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清澗戰役指揮部惠家塬舊址位於清澗縣雙廟河鄉惠家塬村西。1947年10月,西北野戰軍在反攻中,打響了清澗戰役,其指揮部設在惠家塬村西惠思宗家院,宅院麵積200平方米,一排三孔石窯。彭德懷將軍在此住了8天,指揮清澗戰役取得勝利。村中其他惠姓人家院也都住著警衛部隊。這次戰役,生擒中將師長廖昂、少將師參謀長劉學超、少將師新聞室主任曹錫武及24旅少將旅長張新,俘虜430餘人,殲敵5000餘人。
惠興學堂到惠興中學在今日杭州市的中心地帶,有一座惠興中學,占地13畝,建築麵積14000平方米。前身是清末惠興學堂,是為紀念惠興舍身辦學的精神而命名的。
惠興(1870-1904),是位滿族女子,瓜爾佳氏,長白山人(現在的吉林省內),隨先輩進住杭州,夫曾任協統,19歲後孀居。她認為婦女要改變受壓迫的地位,必須提高文化知識。
光緒二十九年,慈禧太後恩準允辦女子學堂。她萌發了辦學念頭,在滿族神士旗營中開展宣傳募捐活動,富人眷屬答應學校建成時給予捐款。經她多方奔走,在梅青書院舊址上建成貞文女子學校,自任校長。在開學典禮會上她袒臂割肉,痛陳“這塊肉作為開學的紀念,倘這女校半途停廢,我必把身子來殉學校”。後經費缺乏,工頭催著要款,這時她去收取捐款,原答應者不予兌現。第二年秋,已幾次停課,於是產生了死諫的念頭,寫下兩封遺書,一封交學生。11月25日晨,她吃了大量鴉片,來到鎮浙軍署,交了遺書,遺書寫道:願以一死以動當道。因鴉片吃的太多,搶救無效死亡,時年35歲。死後媒體作了報道,震動杭城、北京,鎮浙軍署與巡武聯名上奏建立牌坊一座,遺體葬孤山白鶴亭,政府撥專款,改名為惠興學堂,學校門前的街道和弄堂改名為惠興路、惠興裏,以作紀念。
民國年間改為“惠興國民學校”,由褚壽康女士接任校長,除抗戰停辦8年,直至1950年。1956年2月與隔街相望的私立東歐中學合並為杭州市第11中學。2000年杭州市政府決定高初中分離,初中部在原址,恢複“惠興中學”校名。校園裏樹有惠興女士像及惠興學校介紹石碑。
四川廣元惠家洞位於四川廣元朝天區魚洞鄉魚鱗村張家灣。此洞原名金家洞,下與魚洞、中與張家洞相距不遠,魚洞河上截左山,沿口5米見洞,洞內寬約5米,深不可測,洞底清泉長流。相傳明末,張獻忠帶兵進入四川,時任利州千總惠名揚,在沙河關與張獻忠對峙。由於寡不敵眾,為保存實力,帶領士兵退入金家洞,修築防禦工事堅守。為迷惑敵人,隔天殺豬,常有豬叫聲傳出,使敵人產生糧草充足的錯覺,不敢貿然來犯。對峙持續3年之久,終因洞內糧草緊缺,內部生亂,名揚被害。後人為紀念惠名揚,將金家洞改為惠家洞。(惠發賢收集)
惠姓風物
赤山暮雨與柏蒲荷風是安徽泗州的八景之二。這兩處美景與泗縣燕翼堂惠姓始祖惠忠有關。明初惠忠從山西洪洞遷到泗縣山頭鎮時,同來的還有他的表弟柏法寶。惠忠登上赤山(因土石為紅色而得名)坡,插草為界,占下了一片土地,繁衍生息。住地叫惠莊,後因建廟,叫惠廟。柏法寶來到距赤山七、八裏的低窪處插蘆葦為界,也占下了一片土地,繁衍生息。居住地叫大柏圩。因赤山上的地界蜿蜒曲折,插的草後來沿著地界長高,迎風擺動,也像遊龍一樣。惠姓人勤勞,溝埂上廣植草木,地塊梳理得整潔。春夏,野花盛開,流水潺潺,美不勝收。每逢下雨,尤其傍晚,紅土相映,飛虹滴翠,朦朧顯現,形成赤山暮雨景觀,讚為泗州八景之一。這是人與大自然的傑作。明代宋濂曾遊赤山,題詩道:雲中隱隱草菲菲,也學古人去采薇。行到桃花流水處,杖頭挑起月明歸。而大柏圩因蘆葦是蓋房編織之物,柏氏代代在濕地湖泊大量栽植蘆葦。每到秋末,遍野蘆花飄揚,如同飛雪,也成泗州八景之一——柏蒲荷風。