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胡奇才:虎嘯塔山(2)(1 / 3)

“林彪對新開嶺戰役的勝利十分重視。”胡奇才說,“新開嶺戰役後,林彪專門把我叫去談了一個小時的話,要我好好總結一下這次戰鬥的經驗。當他聽說我有頭痛的毛病時,還給我開了一張中藥方,我記得其中有一味藥是五味子。”

胡奇才將軍組織撰寫的《新開嶺殲敵25師總結》上報中央後,毛澤東主席大筆一揮:“此次作戰經驗很好!”

林彪記住了新開嶺戰役,記住了胡奇才將軍。塔山阻擊戰向胡奇才招手了。

一份珍貴的軍事地圖

在胡奇才將軍的客廳裏,掛著一幅長一米、寬一米半的《塔山阻擊要圖》。

圖上的紅藍箭頭把這場戰役的進程標得清清楚楚。繪製時間是1949年9月28日,即在塔山阻擊戰後一年,因此這是一份十分珍貴而又權威的曆史文獻。

更為難得的是,圖的左下角還詳細記載了塔山阻擊戰的情況說明:

一、我軍陣地及兵力區分

塔山村至白台山七號陣地為我四縱12D、34R、36R、35R固守。塔山以東鐵路橋頭堡、打魚島、高家灘到西海口線,為我10D、28R、29R、30R輪番堅守。11D位於潘家屯、張家屯、王善屯,作為第二梯隊,31R、32R亦參加白台山作戰。縱隊炮團野榴共十三門,及各師山炮營分布於陣地縱深。白台山以西至虹螺山係友鄰11縱部隊。

二、此次林、羅給我縱命令堅決擋住錦西葫蘆島援敵,死守陣地,大量殺傷敵人,保障錦州的主力攻取錦州的勝利。

三、敵人(蔣匪)圖解錦之圍曾集駐錦西葫蘆島54A之第8D、198D、62D、57D及前後由關內調來62A之151D、157D、獨95D、67D,92A之103B、新2B,共十三個師兵力,在海空掩護下,於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連續多次向我鐵道橋頭堡、塔山、白台山采用密集地形,又重點攻擊,但結果不得前進一步。

我勝利完成保障主力攻取錦州阻擊戰任務,並殲敵兩個營,我傷2367、亡787,共3154。

從這段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重要的史實:一是我塔山守備力量隻有1個縱隊3個師,而敵人進攻的力量則是13個師加海、空軍;二是戰鬥的結果是我傷亡僅3000多人,而敵人被殲兩個整營(據說僅拋屍在塔山就有6000多人,當時尚未統計出來)。

如此懸殊的兵力卻得到相反懸殊的傷亡,因此有關軍事專家認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守住塔山,為攻錦奪得了時間,更在於我軍以小的代價取得了大的勝利,這在世界阻擊戰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觀。

塔山,無塔也無山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塔山的地形。

塔山既無塔,也無山,是一個有200多戶人家的村莊。東鄰渤海,西靠虹螺山,前後左右是一片十多公裏寬的起伏地帶。一條公路從塔山村正中穿過,北距錦州外圍不到20公裏,南距錦西蔣軍前沿隻100米左右。南麵大東山、小東山、影碑山一線高地,蔣軍早已築有堅固的工事,而地勢低下的塔山完全在蔣軍炮火的射程之內。

胡奇才將軍說:“塔山阻擊戰對於東北戰場這個全局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在這樣的地形上阻擊,對於我們4縱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後退是平原,前進太近敵,中間隻有一條狹長地帶,無山可據,無險可守。戰爭年代,我們把打進攻仗叫吃肉,打防禦仗叫啃骨頭。塔山阻擊戰就是一場光啃骨頭不吃肉的防禦仗。”

根據這一地形,胡奇才和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一起研究,決定在東起西海口,西到白台山一線十多公裏寬的正麵上組織防禦,以主要兵力、火力守鐵路橋頭、塔山村、白台山和高橋地區,與右側之11縱隊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敵人。他們還決定在兵力部署上以一個師和一個營為第一梯隊,以另兩個師為第二梯隊,采用縱深的梯次配備,並強調守備部隊必須掌握1/3~2/3的兵力為預備隊,以實施連續的反衝鋒,挫敗有海、空軍配合且兵力3倍於自己的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