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惠姓勝跡、遺跡(2)(3 / 3)

四川南江惠氏石拱橋巴山深處南江縣和平鄉,有一條深山溝,稱石龍溝。溝上聳立著一座石拱橋。橋長10米,寬3米,高10米。此橋為惠崇於道光年間捐資創修,把兩岸幹道連接起來,橋寬能通行馬車、架子車,使兩岸人民往來,免受下溝爬坡之苦。惠崇為和平鄉11村人,生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於鹹豐二年(1852),一生善於置產,樂善好施,造福鄉梓,人稱“惠大善人”。皇清例贈:“永錫祚胤。”此橋堅固古樸,至今150多年,仍然服務兩岸民眾,被載入《南江縣誌》。

惠府名菜“雙頭功”北京齊魯飯店有一道名菜,叫“雙頭功”。這道古怪的菜名來自惠普恩府上。惠普恩,山東單縣人,清嘉慶年間任海州營守備、淮安城守營中軍守備,道光12年-18年任徐州總兵之職。他生性豪爽,英勇善戰,多次平叛剿亂,人稱常勝將軍。打起仗來,總是“蛇打七寸,擒賊擒頭”。他平時喜歡吃魚頭,當時的府內廚子是江蘇淮安人,又擅長做家鄉的獅子頭。一次惠普恩連立兩次頭功,凱旋歸府。廚子靈機一動,想以菜祝捷,便將魚頭與獅子頭混燉在一塊,取名“雙頭功”。這菜果然是兩頭香鮮互補,味道很不尋常。總兵道:‘雙頭功’,名字有講頭,吃著有味道!好!好!“從此,雙頭功”便成了總兵府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惠普恩善待部下,將士們出征前的送行宴,常用“雙頭功”招待將士,預祝將士們連戰連捷。道光14年,皇帝恩授其為武顯將軍,雙頭功“也就成為惠府廚下一道保留菜,又因惠總兵的燉魚頭北方味,燉獅子頭南方味,故又有”南北燉雙頭之稱,100多年來民間廣為流傳。改革開放以來,山東人又將這道菜帶到北京。

安徽泗縣惠君愛心橋在安徽省泗縣惠廟村惠祠莊攔山河上,屹立著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橋身長20米,寬4米,車來人往,非常方便。

這座橋是在北京工作的惠祠族人惠君捐款修建的。惠君,燕翼堂20世孫,現為中央電視台鑒寶欄目的編導。1989年他護送父親惠健骨灰回祖居地惠祠安葬,喪事辦完後,來到家鄉小學看看。他看到校前攔山河上無橋,行人過往很不方便,特別是小孩從河底爬上爬下,安全都沒保證。於是產生了捐資建橋的念頭。

那時惠君旅居加拿大渥太華市,在一家報社任編輯。他回到渥太華後,一邊節衣縮食,一邊利用工作中結交的朋友,展開募捐活動。不久將節約和募捐的6000加元(合人民幣36000元)寄到惠祠。惠祠人於1992年用這筆錢建起了這座大橋,人們過河,不再下溝爬坡。為了不忘惠君對家鄉人的情意,惠祠人給這座橋起名為“惠君愛心橋”。(惠友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