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水》一詩中,許穆夫人寫到了衛國的好多地方,其中的“漕”就是位於黃河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縣),也是她此行的目的地,因為南逃躲避狄人進攻的衛國王室正蝸居在那個地方。
黃昏時分,漕邑城外,剛剛抵達的許穆夫人和出城迎接的衛戴公在衛國臣子、當地百姓和北來難民的簇擁下正要進城時,遠處傳來了許國大臣們的喊聲:“夫人——請——留步——!”
就在許穆夫人轉身回頭的瞬間,許國大臣們的馬已經來到了她的麵前。
許國大臣們下馬之後,一個年老的臣子帶頭走近一步,深深一揖,道:“臣等奉許王陛下之命請夫人回許都!”
“我既然已經來了,暫時就不會回去了!”許穆夫人冷冷地說。“先王之製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難道夫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嗎?”“眼下正是衛國危急存亡之時,難道我不應該回來看看嗎?你們回去吧,我現在必須留在這兒!”許穆夫人說完,轉身就要進城。“撲通!”許國老臣忽然跪倒在地,他身後的許國大臣們也都跪了下去,他們異口同聲地大聲說道:“請夫人回歸許都,否則我們長跪不起!”見此情景,許穆夫人臉上的表情由凝重轉為了悲憤,她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怒火狂燃:“當初我決定救援衛國時,你們君臣就千方攔擋,萬般阻撓,如今我不帶許國一兵一將,隻身歸國,你們還要緊追不舍,苦苦相逼,這是不是太過分了!你回去轉告許國君主,衛國一定能打敗狄人,恢複故土,絕對不會讓戰火燃到國力弱小的許國境內,請他放寬心吧!”
當天夜裏,許穆夫人就已經在和衛國君臣討論抗敵複國之策了。第二天,許穆夫人立刻行動起來,她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發展生產,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時刻準備著上陣殺敵,收複失地。
不幸的是,另一場災難又降臨到了衛國人身上,他們剛剛擁立的衛戴公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盡管許穆夫人和全國百姓都在為他們的君主祈禱祝福,衛戴公還是懷著滿腔遺憾撒手人寰,永遠離去了……
傷痛過後,許穆夫人和衛國大臣們從齊國迎回了她的另一個哥哥公子殷,這就是曆史上的衛文公。衛文公不負眾望,在許穆夫人的輔助下勵精圖治,輕徭薄稅,為複興衛國而辛勤工作,日夜操勞。他布衣帛冠,粗食菜羹,早起晚息,扶安百姓,得到了舉國上下的欽佩和讚揚。
齊國之行給了許穆夫人一個新的思路,她意識到要想更快地光複衛國,可以借助別國,特別是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的力量。可是,怎樣才能打動各國君主,使他們願意出兵相助呢?
智慧過人的許穆夫人略一思索便計上心頭了。深夜,漕邑驛館之內,暫居此處的許穆夫人正在醞釀詩作。想起當初自己歸國時所經曆的一番曲折,想起許國君臣膽小怕事、不敢出兵的醜陋嘴臉,想起壯誌未酬身先死的哥哥衛戴公,想起正在遭受狄人鐵蹄踐踏的衛國百姓,我們的主人公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於是,名揚後世的《載馳》一詩一氣嗬成: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樨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之後,許穆夫人以衛國公主、許國夫人的身份親自走上了春秋之際的外交舞台。她千裏迢迢,不辭辛勞地到各國訪問,請求他們援助衛國,各國元首都被她的行動和詩歌所感動,許諾會在關鍵時刻助衛國一臂之力。當她見到當時的中國第一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時,齊桓公深深感佩於許穆夫人的堅毅精神和感人詩句,決定立刻出兵相助,扶衛攘夷,這既表現了齊桓公的膽略和魄力,同時也證明了許穆夫人年輕時在擇偶上的眼光獨到與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