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魯:教化巴漢(1 / 3)

張魯集團的崛起,得益於漢末諸侯紛爭。各路諸侯爭霸的焦點大都集中在中原地區,這使得漢中這塊曆來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地區被忽略了,因此給了張魯以可乘之機。同時,張魯集團“雄據巴、漢垂三十年”的方式也很特別,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宗教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張魯集團的存在,不僅對漢中地區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張魯的崛起

張魯(?—216年),字公祺,沛國豐人。關於他的早期經曆,後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現以最早期的曆史文獻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陳壽《三國誌·張魯傳》記載:“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複行之。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眾。”

常璩《華陽國誌·漢中誌》載:“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穀道……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脩攻固……魯遂有漢中。”該書《先賢士女總讚》中提到:“(趙)嵩事太守蘇固,固為米賊張修所疾殺,嵩痛之。”

這裏,有必要談談上文提到的張修。他究竟是何許人也?張魯為什麼會將其殺害?張修的死對張魯勢力的發展又起到了什麼影響呢?這個問題曆來眾說紛紜,南北朝的裴鬆之在為《三國誌》做注的時候就說“張修應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專家、學者對此爭論不休。筆者在此根據較為原始的記載做一個大致的分析。

關於張修的曆史記載,最早出自曹魏時人魚豢的《典略》。後來裴鬆之在為《三國誌》做注之時做了引用:“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

之後是前引的陳壽的《三國誌》和常璩的《華陽國誌》。此二書都說出了一個相同的內容:在劉焉派遣張魯進攻漢中之時,張修已經與張魯合流並成為了張魯的部下。

再後就是範曄的《後漢書》。該書《靈帝紀》載:“巴郡妖巫張修反,寇郡縣。”

從這三段早期曆史記載看,張修並不是張衡,裴鬆之的說法是錯誤的,而且,如果張修就是張衡,張魯殺父也於理不合。

那麼,張修的主要活動地點在哪裏呢?從上麵的記載來看,他主要的活動地點在巴郡。宋代尚存漢末巴郡太守樊敏的碑文,被宋人洪適收錄在《隸釋》一書中。該碑文寫到:

季世不祥,米巫凶瘧,續蠢青羌,奸狡並起,陷附者眾。君執一心,賴無洿恥,複辟司徒,道隔不往,牧伯外公,二世欽重,表授巴郡。後…… 以助義都尉養疾閭裏,又行褒義校尉。

綜合這兩個最早期的曆史記載分析,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張魯祖孫三代都在益州漢中地區傳道,在該地區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而張修也是五鬥米的道眾,中平年間在巴郡發動起義,並控製了巴郡的大部地區。為了平息張修的起義,時任益州牧的割據勢力劉焉向東漢朝廷推薦樊敏擔任巴郡太守,對張修義軍進行鎮壓。經過樊敏的鎮壓和劉焉的拉攏,張修義軍最後投降了劉焉。之後劉焉委任張魯為督義司馬進行控製這支軍隊。為了穩定益州的形勢、擴大自己的地盤和控製範圍,劉焉派遣這支軍隊去討伐當時的漢中太守蘇固。張魯在取得與蘇固作戰的勝利之後,又殺死了張修,並完全控製了張修所統帥的這支武裝力量,同時也接管了原本屬於張修控製的巴郡地區,並從此開始了稱雄巴漢的割據時代。

稱雄巴漢

前文提到,張魯的崛起,主要歸功於劉焉。因此,在張魯開始割據巴漢之時,如何處理與劉焉的關係顯得至關重要。《後漢書·劉焉傳》中說:“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道,往來焉家。”《三國誌·劉二牧傳》則記載:“(劉璋)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讎敵。”這說明為了鞏固張魯與劉焉的關係,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其實成為了劉璋的人質。張魯占據巴郡、漢中之時,劉焉也正在加緊鞏固自己在益州的統治,因此,雙方之間基本處於和平共處的階段。而且,張魯還數次殺害了東漢朝廷派往益州的使者,而劉焉則上書稱“米賊”阻斷了通往京師的通道。這也說明了此時的劉焉和張魯的關係還是比較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