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胡奇才:虎嘯塔山(1)(1 / 3)

這些名字證明了勝律的存在,隻是卻無人道破堂奧。很久——幾乎和戰爭史一樣久以來,人們都把它看成是劃過天才統帥腦際的閃電,而很少意識到它就隱藏於刀劍迸擊、硝煙炮火的血腥格殺中。

——喬良《超限戰》

他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絕對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興趣。

黑衣、黑褲、黑帽和海帶一樣的黑臉,就像一團黑乎乎的鐵塔在移動,唯獨那叼在嘴上的咖啡色雪茄煙,呈現出略微不同的色彩。

誰也不會回頭看他一眼,因為他的衣著太普通了,太一般了。如果時光之手把他推回四五十年前,人們肯定會把他當成挑擔賣菜的菜農,推車扛包的腳力,或者挖山掘井的礦工……而今天充其量隻不過是一位進城走親訪友的老農民。

他匆匆走向塔山

45年前,當他在秋葉飄零中匆匆地從九股屯走向塔山時,就毫無疑問地成為當時東北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我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注視著他。

國民黨“剿總”總司令衛立煌注視著他。

“那是1948年……”

此刻,黑衣老人——胡奇才將軍就坐在我的麵前。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畫了一條鐵路線,又在鐵路線上畫了三個由上而下的圓圈:長春、沈陽、錦州……東北戰場的態勢便清晰地展現在筆者的眼前。

“我軍經過一年的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將東北衛立煌軍團正規軍4個兵團,合計55萬人包圍,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

“同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遼沈戰役究竟從哪兒開刀?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先打錦州,這也是最厲害的一招。如果先打長春,我主力本來就在該城周圍和沈陽以北地區,這樣部隊調動少,長春不僅可以打下,還可以爭取消滅沈陽北援之敵一部。但沈陽之敵也可能不敢出來,或者看形勢不好而南逃。這樣我軍打了長春後,還要打沈陽、打錦州,容易在戰略上造成平推。而先打錦州,則可斷絕長、沈之敵南逃退路,對敵造成關門打狗的形勢,便於全殲東北敵人。

“錦州又好像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籮筐,一頭是東北的國民黨部隊,另一頭是華北的國民黨部隊。攻占了錦州就等於從中間折斷了扁擔,把東北和關內的蔣介石軍隊分割開來。這樣不僅有利於東北戰局,也直接為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打錦州的關鍵是要有效地阻擊錦州以南錦西、葫蘆島和錦州以北沈陽兩個方麵的援兵。”

胡奇才將軍拿起紅筆在錦州東南端畫了一條橫線,寫上“塔山”兩個字。他接著說:“尤其是錦西、葫蘆島的塔山一線,這裏距錦州隻有20公裏,國民黨已集中了11個師的兵力,準備北上解錦州之圍,海軍中最有力的艦艇‘靈埔號’與‘重慶號’也開到了葫蘆島海麵,準備直接支援陸上的攻擊。”

塔山阻擊戰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展開的。

毛澤東關注著塔山。當毛澤東在西柏坡下令東野“首先攻克錦州”時就明確指出,要注意塔山一線的敵援:“葫、錦援敵進得較快,則你們應準備以總預備隊加入4縱、11縱方麵殲滅該敵一部,首先停止該敵前進。”

蔣介石早就窺視著塔山。“重慶號”乘風破浪,兩次運送他親臨葫蘆島,向塔山遙望。他向三軍下令:“限於14日黃昏前攻下塔山,否則軍法從事。”

胡奇才將軍的回憶,引起我濃厚的興趣。

“您是什麼時候到塔山的?”

“當時我是4縱的副司令員,司令員是吳克華,政委是莫文驊。10月6日、7日,我縱奉命到達塔山、白台山、高橋地區,並連夜築起工事,積極備戰。10月11日,林彪拍來一份急電,要我迅速趕到塔山前線協助12師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