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淑子,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東郊的北煙台。當時她的父親山口文雄在“滿鐵”所屬的撫順煤礦任職。在1932年發生的“平頂山事件”中,由於父親因“通敵”受到拘留,事後山口淑子一家遷居沈陽。十三歲時,山口淑子認父親的中國同學、當時的親日分子沈陽銀行總裁李際春為養父,她因此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李香蘭。
1934年山口文雄在北平結識了華北親日派人物潘毓桂,李香蘭又認其為義父,改名潘淑華。1937年李香蘭畢業於北京翊教女子學院。
自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後,為了粉飾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太平,開設了“滿洲電影製片廠”。李香蘭成為偽滿洲電影製片廠的第一批女演員,而且還是當家花旦,拍些風花雪月的娛樂電影,宣傳日軍占領下淪陷區的“太平”,麻痹民眾。她還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滿洲新歌曲》節目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薑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李香蘭在歌壇和影壇迅速走紅,成為與周璿等齊名的五大歌後之一,家喻戶曉的“超級明星”。這一時期,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
1937年,由“滿鐵”公司出資的電影公司“滿映”成立,李香蘭被聘為專職演員。次年6月,李香蘭被聘為“滿映”特邀演員。她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蜜月快車》奠定了她“懂日語的中國少女影星”的地位,後又演出了《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和《白蘭之歌》等電影,多為“滿映”為日本侵略者拍攝的“國策片”,宣傳日偽的“五族協和”,侮辱中國人。由於李香蘭天資聰慧,形象出眾,這幾部影片很快使她在淪陷區“走紅”。到1942年前後,李香蘭已經名聲享譽“大東亞共榮圈”。李香蘭後來回憶說:“在那個戰爭年代,為了生存,我的確是拚足了力氣學唱歌。”她稱,對曾出演那些為軍國主義服務、歧視中國人的電影而感到內疚。因受不了“李香蘭”身份的重壓,1944年她從“滿映”辭職,客居上海。
1945年日本戰敗,偽滿洲國滅亡,中國開始逮捕審判漢奸。因國人不明真相,以為李香蘭是中國人,於是她被中國軍事法庭以“漢奸罪”嫌疑逮捕,受到社會輿論的關注。後她公布了自己的日本戶籍,證明自己是日本人才得以免罪。1946年2月,她被遣送回日。但是,李香蘭的名字及她的音樂、電影,卻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1947年,她恢複本名山口淑子,重回日本演藝界,並一度活躍在好萊塢。李香蘭在美國時同一雕刻家結婚,又閃電離婚。1959年與日本外交官大鷹弘再婚,改名大鷹淑子,隨後息影,告別了她的演藝生涯。
20世紀60年代她曾被香港邵氏影業公司邀請訪問拍片。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開始涉足日本政壇,她獲選出任日本參議院議員,連任三屆,並曾任參議院外務委員會委員長,為日本的外交事業奔波世界各地。在此期間,她致力於中日友好,同時還寫了自傳《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發黑眼睛”的和平摯願。作為政治的犧牲者和曆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日本侵華的曆史,她說因為“這全都是事實”!
李香蘭在其自傳《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中記載:1937年,她曾有一次以中國人身份無意中參加了一次抗日集會,當時沒有人知道她是日本人。當每個人都對“假如日本軍侵入北平,諸位怎麼辦”的問題表態時,李香蘭不知怎樣說好,隻能說“我要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接著,她寫道:“我隻能這樣說,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
1978年,李香蘭以友好人士的身份來華訪問,她到了上海、大慶、長春及哈爾濱,見到了故友,他們的熱情接待使她打消了顧慮。她稱自己是“有罪的人”,對自己在中國曾經出演的偽滿電影十分懊悔,表示反省。她對中國十分友好並為日中友好事業而努力。她說:“當我們注視過去的時候我們不可以逃避。無論怎樣痛苦,那裏麵一定有值得將來借鑒的東西”,“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著我的心,仿佛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