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兩宋篇(7)(1 / 3)

秦矩一到蘄州,就積極投入了戰備工作,他和知州李誠之密切合作,發動軍民修繕防禦工事,做好了迎敵準備。公元1221年,十萬金兵南下蘄州,秦矩和李誠之決定一同死守蘄州,和城池共存亡。可笑的是,當金兵頭領聽說守城的是秦檜的後人時,竟然興衝衝地派人前來勸降。殊不知,秦矩和其祖秦檜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結果,金國使者一說出來意就被憤怒的秦矩砍掉了腦袋。

秦矩又一次以自己的行動表明了誓死抵抗金人侵略的堅定態度。不幸的是,敵我力量眾寡懸殊,蘄州城最終被金兵攻破。城破之時,秦矩和知州李誠之都按照當初的約定選擇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生歸宿——李誠之與家人一起自殺殉國,秦矩帶領兒子秦浚等一家七口投身烈火之中,為國捐軀,在抗金史上留下了悲壯豪邁、動人心魄的一幕……

楊萬裏:詩歌之外的人生

說到南宋大詩人楊萬裏,我們就會想起他筆下膾炙人口、充滿鄉野氣息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於是我們就想當然地在腦海中把他描繪成一位陶淵明一樣的鄉間隱士,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雖然楊萬裏晚年確實選擇了辭官隱居,歸去來兮,但從其一生經曆來看,他絕對不是一位隻愛寫詩飲酒的宋代陶淵明。

■力主抗金

公元1127年正是北宋被金滅亡、南宋剛剛偏安的多事之秋,楊萬裏恰好在這一年出生於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水縣),而他成年後的政治立場好像在他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南宋紹興二十四年,二十七歲的楊萬裏得中進士,走上仕途。楊萬裏先被任命為贛州司戶,後又調到永州零陵縣作縣丞,在這裏他遇見了對他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南宋名相、抗金統帥張浚。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南宋有一個張浚,還有一個張俊,前者一直是主戰派,而且是嶽飛、韓世忠的伯樂,後者則先主戰後主和,最終和奸相秦檜狼狽為奸殺害了嶽飛。

當時,張浚正因為受到主和派的排擠在永州謫居。滿懷愛國之情的楊萬裏有幸拜見了自己一直仰慕崇敬的抗金統帥,並且成了他的學生,多受其勉勵與教誨。他以“誠齋”作為筆名,就是為了銘記老師的“正心誠意”之教。

楊萬裏不僅有著愛國抗金的滿腔熱情,而且胸中藏著安邦禦侮的完整方略。

公元1167年春,為父親守孝三年期滿的楊萬裏來到京城臨安,等待朝廷新的任命。在此期間,他先後拜見了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也是抗金名將),上政論《千慮策》。《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等共三十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曆史教訓,大膽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了楊萬裏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讀後讚歎說:“東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薦兩人,當以此人為首。”

楊萬裏一生力主抗戰,始終反對屈膝議和。在進奏皇帝的許多“書”、“策”、“劄子”中,他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麵對中原淪喪,江山半璧的局麵,他堅決抨擊投降派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直率地告誡孝宗皇帝要時刻不忘備敵謀敵,禦敵製勝。

楊萬裏對抗金事業一片忠誠,念念不忘,所以他對他的老師、抗金統帥張浚一直充滿著崇敬景仰之情。

1188年三月,宋孝宗采納翰林學士洪邁(就是《容齋隨筆》的作者)的建議,以呂頤浩(南宋初期有爭議的丞相)等人配饗高宗廟祀,也就是和先皇一起接受皇帝臣民的祭祀,楊萬裏力爭主戰名將張浚才應該享有這樣的光榮待遇,批評洪邁忠奸不分,“指鹿為馬”,孝宗皇帝聽到這個成語不由大怒,因為他覺得楊萬裏說洪邁“指鹿為馬”就是罵他是昏庸糊塗的秦二世,於是大吼一聲:“萬裏以朕為何如主?”把大詩人從太子身邊(當時楊萬裏在尚書省當部長,並兼任東宮侍讀)趕到偏遠的絹州(今江西高安)去了。直到孝宗把皇位禪讓給太子,也就是宋光宗,作為前太子老師的楊萬裏才重新回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