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吐蕃統治敦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4)(1 / 3)

另外,我在多年從事敦煌石窟營造曆史的研究中,對敦煌晚期石窟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敦煌石窟的晚期,由於西藏後弘期佛教的興起和廣泛流傳,給徘徊二百多年的敦煌石窟營造,展現出一個嶄新的時期,石窟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莫高窟和榆林窟、安西東千佛洞、五個廟等地的西夏、蒙古和元代的壁畫,可以說是敦煌佛教壁畫的登峰造極、爐火純青時期。而這一切都有賴於藏傳佛教藝術所注入的活力,我稱之為敦煌石窟營造史上的複興時期,並寫進了2002年出版的《敦煌石窟營造史導論》,但因資料所限,對這一問題並未做出深刻地闡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近年在西藏西部的石窟藝術的研究和介紹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這次敦煌吐蕃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他們發表了這一方麵研究的新成果,對我們進一步認識敦煌石窟晚期的藝術提供了很大幫助。西藏西部的佛教石窟藝術,展示了與敦煌晚期石窟藝術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使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與藏傳佛教藝術的研究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這是敦煌吐蕃文化的延續。如果說,敦煌石窟在她的最盛期,迎來吐蕃對敦煌的管轄,因而對吐蕃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話,那麼到敦煌石窟瀕臨衰竭的晚期,是吐蕃的佛教藝術反哺敦煌,給了敦煌石窟藝術新的活力!這就又為我們從事敦煌學研究和藏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

敦煌供養人研究的曆史成就和未來課題

張先堂

張先堂,男,1961年生,山西靜樂人。1982年西北師範學院中文係畢業,1987年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科研處處長、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主要論著有《敦煌文學概論》(合著)、《晚唐五代淨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地區的流傳》、《唐代淨土教宗師法照與五台山、並州關係新探》、《古代敦煌供養人的造像供養活動》、《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的發展演變》等。

敦煌學已經走過了百年曆程,從敦煌學的各個學科領域、各個研究層麵、各個研究角度加以回顧,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現狀,進而明了存在的問題和今後努力的方向,這對於敦煌學未來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旨在從敦煌供養人研究這一角度簡要總結其曆史成就和存在的問題,探討其未來努力的方向。

敦煌供養人研究的曆史成就

佛教的供養是指施舍資財或以崇敬、讚歎、禮拜等精神性活動來供養佛教三寶——佛、法、僧,佛教的供養人即指從事上述供養功德活動的僧俗信徒。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了有關供養人的豐富資料,可以歸納為兩大方麵:一、有關供養人的文獻資料,其中包括了敦煌石窟中保存的總數約7千餘條的供養人畫像題記和藏經洞出土絹紙繪畫中的數百條供養人題記,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公元4—11世紀(特別是唐、五代、宋初)有關反映敦煌僧俗信徒踐行佛教功德活動、用以供養佛教三寶——佛、法、僧的曆史活動的大量文獻資料。二、有關供養人的圖像資料,其中包括了敦煌石窟壁畫中保存的自十六國至元代數以千計的供養人圖像,以及在藏經洞出土的絹畫、麻布畫、紙畫等繪畫品中保存的唐、五代、宋初數以百計的供養人圖像。

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有關供養人的大量資料具有傳世曆史文獻所無可比擬的豐富性和原始性,這些珍貴的資料涉及我國中古時代曆史的諸多領域,具有多方麵學術研究價值。因而自敦煌學誕生之初即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百年來產生了許多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中外一些學者十分重視並致力於敦煌供養人基礎文獻資料的整理,產生了許多有影響的成果。法國伯希和早在1908年考察敦煌莫高窟時就最先抄錄了大量供養人題記,其成果收錄於後來出版的《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上世紀40年代,史岩的《敦煌石室畫像題識》、李浴的《安西榆林窟(萬佛峽)誌略》、謝稚柳的《敦煌藝術敘錄》和張大千的《莫高窟記》等都抄錄了部分敦煌石窟供養人題記。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當屬敦煌文物研究所(即今敦煌研究院前身)編《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這是敦煌研究院眾多學者自上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數十年間對莫高窟數百個洞窟供養人畫像題記進行調查、整理的總結性成果,成為學界研究敦煌社會曆史、佛教史、藝術史、民族史等學科案頭必備的基本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