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我們當年去莫高窟生活在幾十個洞窟裏觀察壁畫舞姿時的感受是一致的,可以用眼暈目眩,千姿百態和美不勝收來比喻。敦煌藝術專家、著名畫家常書鴻僅就飛天一種形象做過數量統計,指出“在莫高窟492個洞窟中,有270多個洞窟中繪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中僅第290窟就有154身各種姿態的飛天”。中國藝術研究院吳曼英老師當年在調查和臨摹莫高窟壁畫舞姿形象時,也有一個局部、具體的數字統計,她對140多鋪大型經變畫進行考察,統計約有200多個舞伎的舞姿圖像,舞姿各不相同,體現了敦煌壁畫舞蹈最有代表性的舞姿。吳老師臨摹、線描了近140多個代表性舞姿,並與李才秀、劉恩伯老師研究出版了《敦煌舞姿》一書。當年我們《絲路花雨》劇組正是依據敦煌豐富、生動的壁畫舞姿,並且主要是依據唐代經變畫上的舞姿形象,複活、編創形成了當代的敦煌舞。敦煌舞蹈的名稱概念由此而產生。《絲路花雨》和敦煌舞出現後,敦煌舞流派的呼聲很高,也有專家對它能否自成體係有疑問,認為在200多個舞姿基礎上就能形成係統的舞蹈語彙體係嗎?覺得不如戲曲、武術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典舞的基礎豐厚,吸收的舞蹈元素不如前者多。
實際上這種認識是有誤區的。偏差出在哪裏呢?這是忽視了在靜止、孤立、瞬間的壁畫舞姿中那些豐富的動感提示?還是沿用了過去從戲曲、武術中活的舞蹈元素中提煉舞蹈語彙的慣性眼光觀察問題?這就涉及敦煌舞作為當代中國古典舞一個品種的另一問題,即敦煌舞既是古代的舞,也是當代的舞。它的體係來源於古代,又形成於當代,融進了當代舞蹈研究者、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創造性藝術勞動。這種勞動創造集中地體現在把敦煌壁畫中靜止、孤立、瞬間的舞蹈姿態,變成連貫、流暢、動態而富於美感的舞蹈動作,形成具有濃鬱敦煌風格的舞蹈語彙,並發現和提煉出敦煌舞內在的韻律。
經過創造性複活的敦煌舞,就獲得了和古代敦煌壁畫上的舞蹈姿態一脈相承的體係,好似神奇的舞者從壁畫上躍然而下。舞蹈史論家傅兆先先生當年總結《絲路花雨》的貢獻時指出,古文物、文獻洞窟壁畫雕塑中有極為豐富的舞蹈語彙待挖掘,不必隻走戲曲舞蹈這一條路。《絲路花雨》創造出了敦煌舞,古史上沒有見過“敦煌舞”表演的記載,它是今人根據古壁畫創造出來的,觀眾卻承認它是古舞,這是很有啟發性的。董錫玖老師在《敦煌學大辭典》中這樣表述敦煌舞:“根據敦煌壁畫中的舞蹈進行研究、教學、創作的實踐活動及其成果。”從我參加敦煌舞創作和教學的經曆看,我們集中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壁畫舞姿,按照舞姿中的動勢提示去尋找連接和動感表現,尋找舞蹈美感的表現,從而形成了變化無窮的活的舞姿舞態。200多幅壁畫舞姿圖像就變成了翻幾倍還多的舞蹈動作,組合成了大段的舞蹈,整場的舞劇。沒有敦煌舞的表演體係,它形不成這種規模,也形不成這種鮮明的風格。
2.敦煌舞體係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它包括獨特的舞蹈語彙和韻律
從中國舞蹈史看,敦煌舞應該有很重要的一個位置,它起到了某種填補、鉤沉空白的作用。如果敦煌舞體係不能有別於其它舞蹈,或者不具備很高的舞蹈藝術價值,敦煌舞就很難達到成為中國古典舞一個流派,或者一個品種的水平。而實際上,敦煌舞恰恰在這兩個方麵閃爍出耀眼的藝術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