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要寫一位犯過錯誤的人?”鍾偉將軍是四野部隊中的“好戰分子”,他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他優點很突出毛病也很突出。《槍聲遠去了》一文並沒有忌諱他的缺點,因此被他家人認為是寫鍾偉將軍最像的一篇文章,也因而至今仍在網絡上“瘋傳”。當我采寫梁興初將軍時,這位被稱為“萬歲軍”軍長的戰將還處在林彪事件的沉重陰影中,《“萬歲軍”軍長》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等於為這位戰將說了“功是功,過是過”的公道話。原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於1976年7月13日不幸殉職,此後一段時間官方從未公布過將軍殉職的真正原因,而《東南折棟梁》一文,是當時披露皮定均將軍飛機失事最詳細、最權威的報道。因為當時曆史背景複雜,寫作與發表此文也頗費周折。在這本書中,寫得最晚的是《戰將的風骨》,1995年首發於《廣州文藝》。此文的內容基本上是由尤太忠將軍臨終前口述素材整理而成。將軍晚年喜歡讀戰爭回憶錄,但他身經百戰卻從來不寫隻字片語,也不許別人寫。因此,《戰將的風骨》披露的內容均為首發也格外珍貴。

我所采訪的這批開國將軍都是從放牛娃成長起來的戰將,他們很多人有過五關的輝煌,也有走麥城的敗戰;有功有過,有得有失;有喜怒哀樂,也有七情六欲。因此,在我的眼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大英雄。他們本來就不是“高大全”臉譜式的人,而是具有不同個性、豐富生動的曆史人物群體。任何曆史事件的發生,都是人在其中起作用,任何英雄行為都是人的行為,對他們的任何神化或魔化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曆史態度。突破了正麵人物“高大全”創作模式,還原了一批有爭議有性格的開國將軍形象,我認為,這就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作為寫作者的重要收獲,盡管這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中是十分困難的。

在戰爭年代中,開國將軍們的泥土味、火藥味、個性和野性,就像電視劇《亮劍》所展現的一樣,實際上遠遠超過了我們今天的想象。特殊的環境造就了他們特殊的性格,他們會罵人、打架、違反軍紀,甚至也會掉眼淚,發洋財,以槍示威,與女人有一些糾葛等。假如傳主是我們所說的正麵的,實際上也一定會有負麵的東西。其實也就是負麵的東西,往往更能真實地反映人物的豐富性和曆史的複雜性。

年輕時我特別喜歡看美國電影《巴頓將軍》,也一直期盼著能夠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中國的“巴頓將軍”。這個願望至今仍然歸於失望,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根本就不敢麵對將軍們的負麵。《亮劍》的成功就在於取得了反映將軍負麵事件和性格上的突破,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有錯誤有缺點的活生生的真實將軍。但我認為它的突破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沒有超過《巴頓將軍》的水準。雖然大家都很喜歡李雲龍,但不一定會喜歡李雲龍作為自己的父輩形象出現在銀幕上。這就是我們“為尊者諱”的人文環境,如此的結果使得很多將軍隻是成為曆史事件的符號或“高大全”的聖像。這也許就是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巴頓將軍》那樣優秀的戰爭片的重要原因吧!

收集在這裏的大多是20年前的作品,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批處女作。當時寫這批將軍由於時代和材料的局限,確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書中對人物的認識和評價,甚至連文風都留下了當時環境下所難以避免的瑕疵。在重新修訂過程中,除個別事實有誤或技術差錯做了修改外,其餘仍然基本保持當時出版的“原貌”。我認為,保留當時的記憶,哪怕是有偏差的記憶,也是一種尊重曆史的表現。感謝關心我的作品的讀者,也感謝為使這些作品呈現給讀者付出辛勞的同仁!

書中有關照片均由將軍本人(或其家人)和照片原件收藏者提供而非網上下載,並征得其家人同意在本書發表。其具體來源如下:陳士榘、溫玉成、胡奇才、龍書金等照片由其本人向作者提供;黃克誠、鍾偉照片分別由其子黃熙、鍾戈輝提供;鄧華、王近山照片由其戰友提供。因時間久遠,大多作者查不到姓名,敬請原諒。

吳東峰

2013年3月寫於廣州東湖畔三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