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元明清篇(2)(1 / 3)

天下第一大案的真相

我們去商店買東西,到餐館吃飯,在旅館住宿,開發票時都會看到大寫的漢語數字,如“壹、貳、叁、佰、仟、萬”等。漢語數字大寫,在技術層麵上確是重要的舉措,堵住了賬冊上的一個漏洞,所以沿用到現在。可是,您知道漢字數字大寫是怎麼產生的嗎?這就要談到天下第一大案——明初洪武年間的郭桓案,漢字數字大寫是這個反貪大案意外的收獲。之所以將郭桓案稱為天下第一大案,是因為此案涉案數額之巨、涉及範圍之廣、涉案人數之多、造成影響之大堪稱天下第一。雖然這個天下第一大案早已蓋棺論定,但其中還是存在一些撲朔迷離需要你我共同探討的地方。

■冰山初顯

事情的發生是這樣的。公元1385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國家監察部餘敏、丁廷舉兩位部長(禦史)起訴財政部副部長(戶部侍郎)郭桓勾結北平省政府(當時稱為布政司)官員趙全德貪汙國稅盜賣官糧。起訴書上列出了郭桓的五條大罪:

第一條,郭桓等人勾結地方官員私分了應天、鎮江等五府(州)的稅收和秋糧。

第二條,郭桓等人收受地方官員五十萬貫賄賂,任其私分浙西地區秋糧一百九十萬擔。

第三條,以郭桓為首的貪官汙吏在征收皇糧國稅時,巧立名目,擾民害民,收取的費用五花八門,多如牛毛,比如:車腳錢、水腳錢、口食錢、庫子(即倉庫保管員)錢、蒲簍錢、竹簍錢、沿江神佛錢。

第四條,郭桓等人收受應天、鎮江等五府(州)富戶徐添慶等人的賄賂,私自免除他們的馬草(戰馬所需的草料),將負擔轉嫁給已經交納馬草的安慶百姓。

第五條,以郭桓為首的貪官汙吏往糧食豆類裏摻水增加斤兩,導致大量官糧腐爛變質,事情敗露之後,他們將成千上萬擔被毀官糧埋入地下以銷贓滅證。

郭桓等人幾年之內連貪汙帶盜賣再加上摻水毀掉的官糧,總共給大明朝造成了兩千四百萬擔糧食的損失,而這相當於當時整個國家一年的收入。結果,出身貧苦農民,深知“民以食為天”的明太祖朱元璋震怒了,他立即成立了以“國家檢察院”副院長(右審刑)吳庸為組長的郭桓案專案組。

■一損俱損

郭桓等主犯們的腦袋自然是保不住了,同時,對他們同黨的追查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朱元璋“鐵血皇帝”的氣勢和手段又一次在曆史舞台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很明顯,朱元璋認為:把官員們拉出來排成一排,用機槍掃射可能有冤枉的,但隔一個斃一個,肯定有漏網之魚。在這個想法支配之下,為了保證除惡務盡,他超時代地采用了國民黨查殺共產黨的理論——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

在嚴格的追查之下,朱元璋發現,幾乎所有六部的官員都成了郭桓的同犯。其中包括“文化部部長”(禮部尚書)趙瑁、“司法部部長”(刑部尚書)王惠迪、“國防部副部長”(兵部侍郎)王誌、“建設部副部 長”(工部侍郎)麥至德等部級高官顯貴,下麵的臭魚爛蝦小嘍囉更是數不勝數。此案過後,一個部裏隻剩下了寥寥可數的幾個人,部長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這在世界曆史上恐怕都是空前絕後的。

中央的官員“近水樓台先得月”,最先倒在了來勢迅猛的肅貪颶風之下,地方官員當然最終也難以逃脫皇帝親手編織的不疏不漏的優質漁網。朱元璋要求以贓款賄銀為線一路嚴查下去,一直追查到最初的行賄者。最終的結果令人震驚,大明帝國所有十二個省政府竟然都有官員涉入郭桓案,朱元璋的憤怒可想而之,一聲令下,把涉案的省(布政司)、市(府)、縣(州縣,當時的州大體相當於縣級市)各級官員以及行賄的富戶都鎖上鐐銬,打入死牢,等待他們的是那刑場上劊子手高高舉起的血淋淋的鬼頭刀。

據《明史·刑法誌》記載,在郭桓一案中,“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係死者數萬人……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也就是說,從中央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直隸和各省的好幾萬人都牽連在這個案子當中,被關進監獄處死,全國的豪民富戶大多數因此破產。

■兔死狗烹

郭桓案一起,數萬官員人頭落地,其中大多數屬罪有應得,但也不乏蒙冤而死者。其中,最冤枉的當屬最後被推上斷頭台的這個人,他是誰呢?您是如何也猜不到的,因為這個答案太匪夷所思、太出人意料了。

朱元璋在郭桓一案中采取的“鐵血政策”在士大夫階層和富民階層中引起了極大的不安和不滿,當初彈劾郭桓的餘敏、丁廷舉又上奏章說郭桓居心叵測地胡亂攀扯好人,而審判機關嚴刑逼供,結果無辜者屈打成招,造成冤案。為了安定人心,平息眾怒,朱元璋需要找一隻“羊兒”來替他承擔罪責,找來找去,這個痛苦而致命的帽子最終戴在了負責此案的“國家檢察院檢察長”吳庸頭上,於是,吳庸成了最後一個因郭桓案被殺的官員,而且死得極慘,被淩遲(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處死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吳庸的結局著實讓人慨歎,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