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後記(2 / 2)

因此,每當談起密碼學,國內外人士均曆數斯巴達人的“天書”、凱撒密表、艾伯蒂的圓盤密碼、卡達諾的漏格板、單表代替、多表代替、綴字換字式密碼、分置式密碼、轉換式密碼;弗納姆體製、代數加密體製、移位寄存器加密體製、單密鑰密碼體製、雙密鑰加密體製等等。遺憾的是,這些密碼或密碼體製的發明“專利權”都屬於“老外”及其祖先,都不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話說回來,我中華文化畢竟博大而精深。拙書的篇幅(含腳注和尾注)應有近24萬字,但充其量也隻是映照出“密碼化”的中華文化海洋中一朵浪花所濺出的一滴水珠而已。本人還有一點兒自知之明,自忖對於“密碼化”的中華文化的精細整理,決非己之所能。拋磚引玉是撰寫本書的初衷,掛一漏萬正利於研究者去“開發”。

以“密碼化的中華文化”為題的拙文,曾出現在兩種技術雜誌上,分別約1萬餘字和約12萬字(均連載),那是被兩雜誌的總編“逼”出來的。以此為基礎,遂擴充成本書稿。

撰寫本書不是想搞什麼創新,而是旨在反映我中華文化的深邃精湛和多姿多彩,所以凡能為本書主題服務的文化趣聞、名人佚事等都在筆者搜獵和取用的範圍之內,以“密碼化”的中華文化為主線,把本人所能了解到的我國各個曆史時期別人已經“密碼化”了的現成“珍珠”串接起來,期以盡可能地記敘並彰顯我中華獨特的“密碼化”的文化風貌及其豐富內涵,企圖盡量揭示中華文化各領域、各層麵的“密碼化”之悠悠源流。因此之故,本書較多引用了《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世界五千年智謀總集·中國卷》等辭書和《中國智慧大觀》《中國文化概論》《中華傳統文化的陷阱》《文化力》《中國曆代懸案》《中國古代曆史之謎》《中國科技十二講》以及《妙語奇詩巧聯解趣》《奇詩攬趣》《詩趣趣詩──奇妙的中國詩林之旅》《趣說三星堆》等書中的一些例子,但也參考了很多其它相關文獻,如《易學基礎教程》《周易與漢學》《中西文化回眸》《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中國對聯大觀》《對聯故事》《古今聯話》《中國古代兵書通解》《幽默技巧大觀》《古蜀的輝煌、《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不能不知的1000個最基本的文化常識》等等,以及一些報紙、新聞、雜誌、央視和網上的好些文章或消息,特向上述書目的作者、記者及網友表示衷心的感謝。惟因參照和引用的文章過於駁雜、量也太多,沒法一一列舉出來,敬請原諒,也引以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