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兩宋篇(6)(2 / 2)

這段時期,魏勝操練軍隊,獎勵農桑,海州百姓衣食無憂,忠義軍兵強馬壯。有自北方來歸者,魏勝真誠相待,貧困的,加以周濟;訪親的,與之同食同臥。甚至抓到金國的間諜,他也好言相勸,並賜以酒食,厚贈遣返。這樣一來,山東、河北一帶歸附者越來越多,魏勝得到許多金國內部機密,上報南宋朝廷。主持北伐的抗金名將、大都督張浚曾將魏勝接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向他谘詢軍務,對他大為讚賞。

為了有效地防範和攻擊金兵,魏勝還發明了“如意戰車”和炮車。如意戰車每輛可容五十多名士兵,隻需兩人推動便可進退自如。戰車前麵裝有獸麵木牌,木牌上有數十根大槍,大槍外麵蒙以氈幕,戰車兩邊則有掛鉤,可分可合。行軍時各車分開,裝載輜重器甲;駐下時將各車鉤連,形成營壘,既可抵禦箭鏃,又可防止敵人接近。接陣時,戰車在外,炮車居中,陣門兩邊弩車,上置弓弩,可射數百步遠。炮車發射火炮,可達二百步之外。兩軍相對,遠則使用弓弩箭炮,近則刀斧槍戟,戰鬥時,則出騎兵兩向掩擊,得勢則乘勝追擊,不利則避入陣中。魏勝把這種戰車的樣式構造繪圖上報給朝廷,得到重視,詔令各軍仿照製造。

魏勝的這些發明創造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想起諸葛武侯的木牛流馬和兵法陣法,它們都閃耀著忠誠和智慧的奪目光芒。

■長使英雄淚滿襟

然而,盡管魏勝智勇雙全,打得金兵聞風喪膽,卻躲不過自己陣營中從背後射來的暗箭。

隆興二年(1164年),北伐開始一年之後,朝中的主和派又占了上風。與金議和後,海州又一次劃入金國,魏勝被調任楚州知州,專門負責清河口的軍務,受淮東路安撫使劉寶的節製。李寶是魏勝命中的貴人,劉寶卻是魏勝的災星加克星。

劉寶是一個既貪生怕死,又妒賢嫉能的小人,他到楚州以後,隻撥給魏勝少量軍隊,並把戰車收歸己有。對於金兵,他則完全遵承主和派的旨意,一味忍讓。金兵見有機可乘,便詐稱要用船把糧草運到泗州(今安徽泗縣)去,由清河口入淮。魏勝知道這是金兵南侵的陰謀,便派人報告給劉寶。劉寶卻回複說:“剛剛議和,不許與金人交戰!”金兵乘機派騎兵向魏勝發動猛攻。魏勝隻得率本部人馬與敵人展開殊死決戰,雙方從早晨六點一直打到下午四時,未分勝負。這時,金兵又有大批軍隊趕到。魏勝一麵拚死抗擊,一麵派人向劉寶告急。劉寶竟然卑鄙地說:“宋金剛剛議和,絕不會發生戰爭。”盡管隻有四十裏的距離,這個家夥竟然不發一兵一卒。魏勝部隊的箭矢用完之後,仍然以土崗為陣地與敵人艱苦周旋。當他聽到劉寶不發救兵的消息後,悲憤地說:“我當戰死於此,以報大宋。如果你們能逃得活命,希望將此事報告皇上。”接著,他命令步兵先撤,自己帶騎兵斷後。他與騎兵邊撤邊戰,當退到距離楚州隻有十幾裏的時候,已是精疲力盡,再也抵擋不住敵營中射來的如蝗飛矢,一代名將就這樣令人痛惜地殞滅了,當時,他才四十五歲,正值壯年。

大英雄魏勝血灑疆場壯烈犧牲之後,膽小如鼠、貪生怕死的劉寶便棄城而逃。

不久,宋孝宗知道了這件事,勃然大怒,將劉寶家資抄沒,流放瘴癘蠻夷之地的瓊州(今海南島)。而魏勝則被追贈為保寧軍節度使,並諡為“忠壯”,在鎮江府江口鎮為他建造了“褒忠”廟,後來又在他戰死之處立下一座“褒忠祠”。正是:青丘有幸埋忠骨,瓊州無辜納佞臣。佞臣死前名已臭,魏勝身後留芳塵。

秦檜後人竟是抗金英雄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秦檜是個主張向金人求和的大奸臣,是殺害抗金名將嶽飛的劊子手,但秦檜的後代曾經為抵抗金人侵略而獻出寶貴生命卻鮮為人知。

南宋遺民、著名詞人周密的《癸辛雜識》給人們講述了這段映照著烈火、浸染著熱血的悲壯往事。

話說南宋寧宗嘉定十年,金兵又一次南侵,南宋朝野上下亂成一團。宋寧宗趙擴眼見滿朝文武一個個像熱鍋上的螞蟻,轉來轉去卻無計可施,不由龍顏大怒:“國難當頭,怎無人為國負任?”這時,老將軍趙放站了出來,他並不是要親自上陣去做“老黃忠”,而是向皇帝推薦了一個人:“秦矩正當盛年,文武兼備,報國心切,可當大任。”

此論一出,當即有人反對,反對派的觀點是:“秦矩乃大逆賊秦檜之曾孫,其祖惡貫天下,萬世唾之,不能用其後人。”

趙放沒有放棄自己的意見,對反對派進行了辯駁:“人各有心,心心各異,安能觀其祖以製其後耶?”

最終決策權自然在最高統治者皇帝手裏,宋寧宗開動腦筋,來了個不偏不倚的折中之法——滿足秦矩的願望,讓他上前線為國立功,但隻給他安排了一個較低的官職。

秦矩的具體職位是蘄州(在今湖北東部)通判兼領守備事略,一腔熱血、報國心切、決意為秦家洗去恥辱的秦矩並沒有因為職卑而不就,而是立刻帶領全家動身趕往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