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兩宋篇(5)(3 / 3)

紹興十年(1140年),正當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宋軍勢欲直搗黃龍(金國舊都,在今吉林農安)之時,宋高宗趙構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了。他下令各部停止攻擊,因為他怕將被迎回的欽宗大哥奪了他這個小弟的皇位。次年,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將大散關至淮河以北的大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金國;每年向金人進貢二十五萬兩白銀,二十五萬匹絹帛,這就是屈辱的“紹興和議”。“在淮十餘年而金人不敢犯”的韓世忠被迫南撤,後又被免去軍權,而令金人感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嶽飛則遭誣入獄,含冤被害,抗金的大好局麵就這樣毀於一旦。

戰爭是暫時結束了,但屈辱像層層烏雲壓在人民,特別是愛國誌士的心頭,正如一首詩中所言:“長恨太平不公平,年年歲幣入金營。”

矢誌抗金為國雪恥的魏勝心有不甘,他離開軍隊隱匿在楚州相時而動。

此後,魏勝經常喬裝打扮成鹽販或者匠人,北渡淮河,到漣水、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沂州(今山東臨沂)等地去刺探金國軍情,一旦發現敵軍有風吹草動,就號召百姓做好抗敵禦侮的準備,隨時起來保家衛國,協同官軍作戰,進而收複失地,解救淪陷區的老百姓。魏勝的家鄉宿遷當時屬敵占區,他深知生活在金人鐵蹄下的大宋遺民“年年淚盡胡塵裏”,盼望真有六軍來。

■紅旗插上海州城

冬去春來,時光荏苒,當年的少年英雄魏勝不知不覺已經步入了不惑之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魏勝渡淮偵察時,發現金主完顏亮正在海州、漣水一帶籌備糧草,打製器械,招兵買馬,為大舉南侵做著最後的準備。他麵見楚州知州藍師稷,報告了這一情況,建議先發製人乘金兵不備襲取淮河北岸的漣水。但是,藍師稷害怕朝廷降罪,不敢采納魏勝的計策。魏勝無奈之下,自己召集了三百名願意參戰抗金的義士,對他們說:“現在金人一心想打咱們,而絕不會想到咱們會去打他們,這正是我們收複失地救民水火的絕好時機!”他率領三百義士連夜渡過淮河,一鼓作氣攻占了漣水城。

占領漣水後,魏勝約法三章,嚴令部下善待百姓,不準擅殺一人。他對城中居民說:“漣水本是大宋國土,你們原是大宋百姓,自從淮北落入金賊之手,大家飽受蹂躪。我的家鄉宿遷比漣水淪陷得還早,我深知大家所受的痛苦。現在金主背信棄義,又要南侵,難道你們不想回歸大宋和我們一道收複失地趕走金賊嗎?”百姓們群情激昂,紛紛表示:“我們做夢都想回歸大宋,給金人當奴隸的滋味早就受夠了!”當下,就有數百人報名參加了魏勝的“忠義軍”。在漣水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忠義軍勢如破竹,一路凱歌,向海州進發。

海州守將高文富是一個死心塌地叛國求榮的漢奸,他聽說魏勝占領了漣水,便帶兵前來爭奪。在離海州城80裏的大伊山,兩軍相遇,戰鬥打響。魏勝揮舞大刀,一馬當先,如關公再世,武聖重生,忠義軍戰士緊隨其後,奮勇衝殺。金軍好多年沒有遇到過這樣勇猛的對手了,嚇得不知所措,掉頭就跑,高文富攔擋不住,隻得也跟著撥馬而逃,退入城中。忠義軍隻有五六百人,強攻非為上策,於是,聰明的魏勝就采用疑兵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一部分戰士繞道海邊,假作從海上登陸,又叫部下在州城四麵廣樹旗幟,多舉煙火,造成人多勢眾的假象。這樣一來,高文富以為自己陷入了宋軍的包圍圈,嚇得緊閉城門,不敢出城,並把老百姓趕到城牆上為他守城。魏勝見這家夥虐待百姓,不得人心,就派人到各城門向守城百姓展開宣傳攻勢,告訴大家隻要他們打開城門協助擒拿高賊,忠義軍絕不擾民,守城百姓大喜過望,立即開城迎接魏勝,並自動充當向導,帶領忠義軍衝向州衙。高文富和兒子高安仁率千餘金兵負隅頑抗,忠義軍勇士以一當十,把高安仁及其爪牙一舉全殲,活捉高文富。

高高飄揚在海州城頭的大宋旗幟像冬末春初的東風溫暖了淪陷區人民冰冷的心,懷仁、沭陽、東海諸縣紛紛歸順。魏勝免租釋囚,開倉濟貧,嚴明軍紀,廣募忠義,深受百姓擁護愛戴。他把部隊分為五軍,並將情況上報楚州知州藍師稷,希望得到朝廷支援。然而,藍師稷等雖然明知金人將背盟南侵,但懼怕朝廷主和派的勢力,不敢上奏,結果,魏勝的忠義軍一直沒有得到急需的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