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兩宋篇(5)(1 / 3)

據王明清所言,高俅原是蘇軾的小史(也就是小秘書一類的角色,《水滸傳》中說是書童),他為人乖巧,擅長於抄抄寫寫。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從翰林侍讀學士外調到中山府,臨行前想把高俅送給曾布(雖然蘇軾與曾布分屬新舊兩派,二人在元祐年間是有所交往的,而且還有著一定的交情),但是曾布婉拒了蘇軾的好意,於是蘇軾又把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

王詵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徽宗)的姑夫(《水滸傳》中是端王的姐夫或妹夫),《宋史》中說,王詵雖然是堂堂駙馬,但卻是一個招蜂引蝶之輩,冷落蜀國長公主,公主後來鬱鬱而死,氣得神宗在公主葬後立刻將王詵貶謫。不過王詵卻是一個丹青書法的好手,徽宗在潛邸(以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時,就常與之切磋,關係很好。

元符三年(1100年),王詵與趙佶在等候上朝時相遇,趙佶忘了帶篦子刀,於是向王詵借了一個,修理了一下鬢角。趙佶用後對王詵說:“這篦子刀的樣式非常新穎可愛。”王詵回道:“我最近做了兩個,還有一個沒用過,稍後就派人給你送去。”晚上,王詵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水滸傳》中是玉龍筆架和鎮紙玉獅子,更有文化韻味),碰巧趙佶正在園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露出不以為然之色,或許是趙佶注意到了這個小廝的神情,便問道:“你也會踢嗎?”高俅倒也年輕氣盛,回 答說能。於是二人對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領,將毬踢得如鰾膠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趙佶的口味,趙佶大喜,當即派人傳話給王詵:“謝謝你給的篦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於是變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更為湊巧的是,不久哲宗皇帝駕崩,作為皇弟的端王趙佶幸運地被太後選中繼位,成了大宋皇帝,而高俅這個搭上末班車的潛邸“舊臣”,也鴻運當頭麻雀變鳳凰,一下子從一個閑散王爺的玩伴兒,一躍進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場,並且在官場中青雲直上,很快坐到了殿帥府太尉的位子上。

選擇高俅作為“亂自上作”代表的第二個原因和北宋的滅亡有著密切關係。

北宋王朝走到徽宗當政時,雖然貪汙漫天,腐敗遍地,民不聊生,但還維持著表麵上的繁華熱鬧,特別是在像東京汴梁這樣的大城市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在此時創作完成的。盡管北邊有宋江為盜,南方有方臘起義,實際上他們隻算得上小打小鬧,根本動搖不了趙宋江山的根基,如果沒有女真人的悍然入侵,宋徽宗還可以繼續當他的風流天子、太平皇帝;退一步講,即使女真鐵蹄打破了大宋的安寧,如果黃河以北的宋軍戰鬥力夠強,金軍也過不了黃河;再退一步講,即使黃河防線崩了盤,如果京城禁軍經得起考驗,北宋王朝也不會那麼的不堪一擊,立馬玩完,那麼是誰把幾十萬禁軍徹底搞垮了呢?答案就是——高俅。

據《靖康要錄》記載:“高俅……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 第,多占禁軍,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藝工匠,既供私役,複借軍伴。軍人能出錢貼助軍匠者,與免校閱。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諸軍。請給既不以時,而俅率斂又多,無以存活,往往別營他業。雖然禁軍,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廢校閱,曾不顧恤。夫出錢者既私令免教,無錢者又營生廢教,所以前日緩急之際,人不知兵,無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實俅恃寵營私所致。”翻譯成現代話,大意就是——高俅把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而且很少進行訓練,經常把禁軍當作私役使用。如果你有手藝,就直接給高俅修建樓堂館舍、亭台閣榭,如果你沒手藝,那麼隻能花錢雇用工匠為高俅服務。不但如此,高俅還挪用軍款,扣壓禁軍工資,導致家庭條件差的軍士隻能再找營生賺錢,這樣就更沒法操練了。於是,京城禁軍“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擺設,以至當國家危急,麵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時,開封城內幾十萬的禁軍很快土崩瓦解。

實事求是地說,人家高俅也不是一點訓練都不搞。為了迎合徽宗皇帝誌大才疏、好大喜功的心理,高俅在軍隊訓練上玩了不少花架子,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高俅主持的軍隊爭標競賽是相當精彩的:(競賽現場)“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爭標之前,先來一通吹吹打打,後麵的爭標競賽,也要搞出“旋羅”、“海眼”、“交頭”等各種花樣,頗為熱鬧。徽宗看了龍顏大悅,十分滿意。彼時彼刻,打死他也不會相信正是這個搞得他特爽的高俅若幹年後斷送了他的大宋王朝,同時也把他和他的皇子皇孫推上了去往五國城的啼淚泣血的漫漫風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