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璋:困守益州(1 / 3)

劉璋集團,是劉焉集團的延續和發展。自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益州牧劉焉病逝後,其子劉璋便繼任了州牧一職,並接掌了劉焉所締造的益州割據勢力。該集團自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至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期間,盤踞益州地區長達20年。對於漢末益州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曆史作用,也為之後蜀漢政權的建立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環境。

上任伊始

劉璋集團的形成,源於劉焉死後劉璋的繼位。雖然之前劉焉在益州已經統治了六年,但並沒有給劉璋帶來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因此劉璋繼位伊始,麵臨了來自內外兩方麵的挑戰,形勢非常嚴峻。

首先是來自外部的強大壓力。《三國誌·劉二牧傳》注引《漢獻帝春秋》中說:“漢朝聞益州亂,遣五官中郎將牛亶為益州刺史;征璋為卿,不至。”而在《英雄記》中則是說:“焉死,子璋代為刺史。會長安拜潁川扈瑁為刺史,入漢中。荊州別駕劉闔,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璋使趙韙進攻荊州,屯朐忍。”綜合這兩個記載可以得出一個判斷:由於在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曾經聯合涼州的韓遂、馬騰集團對當時控製東漢中央政權的李傕、郭汜集團進行對抗,並企圖進攻長安,誅殺李傕、郭汜,以獲得對中央政府的控製權,因此,李傕、郭汜集團與劉焉集團並不是戰略盟友,而是互為對手。在劉焉死後,李傕、郭汜集團便立刻向益州派遣刺史,企圖奪取對益州的控製權。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便聯合了此時荊州的劉表集團和益州內部反對劉焉統治的部分本地勢力,欲乘著劉璋立足未穩,發動突然襲擊。在這種嚴峻的局勢麵前,支持劉璋繼位的勢力奮起反擊。劉璋利用的,是其父劉焉所遺留下來的主要力量——以趙韙為首的外來益州勢力,終於打敗了來自外界的挑戰。最後遠在長安的李傕、郭汜也隻能承認了劉璋的政治地位。《後漢書·劉焉傳》中說:“詔書因以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

其次是益州內部的各種政治勢力的挑戰。在打敗了涼州李傕、郭汜集團對益州的襲擾之後,劉璋沒有過上幾年安穩日子。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來自益州本地的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又爆發了。而這次叛亂的主要起因,是原本劉焉維持益州統治的主要力量——以趙韙為首的外來益州勢力與另一外來的東州勢力發生的嚴重矛盾。《後漢書·劉焉傳》記載:

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璋性柔寬無威略,東州入侵暴為民患,不能禁製,舊士頗有離怨。趙韙之在巴中,甚得眾心,璋委之以權。韙因人情不輯,乃陰結州中大姓。建安五年,還共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反應。東州人畏見誅滅,乃同心並力,為璋死戰,遂破反者,進攻韙於江州,斬之。

劉璋依靠父親留下的“東州兵”這支同為外來勢力的武裝力量,得以平息了這場內訌。從而緩和了益州的內部矛盾,基本穩定了益州內部形勢。不過這種表麵上的穩定,其實是暗藏危機的。

治理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曾經說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他的這番言論,雖然飽含貶義,但是卻從客觀上表明:劉璋對益州的治理還是比較成功的,就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在劉璋統治下的益州“民殷國富”。

綜合各種曆史記載,客觀地說,劉璋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多方麵的,還是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首先,劉璋初步平衡了益州各種政治力量的關係,保持了益州內部的基本穩定。筆者在論及劉焉的時候曾經提到,劉焉統治益州,主要依靠了三種政治力量:第一是以趙韙為首的外來益州勢力,前引《後漢書·劉焉傳》中“趙韙之在巴中,甚得眾心……乃陰結州中大姓這股力量”,就證明了趙韙在益州的地位和政治影響。不過這股力量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發動的叛亂中被東州兵大敗,實力大損,失去了對益州政局的影響力;第二種是益州本地勢力。這股力量的主要代表是廣漢人王商,王商是東漢中葉名臣、巴郡太守王堂的曾孫,同益州很多大族有聯姻關係,為漢末益州大族的主要代表人物。《華陽國誌·劉公孫述劉二牧誌》中說:“州帳下司馬趙韙、治中從事王商等貪璋溫仁,共表代父。”這也證明了王商在益州政壇的影響力,在趙韙勢力失敗之後,王商所代表的本地勢力在益州日益發展壯大。據《華陽國誌》中的記載,王商先後向劉璋推薦了孟彪、陳實、龔揚、趙敏、王澹、盛先、黎景等人,都是益州大族;除此之外就是劉璋在平定趙韙叛亂時所仰仗的主要軍事力量——東州士了。前引《後漢書·劉焉傳》中他們的青壯被改編成了東州兵,同時他們還逐漸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華陽國誌·劉公孫述劉二牧誌》中說:“時南陽、三輔民數萬家,避地入蜀,焉恣饒之,引為黨與,號東州士。”這就說明早在劉焉時期,東州士已經成型,到劉璋時期由於劉璋的支持而開始壯大起來。《華陽國誌·蜀誌》中說:“四曰涉頭津,劉璋時,召東州民居此,改曰東州頭。”而在東州勢力與趙韙勢力發生衝突的時候,劉璋選擇的是東州士。這些也足以說明東州士在劉璋心目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益州政局穩定後,如何處理益州本地勢力和東州士之間的關係,是劉璋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從劉璋控製益州到劉備入川之前的情況看,益州基本保持了十餘年的政局穩定,在這段時期也沒有出現政局動蕩的情況,說明了他在處理二者關係的問題上還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