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陶漢章:七本書走向戰場(1)(1 / 3)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武《孫子兵法》

1984年冬天的一個上午,一位來自美國的客人走進了廣州軍區的珠江賓館。

他雙手恭恭敬敬地把一個永久性紀念品——一本雜誌大小的鋁製榮譽獎狀,遞給一位正在這裏冬休的老人。

獎狀上用英文寫道:

I,Jim Bennett,Secretary of state,do hereby send greetings to the honorable general Tao Hanzhang Having full faith and trust in your prudence,integrity and ability,I do,by virtue of the power vested in me as Secretary of state of alabama,hereby appoint you Honorary Secretary of state of Alabama.

(我,吉姆·貝內特州務卿向令人欽佩的陶漢章將軍致以敬意。我對閣下的正直和才能表示讚美和信任。現在憑借州務卿職務賦予我的權力,向您授予亞拉巴馬州榮譽州務卿稱號。)

亞拉巴馬州州務卿簽名

陶漢章將軍今年78歲了,身材中等,勻稱敦實。他的臉色紅潤,目光敏銳,舉止安詳,既有軍人的氣質,又有學者的風度。一身咖啡色夾克外套,一雙青色的圓頂布鞋,一頂棕色小圓帽,伴著老人接受了筆者的采訪。

說三國,論孫子

筆者采訪陶漢章將軍時,正值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央電視台熱播。因此,我們的話題很自然地從《三國演義》開始。

“三國不僅是文學寶藏,也是軍事寶藏。《三國演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部兵書,裏麵有許許多多的孫子兵法。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三條:一是西取西川;二是東聯孫吳;三是北拒曹操。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戰略決策,就是《孫子兵法》裏的‘上兵伐謀’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劉備在沒有請出諸葛亮之前,先依袁紹,後投劉表,自己連一點地盤都沒有呢?”陶漢章將軍自問自答地進入了角色,“這是因為劉備對當時的全國形勢沒有做全麵的分析研究,沒有進行正確的戰略決策。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原是各路軍閥混戰的場所,絕對沒有劉備建立根據地和建立軍隊與曹操爭雄的可能。另外,在中原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劉備也得不到一點好處。

“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著重分析了四川的戰略地位,用我們的行話說,就是建立一個可靠的根據地。我們試做進一步的分析:因為取得四川這一有利根據地,第一可以養精蓄銳,待機進取中原;第二可以不受曹操、孫權兩麵夾擊作戰的威脅;第三能夠掌握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主動權。同時四川曆來是天府之國,人力、物力、財力雄厚,有可靠的經濟基礎。”

為什麼要東聯孫吳呢?

“因為當時勢力最大、國力最富、號召力最強的隻剩下北麵的曹操和東南的孫權了。聯吳拒曹既可以避免兩麵作戰的被動局麵,又可以爭取和平環境積蓄力量,整軍經武,並運用外交手段,爭取與東吳合作,共同拒曹,然後北伐中原。

這一正確方針明確了敵友我的關係。”

為什麼要北拒曹操呢?

“因為當時漢王朝的政權已經落入曹操掌握之中,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統一中國,不拒曹操政治上不利。劉備當時是打著劉皇叔的政治旗幟作號召,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要立誌振興漢室。在取得四川之後,川北崇山峻嶺,利於守而不利於攻。當時曹操在沒有征服東吳前也不敢輕易對四川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