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相對於敦煌文獻和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有關供養人的文獻資料和圖像資料的豐富性和珍貴價值,以往的有關研究還很不夠,尚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從多學科的角度展開全麵深入的研究。筆者認為,根據敦煌供養人資料所具有的多方麵的珍貴價值,今後我們至少應該關注從以下幾個學科方麵對敦煌供養人展開研究。
首先,與傳世佛教史籍隻注重記載王公貴族、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等上層社會的佛教活動不同,敦煌石窟供養人文獻資料和圖像資料真實地反映了中古時代敦煌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基層社會中普通僧俗信徒原生狀態的佛教供養活動,對於考察中古時代敦煌並進而了解古代中國基層社會普通民眾的佛教供養活動和信仰觀念具有十分珍貴的價值。因此今後應該關注從佛教史的角度深入整理、分析敦煌供養人文獻資料和圖像資料,以期從供養人這一視角深入考察中古時代敦煌各階層特別是基層社會中普通僧俗信徒的佛教活動和信仰觀念,有助於具體深入考察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曆史狀況,拓寬和深化中國佛教史的研究。
其次,敦煌供養人是敦煌石窟營造、佛教藝術創造活動的出資人、組織者和參與者,其供養活動曾對敦煌石窟營造、敦煌佛教藝術創作產生或大或小、或淺或深的影響。因此今後關注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深入考察敦煌地區古代的世家大族、中下層官吏、高僧大德、普通僧尼以及普通社邑民眾的供養活動,以及他們的信仰觀念、審美趣味對敦煌佛教藝術產生的影響,以期深化敦煌佛教藝術史研究,進而有助於深化中國佛教藝術史的研究。
第三,敦煌供養人畫像是綿延千年的古代人物畫長廊,反映了古代不同時代人物畫技法、風格的流傳演變。隨著佛教藝術中國化、世俗化的演變,同時由於敦煌特殊社會曆史背景的影響,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經曆了從北朝、隋代的高不盈尺,到唐、五代、宋初時出現了等身或超身巨像,甚至出現了場麵宏大人物眾多的出行圖。今後應該關注從古代美術史特別是從人物畫史的角度研究其間的淵源流變,以期有助於深入探討供養人畫與古代人物畫、與佛教藝術的關係,深化中國美術史的研究。
第四,敦煌供養人畫像真實地完整係統地反映了千餘年間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飾,彌補了中國古代有關衣冠服飾多抽象文字記述而少具象描繪的缺憾,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形象資料的寶庫。因此今後應該關注從服飾史的角度繼續深入研究敦煌供養人服飾,以期有助於構建完整係統的中國服飾史體係,並對當代的服飾設計提供曆史的借鑒資料。
此外,敦煌石窟保存的有關供養人的大量圖像和文獻資料還以傳世史籍所不及的具體、形象的形式反映了中古時代的職官製度、民族關係、中外文化交流等多方麵的曆史狀況,今後應該繼續深入整理研究這些豐富的資料,以期有助於推動古代政治史、民族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科的深入發展。
辟一地栽桑植麻為敦煌錦上添花
趙豐
趙豐,男,1961年生,浙江海寧人。1982年浙江絲綢工學院(今浙江理工大學)畢業,獲工學學士;1984年浙江絲綢工學院畢業,獲工學碩士;1997年中國紡織大學(今東華大學)畢業,獲工學博士。現任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主任;上海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浙江省敦煌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國際古代紡織品研究中心(CIETA)理事。主要論著有《絲綢藝術史》、《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中國絲綢通史》、《敦煌絲綢藝術全集》(英藏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