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兩宋篇(5)(2 / 3)

從某種意義上說,北宋亡於禁軍,而禁軍毀於高俅,這一點和他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發跡史一起把他捆在了“亂自上作”代表的恥辱柱上。

為什麼被害的是嶽飛

南宋大畫家劉鬆年曾經創作過一幅稀世之作,名為《中興四將圖》,栩栩如生、纖毫畢現地描繪了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嶽飛四位抗金將領。出人意料的是,我們最熟悉、最尊崇的嶽元帥竟然排在最後,而殺害這位英雄的凶手之一張俊竟也位列其中。

解答這兩個疑問並不難,嶽飛排在後麵是因為在“中興四將”之中,他的職位最低、資曆最淺、年齡最輕,而張俊在因為殺害嶽飛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之前,的確是一位力主恢複、戰功卓著的抗金名將。隨之而來又有了一個新問題:既然嶽飛並不是抗擊金兵的“中興四將”之首,為什麼被殺害的卻是他呢?

為嶽飛招來殺身之禍的首先是他的性格。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以為中興將帥以嶽飛為第一,但說他“恃才而不自晦”。確實,嶽飛個性剛正耿直,不但不善於保護自己,還在兩件大事上冒犯宋高宗趙構,加深了高宗的忌恨,以致引來了殺身之禍。

第一件事發生在紹興七年(即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讓他節製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嶽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高宗視其為“要君”,鑒於金人威脅還在,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

第二件事發生於同年八月,嶽飛出於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三歲的趙旉早在八年前就驚悸而死,而他在揚州潰退時因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嶽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無能的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幹預朝政的忌諱。

高宗的厭惡、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見的,精忠報國、毫無私心的嶽飛實在是書生意氣,太欠思量了。

其次,在南渡諸大將中,嶽飛是功勳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他在抗金大計上毫不妥協,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就不用我贅言了吧。

令人深思的是,這一點是我們尊崇頌揚嶽飛的原因,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檜殺害嶽飛的主要原因。

在戰場上屢屢敗在嶽飛手下的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術)以殺嶽飛作為議和的交換條件,高宗、秦檜以屈膝求和作為鞏固自己皇位與相權的根本之計,就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嶽飛,於是,嶽飛便非死不可。

嶽飛赤膽忠心,愛國愛民,一心渴望雪靖康之恥,滅臣子之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直搗黃龍府,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最終卻負屈含冤,身心俱創,遺恨風波亭,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曆史上一個震撼人心、令人警省的大悲劇。

魏勝:位卑未敢忘憂國

精忠報國、蒙冤而死的嶽飛每一個中華兒女都非常熟悉,但是另一位倒在自己人暗箭之下的抗金英雄我們卻知之甚少,他就是比嶽飛稍晚一點的魏勝。魏勝的卓越戰功堪與嶽元帥相提並論,他的人生經曆則更具傳奇色彩。

■自古英雄出少年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也就是宋江在梁山泊聚眾起義的第二年,在淮河下遊地區宿遷縣一戶魏姓農家的茅屋之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來到了人間,也許父親希望他將來能夠投軍報國,殺敵立功,就給他起名魏勝。

魏勝的童年是在兵荒馬亂、流離失所中度過的,宣和三年(1121年),北宋軍隊和梁山泊義軍在宿遷附近展開激戰;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權,淮河下遊成了金宋兩國軍隊交戰打仗的主戰場之一。這時,魏勝已經是一個懂事的少年了,他眼見家鄉父老遭受金兵鐵蹄的蹂躪,心中充滿刻骨的仇恨,發誓要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為鄉親們報仇。於是,年幼的他跟著大人們學騎馬、練射箭、耍刀槍,期待著有朝一日上陣殺敵,一雪國恥。

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督兵於魏勝家鄉所在的淮楚一帶,十四五歲的少年魏勝懷著對這位抗金英雄的無比崇敬和對金兵的血海深仇,攜家帶口遷居韓世忠駐守的楚州(今江蘇淮安),並且應募投軍,成了一名弓箭手。

魏勝雖然還是個大孩子,但他膽略過人,驍勇善戰,絲毫不遜於成年人,周圍的人都非常喜歡他,佩服他。他不但和大人們一樣站崗放哨,衝鋒陷陣,而且還敢隻身入虎穴,刺探金國軍情,絕對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