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吐蕃統治敦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5)(2 / 2)

敦煌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絲綢之路上古往今來、東往西來的行人、僧人以及學者,每一個路過此地的人都曾關注過敦煌,雖然他們的角度可能並不一致。我生長在絲綢之府的浙江,我們也從遙遠的江南遠望和關注敦煌。不過,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敦煌發現的絲綢。絲綢是絲綢之路上最為悠久的傳說,是絲綢之路上永恒不變的主題。曾經有無數的絲綢經過敦煌,不僅令這裏的婦女增色,寺院添彩,還曾令某些商人在一夜間變成富豪。“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就是當年絲綢經過敦煌時留下的記憶和烙印。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關注絲綢之路上絲綢的人並不很多,從事敦煌絲綢的研究者也寥寥無幾。自藏經洞發現以來,有大量學者采集和整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出版物已成恢弘巨著;自敦煌研究所成立以來,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藝術也已攝影成像,精美圖錄可達幾十種之多。而關於敦煌絲綢和紡織的專門論著卻依然十分罕見,相比其它門類而言,不免有些遺憾。

其實,敦煌有著十分豐富的絲綢資料。我們現在所謂的實物、文獻和圖像三重史料,絲綢均占有。

首先是絲綢文物,在莫高窟一地就有多次重要發現。第一次發現就在藏經洞之中,洞中所藏有數量巨大的絹畫、繡像、佛幡、傘蓋、經帙、包袱及各種相關絲綢殘片,這些實物目前分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在倫敦的有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也有一批屬於印度政府的敦煌絲織品保存那裏;在巴黎的有吉美博物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主要是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在印度新德裏則在國立博物館中。所有這些收藏原先均屬於斯坦因、伯希和與鄂登堡的收集品,而日本大穀探險隊橘瑞超的收集品中也有不少的敦煌藏經洞出來的絲綢,現在主要收藏在旅順博物館。英、法、俄三國所藏的敦煌絲綢的研究主要還是在國外,斯坦因和伯希和都初步發表了當時的調查報告,其中涉及敦煌絲綢的初步研究。

相對較為專門進行研究的是當時斯坦因的助手安德魯斯(Fred Andrews),今天英國的韋陀教授和法國的勞拉·費日(Laure Feugère)也在繼續進行研究,至於藏於俄羅斯的敦煌絲綢隻有愛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陸柏(Lubo-Lesnicheko)進行過一定的研究。敦煌絲綢第二次較大的發現是在莫高窟北區的維修過程中,1965年前後在第320窟附近連續發現了若幹批屬於北魏到盛唐時期的絲綢殘片,其中也有繡像、小幡和一些不知名稱的殘片,現在收藏在敦煌研究院,基本由敦煌研究院的考古學家刊布在《文物》雜誌上,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三次重要發現是敦煌研究院彭金章先生主持的對莫高窟北區的發掘,其中出土了幾百件各種各樣的絲綢和紡織品,材料上包括毛、棉、麻和絲,年代上從北朝到元代都有,這些資料的基本信息最後刊布在三大卷的考古報告《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中,報告中也進行了一部分的基本研究。隨著北區發掘的結束,莫高窟地區再出土絲綢文物的可能性已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