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先秦篇(5)(1 / 3)

孝行在曾參的思想和行為中始終占著最突出的地位,他本人也是“二十四孝”之一,“齧指心痛”講的就是他的故事——曾參這個孝子服侍母親的孝敬之心達到了極點。一次,曾參在山中砍柴,家裏有客人來到,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盼望兒子早點回來,但曾參還是沒有回來。於是她就咬自己的指頭,曾參忽然心痛,就馬上背柴歸家,跪在母親前麵,詢問緣由。母說:“有客人突然來到,我咬指頭讓你感悟。”

民間還流傳著曾參殺豬的誠信故事:曾參的妻子原來答應殺豬給兒子吃,後來又舍不得了,曾參斥責了妻子的不嚴肅態度,說:“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而後,殺豬以兌現前諾。

大家非常熟悉的“吾日三省吾身”也和曾參有關,那是《論語》記載的他的話語,就是說一個人每天都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對各種問題及時反省。

曾參的思想學說是比較豐富的,影響也很廣,曆代統治者贈他“太子少保”、“郕伯”、“郕侯”、“武城侯”、“郕國公”等諡號。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更被封為“郕國宗聖公”,成為孔子弟子中僅有的“二聖”之一(另一聖為“複聖”顏回)。

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之孫,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非常遺憾的是,子思的生平事跡已難詳考。《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嚐困於宋,子思作《中庸》”。據說他曾師事曾參,又據《孟子》中記載:子思曾被魯繆公、費惠公尊為賢者,以師禮相待,但終未被起用。

《漢書·藝文誌》曾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可惜已經失傳。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著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為儒家心性理論的主要著作之一。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論子思、孟軻之學,謂:“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誌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韓非子在其《顯學》篇中論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子思之儒”亦為其中一派。

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為“述聖公”,以後就稱作“述聖”。

許穆夫人:挽救國家危亡的女詩人

公元前660年的一天,在許國通往衛國的大道上,幾匹馬正在飛奔前進。跑在最前麵的馬上坐著一個氣質高貴,神情凝重的女子,她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隨後的是她的幾名侍女。

在許穆夫人一行剛剛經過的地方,十幾匹馬正在狂奔向前,騎在馬上的都是許國的大臣。盡管他們快馬加鞭,拚命追趕,但還是看不見許穆夫人的身影。

許穆夫人並不知道有人在追趕她們,這時縈繞在她腦際的隻有她的故國衛國。但曾經風平浪靜、鳥語花香的衛國,現在兵荒馬亂,生民塗炭的衛國。

許穆夫人是衛國王室的女兒,不久前死於戰亂的衛懿公是她的堂兄,而剛剛在危難之際即位的衛戴公是她的親哥哥。憂國憂民的許穆夫人當初並不願意嫁到許國來,她向往的地方是東方強大的齊國,因為她一直將自己的命運和衛國的前途緊緊聯係在一起,希望通過聯姻為衛國找到一個在關鍵時刻能夠出手相助的盟國。然而,糊塗昏庸的衛惠公卻理解不了或不想理解她的深謀遠慮良苦用心,最終還是把她嫁到了國力弱小的許國。

在許國的日子裏,許穆夫人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自己的故國,她常常把殷切的思念寫入詩歌,流傳下來的有兩首:

一曰《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淇水悠悠,檜楫鬆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一曰《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於幹,飲餞於言。載脂載牽,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歎。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