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後記(1 / 2)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瑰麗的曆史,為人類世界帶來了影響深遠的光燦燦的“雅文化”,它顯現了中華文化的鮮活,印記著永遠向上的中華民族之魂,足以讓世人仰之彌高。中華文化自身又在發展著,它在自然演進過程中,新舊形態之間血脈相通、“基因”相連。中華文化具有曆久彌堅的凝聚力。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指出:“幾千年來,中國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更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上、文化上團結了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中華文化又是包容的文化——兼容並包正是三千多年來的中國傳統教化,“和而不同”、“並行不悖”。咱們中國人容許“見仁見智”,深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管子》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就是把禮儀列為立國要素之首。結果是,博大的“柔遠人,懷諸侯”的海涵,使得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裏,在跟許許多多外族文化的碰撞、交流和磨合的過程中,能夠吸納外來養分,融合其他民族的智慧(20世紀20年代,印度國父甘地曾說:“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此名言至今仍被印度人奉為圭臬,可幾千年前我們的中華先人早就是這樣實踐的了)。其實數千年來,世界各種文化都在不斷交流、融合,互汲營養,這才沉澱出人類的燦爛文化。曆史上,希臘曾經學習埃及文化,羅馬曾借鑒希臘,阿拉伯曾參照羅馬,中世紀的歐洲曾模仿阿拉伯,而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又曾仿效拜占庭帝國……公認的結果是,希臘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希伯來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為人類文化的繁榮各都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曆史和現實。費孝通先生曾精辟總括這種文化自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長期成功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中華文化不僅與外族文化形成了曆史對應的和互補的關係,而且還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對外吸納的動能,綻放著不分人種、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世界文化的多彩之花,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請見附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中華文化更是創新力旺盛的文化,它在不斷同化、統一和繁榮國內各民族傳統文化、采擷外來菁英的同時,自有交融未來的恢宏氣度、化合美好的博大胸襟,因而生生不息,永不停步。

願我中華文化不斷繁盛、更加輝煌!

然而,被外國人稱為“生命之友”、“和平之友”的中國人民,可能囿於“性情沉靜”、“不擾鄰國”的藩籬,若論本國文化的密碼化建樹,與泱泱大國的地位的確並不太相稱。筆者既不媚外,定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也不諛俗,不因中國古來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就非說是“中國人最先登上月球”不可。筆者曾經提到過,我們的先人並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的密碼學方麵的財富,究其原因,可能有五:一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其載體為漢字。而漢字是象形文字,本來就較難作編碼之想;二是漢字非常難認、難寫,這實際上妨礙了漢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因而也阻礙了漢字“密碼化的進程”;三是正因漢字難學,故讀書者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才能啃得懂、啃得通(牧童識字也須經“十年寒窗”磨礪)。這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窮人因需為衣食奔波而無緣問津讀書之事,認字故爾“天然”地成了富人身份的標誌。因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用漢字書寫的信件在一定意義上就成了“密文”,無需另加什麼措施就有一定保密作用了(書信對於文盲來說,不是看不懂的“密文”又是什麼);四是那些文人墨客又深受儒教的重文輕經濟、賤科學的思想熏染,所以他們雖都聰明絕頂、學富五車,但卻“不屑於”過問“密碼”的編製,原因是它難“登大雅之堂”;五是那些讀書人多為博取功名而賣命,他們的信條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可的確也有少數學子,尤其是經曆過宦海浮沉而劫後獲得餘生的官場失意者信奉“遠離權與術,采菊東籬下”),全力追求的是金榜題名、榮歸故裏、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過問密碼編製學問,就算有心,也覺無力,所以他們當中雖然不乏博學鴻儒,可到頭來竟無一人能對密碼學作出重大貢獻,更無古人在世界密碼技術史上留下很深的華人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