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朱元璋傳下聖旨大赦天下,宣布郭桓案就此結束,以後不再追究。天下第一大案至此收場,但是,朱元璋的肅貪風暴並未到此結束。
■重典治貪
朱元璋使用重典,是對元朝以來官場鬆懈腐敗惡習的一種有些過度的矯正。朱元璋常說,吾處亂世,不得不用重典。為了反腐懲貪,朱元璋規定,凡贓款達到六十兩白銀以上的,就要將犯罪者梟首、剝皮示眾。當時,在縣城附近都設有一座土地廟,作為剝皮行刑的場所,稱作“皮場廟”。被剝下的案犯人皮中填滿雜草,懸掛在官府公堂的座位旁邊,以示警戒。後任官吏於此辦公,無不觸目驚心,肉跳不已。
其實,對於當年必定要死的官員來說,砍頭已經是最好的歸宿,比砍頭更慘的刑罰多得不計其數,朱元璋在如何殺人上是頗有天才的。當時的酷刑,除淩遲處死之外,還有洗刷、鐵刷、梟令、稱竿、抽腸等死刑,此外,尚有挑筋、剁指、刖足、斷手、刑臏、去勢等讓人生不如死的酷刑,一時間,明初官場簡直猶如“活地獄”一般,以致魯迅在幾百年後仍對此大發感慨說:刑罰如此之殘酷,令人感到不像是在人間。
對於貪官汙吏、劣紳土豪,朱元璋確實是太狠了一些,但他對處於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是體恤有加的。在他的肅貪風暴之下,官場風氣與元末相比為之一新,“百姓樂業,河清海晏”,而且這種局麵一直延續到半個世紀後的“仁宣之治”時期。
大航海家鄭和的前半生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麼,明成祖朱棣為什麼選擇鄭和作為下西洋這一大型外交活動的首席負責人呢?鄭和在下西洋之前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經曆呢?
這事應該從鄭和的先祖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說起。咱們先說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這個名字,此名來自阿拉伯語的音譯,“賽典赤”是對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是姓,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名,意為長壽。
從名字來看,鄭和的先祖應該是來自阿拉伯地區的貴族,事實也的確如此。烏馬爾不但是貴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貴族,他是傳說中的“聖裔”,也就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後代子孫。烏馬爾來到中國後,憑借自己的突出能力和貴族身份在蒙古國(後改稱元)的軍隊中擔任了重要職位。1253年,蒙古軍隊攻占了位於今雲南地區的大理國,征服了當地各民族,並於1276年設置了雲南行省,而被任命統治雲南的就是能征慣戰、屢立戰功的烏馬爾。
烏馬爾不僅能在馬上幫助蒙古人打天下,而且有著出眾的政治才能,在他的治理下,雲南政通人和,百姓安樂,他也得到了雲南人民的擁護和中央政府的嘉許,死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鹹陽王”。
鄭和的曾祖父仍然延續著“聖裔”的稱號和姓氏,他的祖父則因為某些原因隨了母姓,改姓馬。鄭和的父親名叫馬哈支,生有二子四女,長子文銘,次子三保,也就是後來的鄭和。
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回教徒,都有不遠萬裏到麥加朝聖的經曆,父親和祖父言談中對海外風情的描述讓年少的馬三保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無意中為他將來的遠洋航行埋下了伏筆。
公元1381年冬天,鄭和十歲時,天大的災難降臨到了少年馬三保的身上。
這一年,明朝軍隊攻進了元朝貴族據守的雲南,打到了鄭和的家鄉昆陽州(今雲南晉寧)。小馬三保在戰亂中和家人離散,不幸被擄進了明營,更為不幸的是,他在那兒慘遭閹割,成了太監。
幾年後,馬三保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少年,就把他留在自己身邊做了侍衛。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數不清的汗馬功勞,特別是在鄭村店一戰中,他身先士卒,冒死衝鋒,給朱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