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請命
楊萬裏對國家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對百姓則愛民如子,一直在努力踐行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偉大誌向。
公元1170年,楊萬裏升任奉新縣知縣時,正好碰上大旱之災,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裏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貧苦百姓,府庫卻依然空空蕩蕩,深知是衙役吏員們在中間多有盤剝,他立即下令釋放牢裏的所有“囚犯”,並嚴禁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家每戶一紙通知,減少稅額,放寬期限。百姓們紛紛主動前來交租納稅,不到一個月,所欠租稅就全部交清了。
雖然楊萬裏在奉新縣的任職時間隻有半年,但卻憑借其不擾民的政治理念取得了不少的治績,獲得了百姓的讚揚。楊萬裏看重人民,同情人民,將國家命運寄托在人民身上,指出官吏敲骨吸髓、壓榨人民勢必激起人民的憤怒、仇恨和反抗。因此他在為官期間一直堅持不擾百姓、不貪財物的原則,並且提醒皇帝“節財用、薄賦斂、結民心,民富而後邦寧,興國之計,就在於此”。
楊萬裏為人清直,個性剛正,指摘時弊,無所顧忌,為民請命,敢作敢為,因而始終不被重用,但他對此並不在意,因為在他內心的天平上,為民造福遠遠高於高官顯位。
事實上,楊萬裏視仕宦富貴如敝屣,隨時準備棄掉。在作京宮時,他就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盤纏路費,鎖於箱中,藏於臥室,又告誡家人不許買一物,以免一旦離職回鄉行李累贅。這樣一位高風亮節、不戀富貴的“日日若促裝”待發者,和那些蠅營狗苟以求升官、整日患得患失之輩形成了鮮明對照。
楊萬裏從江東轉運副使職上離任時,應有“餘錢萬緝”,他“全棄之於官庫,一文不取而歸”,真可謂兩袖清風。退休後他隱於故鄉南溪之上,所居之處隻是幾間能避風遮雨的老屋而已,當時的詩人徐磯情不自禁地寫詩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
楊萬裏退休的原因也是和百姓命運息息相關的。當時朝廷欲在江南諸郡發行鐵錢,楊萬裏以為這項政策於民不便,因此拒不奉詔,這下惹怒了當朝宰相韓侂胄,便將他從江東轉運副使改知贛州。楊萬裏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拒不赴任,以年老多病為由“乞祠官(無實際官職,隻領俸祿,等於退休)”而歸去來兮,學先賢陶淵明在老家吉水做起了隱士,從此再也沒有出仕。
■憂國而逝
我們都知道陸遊在耄耋之年“尚思為國戍輪台”,在風雨大作的深夜,“鐵馬冰河入夢來”,離開人世之際,猶然“但悲不見九州同”,囑咐兒子在王師北定中原之時“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晚年依舊心憂國事,不忘北伐,“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同為“中興四大詩人”的楊萬裏(另外兩位是範成大和尤袤)又何嚐不是如此情懷呢?
雖然楊萬裏在回鄉隱居後所寫的《答沈子壽書》中說自己離開官場“如病鶴出籠,如脫兔投林”,但他即使已“處江湖之遠”,內心深處其實也一直在關注著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
楊萬裏是當朝皇帝宋光宗的老師,所以光宗皇帝在他歸隱後曽幾次召他進京,但他都“辭而不往”。他之所以如此,並非不願再為國出力,為君盡忠,而是因為他對當時在朝廷裏獨斷專行、一手遮天的權臣韓侂胄極為反感而又深感自己無力與之抗爭。
韓侂胄此人是個誌大才疏、誇誇其談之輩,這樣的人一旦掌權則極可能誤國誤民,貽害社稷,因此楊萬裏對專權的韓侂胄深惡痛絕。韓侂胄築私家園林南園,慕名請楊萬裏作記,楊萬裏毫不客氣地予以堅決拒絕,留下了“官可棄,記不可作也(他是帶職歸隱的)”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