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陶漢章:七本書走向戰場(1)(2 / 3)

講到這裏,將軍做了一個小結:“製定‘上兵伐謀’的戰略比製定戰役計劃要複雜得多,範圍要大得多,必須綜合考慮戰爭中錯綜複雜的各種因素。打仗一定要有戰略眼光,不能隻考慮眼前的得失,而要考慮根本的利益、長遠的利益、全局的利益……”

打仗是這樣,幹其他工作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接著陶漢章將軍引用官渡之戰和鄧艾伐蜀之戰,說明了奇兵和正兵的關係: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官渡會戰時,曹袁兩軍對峙。袁軍糧草充足,利於持久作戰。曹操缺糧,利於速戰。曹采納了前來避罪投奔的許攸的建議,親率精兵三千人,打著偽裝的袁軍旗號,夜行曉宿,偷襲烏巢,燒毀袁軍糧草輜重數十萬擔。袁軍聞訊,軍心大亂,混亂撤退。袁軍數十萬精銳之師元氣喪盡。而後曹操又在倉亭大破袁軍,袁紹病死,其子袁尚、袁譚爭位,相互殘殺,終為曹操所滅。從此,曹操鞏固了中原的北部,為平定中原打下有利基礎。這個戰例被稱為“釜底抽薪”,以出奇製勝而著名。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奉命伐蜀。鄧艾避開蜀將守備堅強無比的劍門關正麵,采取遠程迂回偷襲戰術,以精兵一萬人,輕裝從陰平山穀小道進軍,行無人之地七百裏,鑿山通道而行。軍行至馬閣山(今四川平武縣東南),因山高穀深,極為險峻,路不能通,於是,鄧艾身先士卒,用毯裹身,滾下山崖……而後士卒用繩索相繼墜下,迅速占領了江油關,不久又占領了綿竹。由於出人意料,進軍迅速,於11月間進至成都,脅迫劉禪投降。鄧艾伐蜀也是出奇製勝的典型戰例。

陶漢章將軍舉了這兩個有名的戰例後說:“曹操奇襲烏巢,是正中之奇。鄧艾伐蜀偷渡陰平,是奇中之正。奇兵和正兵是辯證的統一,奇兵和正兵是相互變化的,是運用無窮的。正兵可以根據戰場情況變化而為奇,奇兵如被敵及時發覺就變為正。有的將領就不按原則用兵反而取勝,這就叫奇,如‘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等;有的按原則用兵反而失敗。用兵之道,變化無窮,同樣的原則,運用各有巧妙不同。”

我問起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陶漢章將軍微笑地回答說:“空城計,這個故事正史未載,最早出現在《三國誌》注釋裏。

《三國誌》之有價值,是以注釋見長,即使是故事傳說或注者的虛構,但也符合情理。《三國誌》注釋是這麼說的,諸葛亮在失街亭之後,司馬懿率領大軍直趨西城。西城是戰略要地,但由於兵力弱小,近乎空城。

諸葛亮考慮到西城若失,蜀軍將失去主動權,有全軍潰敗的危險。他掌握了敵軍指揮官司馬懿的特點——一是多疑,二是膽小,下決心擺空城計,暫時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使之倒退40裏下寨,為部隊後撤爭取了時間。這個戰例說明了用兵之道,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窮,為將者計謀蓋出於此。在通常情況下,以實示虛,以強示弱容易做到,以弱示強則不易。”

將軍喝了一口茶,繼續強調說:“諸葛亮擺空城計,是以虛示實,其實諸葛亮沒有實,雖然達到了戰役上的目的,嚇退司馬懿之兵,但其底細乃是虛中之虛,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冒險性,為將者不足為法。”

一本書一個故事

參加革命後陶漢章將軍總想直接帶兵打仗,在疆場橫刀躍馬,衝鋒陷陣,但事實上卻是課堂授課的角色多,直接指揮作戰的角色少。這確實有點遺憾!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他卻有七本書走進烽火硝煙的戰場,他的學生遍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華北野戰軍的各個軍、師、團……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且聽將軍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