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大清王朝(1)(1 / 3)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清朝奠定了中國今天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裏。西跨蔥嶺,北接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

167.皇太極建立清朝

皇太極用計謀除了對手袁崇煥後,回到盛京。從那以後,後金越來越強大。就在明末的起義軍紛紛起義,要推翻明朝的統治時,皇太極在1635年把女真改稱“滿洲”;又過了一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他就是清太宗。

皇太極為什麼改國號改成大清呢?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曾經騎著一匹大青馬逃難。因為後麵的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大青馬日夜奔跑,結果把這匹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

皇太極改國號,稱皇帝,就是想和明朝對抗,表示自己與明朝皇帝的地位是一樣的,同時也表明了他進軍中原的決心。

168.大思想家顧炎武

顧炎武是明朝的一個秀才,清軍入關後,也參加了抗清的軍隊。抗清失敗後,他決定去北方,一是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勢,風俗民情;二是想找機會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抗清活動。

一路上,他用兩匹馬、四匹騾子,馱著他的書箱。遇到關塞險要的地方,他就訪問當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裏的風土人情,如果跟他在書本上讀到的不一樣,就拿出書本核對,這使他的知識更豐富了。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他從調查訪問中得到的材料,他編成一本包括政治、經濟、史地、文藝等內容的書——《日知錄》。這書被公認為是一本極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在《日知錄》裏,他寫了一段很經典的話:“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是這樣來的。顧炎武認為,社會的道德風氣敗壞,就是亡天下,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個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應負起責任。

跟顧炎武同時代的思想家,還有王夫之、黃宗羲,他們都參加過抗清鬥爭,但不願到清朝的朝廷做官。他們在學術上都有很大成就,曆史上把這3個人合稱為“明末清初三先生”。

169.鄭成功收複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朝末年,皇帝腐敗無能,歐洲的荷蘭人趁機霸占了台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台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壓。後來,有個著名的民族英雄收複了台灣,他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少年時期曾跟隨父親到過台灣,親眼看到台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複台灣。公元1661年3月,鄭成功讓他的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帶領兩萬多名將士,進軍台灣。

荷蘭的首領調動了一艘最大的軍艦——赫克托號,想阻止鄭成功的軍隊登岸。鄭成功指揮60艘戰船圍住赫克托號,一齊發炮。赫克托號中炮起火,漸漸沉沒下去。

荷蘭的軍隊被打敗後,他們躲在城堡裏不敢出來。他們一麵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麵派使者去求和,說隻要鄭成功肯退出台灣,他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鄭成功嚴厲地地說:“台灣本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就把你們趕出去!”

公元1662年,荷蘭的首領到鄭成功的軍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後,灰溜溜地離開了台灣。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裏收複了中國神聖的領土台灣,成為曆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170.康熙智擒鼇拜

康熙繼承皇位的時候才8歲。按照順治帝的囑咐,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這四個滿族大臣被稱為“輔政大臣”。在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鼇拜,仗著自己掌握兵權,經常欺負別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