羊、野鹿、野駱駝,看見車子到來,瞪著質樸、呆滯的眼睛,依然緩行慢走,我行我素,毫無恐慌的表現。

忽然,我們看到了一架飛機。這是在羅布泊西岸的樓蘭古城遺跡旁,一架像恐龍骨架一樣的帆布翼飛機。在距飛機80米處,躺著三男一女四具幹屍,有的蜷曲著,有的臥著,有的趴著,由此可以想象他們臨死前極力掙紮的痛苦情景。”

隨著陳士榘將軍的回憶,我似乎看到了十萬工程兵在“死亡之海”羅布泊生存、奮鬥的一幕幕情景。

地質隊的一位女技術員在帳篷門口看報紙,一陣風把報紙吹跑了,她提著裙子去追,誰也沒有想到她竟一去不複返。

有一個戰士到孔雀河邊割蘆葦蓋“幹打壘”,也神秘地失蹤了,部隊派出上千人結成人網尋找好幾天,毫無結果。一年後,屍體竟然就在附近的蘆葦叢中出現,這具已經幹枯了的遺體,手槍水壺還挎在身上。

第一支勘察隊在大沙漠遇上了沙暴,飛沙走石三天三夜,兩個人被刮沒了。

指揮部派人找了五天,才把他們找到。幸虧他們抱住了一叢駱駝刺,使身體上的水分未完全耗盡。

有一次,一輛40噸重的大油罐車竟被風刮出200多米遠,放在車站的100噸水泥被刮得精光。

沒有糧食吃,發動全體官兵挖野菜,摘駱駝刺,放上點糧食拌著吃。有的部隊打獵,一直打到青海。為了打一隻野羊,甚至追趕幾百公裏……“在羅布泊,水最珍貴。”陳士榘將軍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還喝過蚊子水呢!”

“蚊子水?”好稀奇的名字!

“是的,蚊子水。”老將軍解釋道,“在沙漠裏,水就是生命;水源枯竭,就是生命的枯竭。羅布泊這地方空氣含水量隻有30%,別說肚子裏的存水,就是泉水都被蒸幹了,所以廣大指戰員特別珍惜水。在沒有水源的地方,想辦法收藏了部分雨雪水,盡管水裏蚊子很多,大家仍然食用。開始我不摸底,端起杯子就喝,水到口中,總覺得有鬆乎乎的東西,別有滋味。仔細一看,原來杯裏有厚厚的一層蚊子,因為已經煮熟都沉到水底,但又不好把它撈出來,主要是蚊子太多了,如果把蚊子都撈出來,水也就所剩無幾了。為了珍惜水,還是連蚊子帶水一起往肚裏灌。蚊子也是一種昆蟲,反正已經煮熟了,說不定還有些營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