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隋唐篇(4)(2 / 3)

杜甫在友誼上則是個情癡,和李白分手後,他對這位老友魂牽夢縈,念念不忘,為他寫了不少詩篇,流傳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五首。在詩中,杜甫盼望著“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感歎著“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掛念著李白的衣食住行——“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擔心著李白被流放以後的安全——“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至誠君子之心溢於言表,一往情深之誼令人感動。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消息傳到杜甫所居的成都時,杜甫欣喜至極,寫下了《不見》一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和杜甫的其他詩作相比,上麵這首詩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他實際上是沒有標題的,後人為了便於敘述,就借鑒《詩經》的做法用詩歌的前兩個字做了題目。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杜甫在聽到關於他一直夢縈魂牽的老朋友的好消息時,心中是那樣的激動而快樂,以至於忘記了給詩作起一個名字。

多情天子李豫的傳奇人生

《打金枝》是一出婦孺皆知,老幼鹹宜的喜慶戲,逢年過節、婚禮壽誕之時經常上演,而且很多劇種都有這個劇目,如晉劇、評劇、豫劇、呂劇、越劇、河北梆子……

《打金枝》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唐王將女兒升平公主許配汾陽王郭子儀三子郭曖為妻,以表彰郭家的卓越功勳。時值汾陽王花甲壽辰,子、婿紛紛前去拜壽,唯獨升平公主不往,引起眾人議論,郭曖怒而回宮,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王母後哭訴,堅決要求唐王治郭曖之罪。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在深明大義的國母勸說下,唐王不但沒有降罪駙馬郭曖,反而對其大加封賞。國母隨後勸婿責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賞戲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戲中的唐王是哪個皇帝呢?一說到唐王,我們就會想起最熟悉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並且理所當然地認為《打金枝》中這個黃袍玉帶,長須飄飄,胸懷大度,和藹可親的唐王就是他,那麼到底是不是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唐王實際上是唐代宗李豫,也就是曾經風靡一時的《珍珠傳奇》中那個多情小生代王李豫。唐代宗李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孫子(唐玄宗是唐太宗的曾孫),唐朝的第八位皇帝(武則天除外),同時也是“安史之亂”之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年輕時是不是像電視劇中那麼多情呢?當上皇帝後又是否像戲裏那樣心胸寬廣呢?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呢?我們不妨帶著這些問題領略一下唐代宗李豫的傳奇人生。

■木秀於林

開元十四年(72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唐代宗李豫生於東都洛陽上陽宮之別殿,當時唐明皇正在汝州洗溫泉浴。這位四十二歲的大唐天子聽聞喜得長孫後即日返回東都皇宮,並在孫兒出生第三天親臨探視,明皇見到自己的長孫活潑可愛,以後幾乎天天前去看望,有一次,唐玄宗在欣喜之際竟脫口而出說:“此子福過其父”。代宗出生後取名為俶,表示美善之意。年方十五的李亨因在兄弟同輩中先得貴子,備受父皇玄宗的寵愛,改變了以前常常被冷遇的處境。

李俶的少年時代恰值大唐開元盛世,享受著優裕無比的貴族子弟生活,蒙受著係統的文化知識教育。他幼而好學,尤專《禮》、《易》,仁孝溫恭,動必有禮,深受爺爺唐玄宗的寵愛,被立為嫡皇孫。李亨則父以子貴,備受玄宗的器重,開元二十六年在太子李英被殺之後冊立為太子。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八月二十一日,李俶十五歲,被封為廣平王,開始步入青年時代,這時,唐帝國正經曆著一場巨大的曆史變革,封建社會內部,舊的製度遭到破壞,如均田製、府兵製的崩潰;社會危機日益加深,新的東西尚在朦朧的孕育之中。玄宗開元、天寶之際,先是李林甫亂政十九年,繼之楊國忠專權,兩者都以動搖太子之位為要務,李俶的生父李亨雖貴為太子,身邊卻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漸漸成熟的李俶,耳聞目睹宮廷上層的爾虞我詐和政治舞台上的腥風血雨,深知自己身處的太子長子和嫡皇孫地位令人嫉羨,稍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影響到生命安危,關聯到是受祖父的寵信還是橫遭冷遇。李俶從父親“仁孝謹靜”而獲取忠臣良將的同情和保護、取信於祖父、穩固了皇太子地位之經曆中汲取了經驗,能遇事沉思,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因而為祖父唐玄宗鍾愛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