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吐蕃統治敦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6)(1 / 2)

第二個大類是文獻資料,由於絲綢在敦煌的存在,敦煌文書中也有大量關於絲綢使用和交易的記載,除了對當時社會經濟中絲綢的研究之外,還可以進行大量的絲綢及其用品的名物考證,在前人整理的敦煌社會文書中,有相當部分都與絲綢紡織有關,特別是什物曆、破用曆、入破曆、貸絹契、唱衣曆、施入疏等。敦煌文獻的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也多少有所涉及,如對於敦煌經濟情況的研究和絲綢之路貿易情況的研究。其中專門關注絲綢紡織的要數敦煌研究院的科技史學家王進玉,他從科技的角度對敦煌紡織的原料、紡織品種以及相關的紡織工具等都有所涉及。

第三大類是圖像資料,無論是藏經洞發現的絹畫,還是莫高窟現存的壁畫和彩塑中,都有大量的絲綢服飾和織物圖案的詳細描繪。在這一方麵,當時的中央工藝美院進行過大量的工作,他們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常沙娜主編的《敦煌染織服飾圖案》中,當年參與過臨摹工作的除常沙娜之外還有黃能馥等人。其它美術學院的染織設計方麵的學者也有所涉及,特別是當時的蘇州絲綢工學院的諸葛鎧等人,不過,他們當時主要更多地注重染織圖案的古為今用。而段文傑對於敦煌服飾的研究也是對這一領域的開拓之作。近年敦煌研究院出版的大型圖集中有服飾和染織圖案專冊,正說明了這一方麵的資料工作依然正在進行。

雖然我們的前輩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來進行敦煌絲綢和服飾方麵的研究,但相比於其它領域,敦煌絲綢的研究依然顯得聲音太弱。因此,我們來自絲綢之府、紡織學院的學子希望在敦煌學中再度開辟一片荒地用於栽桑植棉,把它建成一個絲綢之府、紡織之鄉。上海東華大學的包銘新教授最早開始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展了敦煌服飾方麵的研究,建立了敦煌服飾藝術研究中心,以敦煌壁畫為主要對象進行研究。而我接近敦煌則多少有些偶然,研究的方向也主要集中在絲綢實物方麵。2006年,借大英博物館邀我為其整理和研究斯坦因收集的中國紡織品之機,以及與敦煌研究院共同申報《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之機,我帶領一個團隊開始了全麵收集20世紀初流散到海外的敦煌絲綢資料的工作。

2006年初夏,我們在倫敦的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工作,開始整理這三個機構收藏的敦煌絲綢資料。2006年仲夏,我又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在愛爾米塔什博物館調查了鄂登堡考察隊收集的敦煌絲綢藝術品。2007年是我們收集敦煌絲綢實物資料最為忙碌的一年,暮春四月,我們在敦煌研究院觀摩了20世紀下半葉通過科學考古發掘到的百餘件自北魏到元代的絲綢文物。夏初六月,我們又前往法國巴黎,在吉美博物館研究伯希和收集的敦煌絲綢。盛夏八月,我們再往遼寧旅順,調查大穀探險隊劫後餘生留存在那裏的敦煌絲綢。2008年春天,我再去印度新德裏國立博物館調查了收藏在那裏的部分絲織品。這樣,我們幾乎看到了所有的留存於世的敦煌紡織品,哪怕是極小極小的碎片,我們都努力把其信息準確地采集到手,我們希望盡可能地把相關的敦煌紡織品信息彙總在一起,出版一套《敦煌絲綢藝術全集》,供大家作為研究的基礎資料。目前,該項目已經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規劃出版項目,其中第一卷英藏卷的中英文版都已經出版,受到了國內外敦煌學界的好評。

為了推動敦煌學中絲綢、紡織和服飾方麵的研究,東華大學服裝與設計學院還組織了一係列的活動。第一次的“中國服飾史與敦煌學”論壇於2005年8月在敦煌研究院舉行,這次會議由東華大學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40多位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參加,共收到19篇論文和7篇論文提要,所有論文最後由敦煌研究院編輯部出版《敦煌研究》專刊。2007年3月,東華大學又主持召開《絲綢之路——藝術與生活》論壇,來自國內外30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從絲綢之路上的美術考古、藝術史、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染織服飾史等方麵發表了研究成果,其中也有部分成果涉及敦煌染織與服飾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