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敦煌學研究與敦煌石窟考古(6)(2 / 2)

唐代敦煌佛教融合儒家思想的主要部分,在於“忠君”與“孝道”思想的體現。說明如下:

(1)儒家“忠君”思想在唐代敦煌佛教的體現

自古以來,儒家推崇王權,主張宗教也必須為君王服務,不能淩駕於王權之上。佛教為求順利宣教,必須比附中國傳統的王權思想,故也逐漸接受儒家忠君觀念。在傳統忠君思想的影響下,唐代佛教參與政事,為帝王服務,表達忠君思想的情形日益盛行,敦煌佛教界的忠君表現也無例外,具體表現在寺院和經變圖中。

①晚唐敦煌佛寺供奉唐玄宗真容

唐代從太宗以後,君王聖容多見於佛寺中,如中宗、睿宗、玄宗等人皆有真容像。君王聖容與神佛並立,顯現君王的權威,是佛教明顯的忠君表現。敦煌文書P.3451《張淮深變文》述及唐懿宗鹹通十年(869),遣使至沙州,當時“尚書授敕已訖,即引天使入開元寺,親拜我玄宗聖容”。可知敦煌在距玄宗朝一百多年後,仍於佛寺中供奉其真容,不僅顯示敦煌統治者歸屬於唐室的忠誠,也是敦煌佛教的尊君表現。

②晚唐莫高窟經變圖出現忠君護國題材

晚唐時期,莫高窟第12窟東壁,繪有唐昭宗文德二年(889)《報恩經變相》。而P.4640《沙州釋門索法律窟銘》中記載了繪畫《報恩經變相》的目的,乃是為了“報四恩之至德”。“四恩”之中包含“國王恩”在內,正是表達敦煌的統治者上報“君親之恩”,歸順中原皇帝的忠誠之心。此篇銘文還曆數家譜,強調家族曆代都“孝悌於家,忠貞於國”,這正是佛教徒在佛窟禮佛時,反映了敦煌世家大族的忠君之心。

(2)儒家“孝道”思想在唐代敦煌佛教的體現

早期佛教傳入中國時,其教義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確有差異之處。由於中國的佛教徒終究不能否定傳統倫理道德,因此,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必然要吸收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其中,“援孝入佛”也成為佛徒立身之基。佛教與儒家的孝道觀雖然多少有所差別,但兩者主張“報恩”卻頗為相近。

①唐代敦煌佛教徒傳誦孝道歌辭,講唱《報恩經》要義。

《舊唐書·玄宗紀》記載玄宗詔令天下僧道孝敬父母,並於開元十年(722)禦注《孝經》,這件事在唐代時期的敦煌已經演為佛教歌詠《新集孝經十八章皇帝感》,用來歌頌玄宗禦注《孝經》之事。從敦煌民間傳誦《新集孝經十八章皇帝感》的現象,可以看出唐代敦煌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

②唐代敦煌壁畫流行《報恩經變》圖

佛教在中國傳教,經常從佛經中選擇具有孝親內容的故事,利用繪畫、雕刻表現於石窟佛寺內。敦煌《報恩經》、《報父母恩重經》的流行,“報恩寺”的創建,以至於《報恩經變》圖的繪製等,在在都顯示出佛教致力於利用孝道精神,消除文化隔閡,使民眾加深信仰的虔誠。

唐代敦煌雖然是佛教城市,民間重視報恩之說的孝道思想依然十分流行。中晚唐之時,敦煌處於吐蕃異族統治之下,這一時期莫高窟繪有《報恩經變》的洞窟明顯增多。如修建於中唐的第154窟北壁、238窟南壁;修建於晚唐的第12窟東壁、第85窟南壁等處,都有依據《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主所繪製的《報恩經變》圖。而《報恩經變》所繪的故事,又集中於“以孝衛國”、“以孝複國”的《大方便佛報恩經》“序品”、“孝養品”、“論議品”、“惡友品”,顯然除了崇佛之外,也具有倡導孝道精神,不忘祖先的目的在內。

結語

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頗為深遠。相對的,佛教也必須吸收中國傳統思想,才能去除文化隔閡,順利地在中國傳播教義。其中,佛教與儒家思想的融合,最具代表性。這個情況並不是佛教來到儒家文化的核心地區中原一帶才會產生,早在佛教從西域進入河西地區時便已開始了。

儒家思想早已在敦煌地區紮根傳播,是故忠君、孝親的道德人倫觀念,也在敦煌獲得發揚。佛教傳入之後,吸收儒家的思想觀念,使得儒釋兩家的思想密切交融。唐代之後,佛教經義與儒家思想的密切關聯,主要表現在忠孝觀念的融合上。

唐代敦煌寺學教授儒家經典,莫高窟經變圖表現孝道思想,還有不少敦煌文學作品與這些經變圖相應。佛教通過各種宣教方式,使佛教孝道中國化,也使儒家孝道佛教化,無論何者,孝道思想因此得以更加的通俗化。

儒家傳統孝道思想同時大量出現在唐代敦煌通俗文學與佛教文獻中,當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窺其原因,蓋儒家思想由中原傳播到河西之後,能夠與當地社會文化相融合,不斷繁榮孳長,因而影響了佛教思想,使得唐代敦煌佛教不僅趨向世俗化,而且與儒家思想的融合更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