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後記(2)(1 / 2)

江蘇宜興黃波、浙江餘姚顧誌校、山西新絳楊振龍多次為我提供相關材料。我到朔州平魯區尋訪惠姓,受到有著多年交情時任副書記葛海峰的關照。我的表兄李振華在北京總參工作,為我搜集部隊惠姓人物。族表兄弟蘇誌忠、蘇誌強為我提供他們熟知地方的惠姓情況。族表弟白東方在延安出差,專程到子長、延川為我調查惠姓。外甥張忠厚一家居於北京,注意收集北京周圍惠姓情況,就連小外甥康寶舟也為我了解陝北惠姓而奔忙。外甥康治清在延安煉油廠工作,收集煉油廠附近農村惠姓情況。

第四,專家學者支柱。姓氏學,涉及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我的知識明顯不足,就向專家學者請教,得到他們熱情的指導,內心十分感激。我對經學了解甚少,請教於南京大學李開教授,李先生在百忙之中對我的“經學之家”與“吳派經學”陋文進行了斧正,糾正了多處錯漏。上古時期的惠連是否是惠姓的先祖,我請教於河南博物院遠古史專家許順湛老先生,許老很快就給我作了明確回答。關於惠姓為什麼沒有列入先秦古姓等11個問題,兩次請教於華南師範大學先秦姓氏專家張淑一,她都一一作了解答。金文中有無惠姓?我專程到西安請教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金文專家吳鎮烽,他不僅回答了我的疑問,還送給我一本他的著作《金文人名錄》。甲骨文中惠字的含義,請教於寶雞文理學院曆史係彭曦教授,彭老寫來長信,解答得非常詳細。洛陽姬傳東先生出版有《姬姓》專著,他在研究姬姓過程中,輯錄的惠姓資料,全部寄我參考。廣東揭陽市吳智鵬先生,在研究南岩古寺時發現惠士奇的不少事跡,整理成文寄來,與我交流。濮陽市黃澤嶺先生在調查研究大槐樹移民過程中,發現惠姓村落及時向我通報。四川渠縣傅昌誌先生在研究傅姓的過程中發現惠姓在四川的分布線索,寫信告我參考。

揚州市曆史學會研究姓氏的錢傳倉副研究員也給我寄來他占有的惠姓材料。孫安邦先生曾任山西古籍出版社總編輯,校注出版了不少典籍,古文功底很深,惠姓家譜中的幾篇難懂的古文,要不是他精心斷句,很難讀懂。陽羨《惠氏宗譜》中一些古地名,我請教宜興檔案局副局長宗偉方,他進行了考證,作出準確回答。破解古地名,還得到古戰場專家靳生禾、謝鴻喜的幫助。

第五,新華社分社支柱。我在考察過程中得到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江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重慶、雲南、貴州等22個分社的領導、同事的大力支持。

有的提供車輛,有的聯係采訪對象,有的幫我查找資料。山西分社的幾屆領導對我的研究都很支持,總編室、技術室、信息中心的同誌都在幫我把這件事做好。現任社長王存理,從寧夏分社調來,聽說我需要寧夏一些數據,馬上托人從有關部門了解,很快得到準確的回答。副社長張運幾年來不厭其煩地為我排憂解難,幫我解決調查、寫作、出版過程中的諸多老大難問題。離退休老幹部支持我、鼓勵我、幫助我,一生助人為樂的王宗如,有很深的文字功夫,是我的第一讀者,我寫一章他看一章,為我糾正了不少語病與錯字。我在陝西分社工作了18個年頭,那裏的同事對我的研究十分關注,許多同事實心實意地幫助我。記者邊江得知地方誌對我很有用處,一次就給我送來寶雞地區的七、八本縣誌,成為我研究右扶風變遷的重要資料。

以後又給我收集過鹹陽地區的縣誌。他處處留心惠姓,一次出差到府穀縣,看到電話簿上有幾名惠姓人的名字,馬上抄下來打電話告我,我當時在外地出差,接到他的電話,激動地一夜難眠。趙誌祥、李勇、王世煥、範德元、侯嘉蔭、劉書雲、陶明、楊潤本、田蓮葉、張軍、趙拴良等都是有求必應。在我的惠姓研究剛剛起步時,一次我到北京,偶遇戴國強(曾在陝西分社工作,後調總社),閑聊中,他得知我需北京惠姓數字,馬上打電話找他的熟人聯係,下午就叫他的司機把我送到北京市公安局有關部門,幾分鍾就查得清清楚楚,此情此景至今在腦海裏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